京西爨底下村游記之二

作者: yunyou

導讀京西爨底下村游記之二 位於北京西部的爨底下村自2003年11月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後,引起了中國和世界的關注,引來了不少尋幽訪古的游客,給這個藏於深山溝壑,曾被人遺望而保存尚好,古老文明的小村落帶來了春天。村中幾乎家家設客棧,戶戶可就餐,村口設有售票處和免費導游,還開辦了當地土特產和手工藝品的小買部。整個村莊就像是一個大的旅游山莊,� ...

京西爨底下村游記之二


位於北京西部的爨底下村自2003年11月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後,引起了中國和世界的關注,引來了不少尋幽訪古的游客,給這個藏於深山溝壑,曾被人遺望而保存尚好,古老文明的小村落帶來了春天。村中幾乎家家設客棧,戶戶可就餐,村口設有售票處和免費導游,還開辦了當地土特產和手工藝品的小買部。整個村莊就像是一個大的旅游山莊,到此游玩不愁食宿。在觀古居,覽山景之後,可品嘗風味地道的農家飯,投宿於明清古居農舍。聆聽山民們那古老質樸的經典傳說,還可睡在熱炕頭上與古人先祖接氣對話。雖然這兒的月亮並不一定比城裡的圓,但這兒的星星卻是要多得多,也亮得多。而更主要的是,你可以原汁原味地親身體驗那濃郁的鄉土文化和古樸的山村民風。爨底下村村民們為自己的客棧起了寓意不同,吉祥如意的名字,如財主院客棧,河西客棧,古井客棧,聚寶客棧等等,真是數不勝數,雅俗共存,古今並俱。漫步在這古老的小村落,穿行於這錯落有致的街巷農舍中,我發現幾乎家家透著智慧,戶戶飄著文化,處處都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儒雅的山村情趣。

使我們感到慶幸的是,我們到爨底下村時正值深秋,是淡季,游客不多,我們可隨意挑選任何民舍住宿和用餐。得益於同行好友們的敏銳眼光和聰慧判斷,我們選擇了位於村莊最高處,只供參觀的韓氏家族第一代民居下方的財主院客棧。據說這是韓氏家族第二代傳人,最勤奮而富有的韓家二兒子,仿照京都民居建築,在緊靠其父房下修建的第一座山地四合院,由此韓家其它兒孫們便也依坡順勢地並排蓋起了格局相似的院落,自上而下,歷經五百年,十幾代韓家人的不懈努力,發展成現在規模70多套,600多間房間的青磚灰瓦的山地四合院。

財主院客棧的小院保存完好,游客們都需經此去上面參觀韓氏家族第一居,庭院和房間收拾的干淨又清爽。正房歸村委會所有,現做陳列室用,擺放著一些先祖們留傳下來的傢俱和用品。客棧主人韓孟起,為韓家兄弟老二的第十五代傳人,和妻子倆人住北房,西廂房為客房,東廂房為廚房。就是這三間房也並非他的祖先遺產,而是土地改革時因他父親對革命有功,共產黨分配給他們家的。他唯一的女兒已嫁到京城,老兩口每年守著這三間房,除了接待游客以外,還在山上養蜂賣蜂蜜,其收入足以讓他們過上殷實寬裕的生活。與幾年前相比,他們很知足,也很滿意。現在家家通上了電,戶戶裝了自來水管,炊事用液化氣,燒炕取暖用當地盛產的質量上乘京西煤,吃的用的都可在附近鎮上購買。雖還未像有些村民們裝備了熱水器和衝廁,但院外公用干廁到也干淨和方便。除此之外,每年老兩口還有一些存款為養老備用。可過慣了苦日子的他們,仍喜勤儉持家。在我們敲門詢問可否住宿時,正值他們吃午飯,不經意間目睹了他們簡單的膳食。

晚飯後,聊天時,韓大哥又展示了他那補丁摞補丁的夾馬甲。馬甲被洗得很干淨,針碼規矩,工整,有的地方因縫補多次,已是層層疊疊,厚薄不一,拿在手上沉甸甸的。韓大哥說馬甲很暖和,至今出外干活時還穿它。我們說那是因為,他妻子用千針萬線為他縫補的,所以穿著它心裡就暖和和的。感慨之後,我們便七嘴八舌,爭先恐後地為他出主意,說這樣珍貴的補丁衣,現已不多見,應保存好,作為傳家寶留給後人,或掛在牆上作裝飾,或出租給影視制片公司做道具。不過,我想韓大哥並非苟同我們這幾個城裡人的意見和感受,他人非常歉和,只是不斷地附合著我們,真給我們留足了面子。

鑒賞評價完補丁衣後,我們又像發現了新大陸,開始研究凳上的圓形花布坐墊。這花布坐墊的上層是由多色舊花布條折疊縫制而成。中間夾有薄層棉絮,底層是由單色棉布鋪墊。他說是他那孤寡老嬸做了送給他們的,而他老嬸現在87歲,年事已高,恐怕再也不能做了。我們又開始為此擔憂了,怕這“絕活“將要失傳,又怕坐墊會很快被磨損,變得面目全非。一連串兒的嘆惜過後,我們又建議他們把這對精美手工藝品留存或裝掛起來。韓大哥似乎已被我們說服,也許真的認為應把它們當“珍品”保護起來。可第二天早餐時,這對坐墊又歸復原位,承受著我們沉重軀體的擠壓和磨擦。我是坐在上面,疼在心裡,感到很不自在。而我的朋友更是“珍香惜玉”般愛不釋手地撫摸著坐墊,懇請韓大哥帶我們見見他嬸,拜她為師學這門手藝。也許真的是被我們的真誠和熱情所打動,盡管他一直解釋他老嬸不愛見人,不愛拍照,但還是領我們去了小巷他家對門的老嬸家。

老嬸正座在她家院門外,老磨盤旁的石墩上曬太陽,聽說我們想學做花布坐墊手藝,立刻顛著小腳帶我們進了她的小院,來到她家。老嬸的孩子們都在京城工作和居住,而她卻願與老院,老房廝守。孩子們就為她雇了個鄰村女人與她做伴,照顧她的生活起居。小院裡收拾得干淨整潔,老嬸的大床就擺在南屋靠窗陽光下,門口擺滿了開著紅繡球,黃菊等鮮花的花盆,把整個屋子都點綴得光鮮亮麗。老嬸拿出她以前做的花布坐墊給我們看,津津樂道地耐心講解她是怎麼做的。我的朋友興致勃勃而又認真地詢問每一個步驟和環節,最後還是不放心地向老嬸買了一個,作為今後她自己制作時的樣板。看來她是真的想為保護和流傳民間手工藝做點貢獻,我也拭目以待她的方形花布坐墊能盡早問世。

老嬸確實是心靈手巧,她的女活做得是讓我們既佩服又羨慕,不論是她腳上穿的鞋墊,還是她用的小布包,她都能把它們做得那樣精致美妙。鞋墊上繡的那些花草蟲鳥竟如此栩栩如生,造型逼真,做工精細。在我們不斷地贊賞感慨之時,老嬸卻顯得那樣地淡定自如。

事後我為此次之行感到高興和滿意,為能看到這樣一個普通而又神奇的山村老婦激動不已,忘記了韓大哥“老嬸不愛照相”的囑咐,決定要為她照幾張好相。就在我快到她家院門口時,老嬸拿著坐墊,拐著小腳從門裡轉出來准備曬太陽,還沒等我出聲,她一眼看到我拿著的相機,就噌地一下扭回了門裡。正當我為此遺憾和懊惱時,我的朋友不知用了什麼妙招,居然把她又請了回來。我急忙按動快門,飛快地搶下了幾個老嬸被“哄“的鏡頭和她的臉部特寫。更讓我不可置信的是老嬸最後被“哄“的居然同意與我們合影。我們一個個受寵若驚,爭先恐後與老嬸合影留念,心裡真是美滋滋的。

告別了老嬸,告別了韓大哥和大嫂,我們戀戀不舍地登上了返京的汽車。雖然我們這次在爨底下村僅僅逗留了一天一夜,但我卻覺得我乘著時光的列車,整整經歷了好幾個世紀。我忘不了老嬸臉上那歷數生活艱辛和歲月滄桑的皺折,忘不了純樸本分,歉和而又儒雅的韓大哥和大嫂,忘不了熱情執著的畫家董鴻飆和他的“爨石畫”,我也忘不了那頑強生長在村中各個角落,石牆縫中的野菊花和山上那些被風吹彎了腰的樹木,我更忘不了爨底下村那別具一格的山地四合院,忘不了那印刻著歲月磨蝕痕跡的光滑平整的青,紫石板路,它們就像野菊和山樹生命力極強,與山同生,與天同在。總之,我是忘不了整個爨底下村和一切與它有關的事物。我想我還是要回來,我一定要重訪,重讀你,美麗的爨底下村。

2006年12月1日草書



(京西爨底下村游記之二)

(京西爨底下村游記之二)



(京西爨底下村游記之二)



(京西爨底下村游記之二)



(京西爨底下村游記之二)



(京西爨底下村游記之二)


精選遊記: 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