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之旅(上)

作者: 老J

導讀對於本本族的人來說,能自己駕車出去旅游是一樁很邂意的事情,我就是如此。元旦三天的假期,讓我的心又蠢蠢欲動起來,約好了三位好友,打算去安徽的歙縣和黟縣接受一次徽州古文化的熏陶。但借車卻是一件很煩惱的事,早早向幾個有車的朋友發出了訊息,臨行前兩天,最後的希望也被撲滅了。於是只好使出最後一著棋,向杭州的朋友借了輛捷達。我們原定31日乘早上的 ...

對於本本族的人來說,能自己駕車出去旅游是一樁很邂意的事情,我就是如此。元旦三天的假期,讓我的心又蠢蠢欲動起來,約好了三位好友,打算去安徽的歙縣和黟縣接受一次徽州古文化的熏陶。但借車卻是一件很煩惱的事,早早向幾個有車的朋友發出了訊息,臨行前兩天,最後的希望也被撲滅了。於是只好使出最後一著棋,向杭州的朋友借了輛捷達。我們原定31日乘早上的火車去杭州,但前一天,maggie卻要去蘇州出差,於是約好她第二天從蘇州去杭州和我們會合。剩下我和shtra還有gaoxiaofei一起坐火車。可能是好事多磨吧,火車晚點20分鐘不說,拿了車子才發現養路費還未交,便又去很遠的地方拿單子,一來一去又花掉了不少時間,等我們趕到碰頭的地方----新新飯店,maggie已經等了兩個多小時了,點好的飯菜都涼了。管不了那麼多,狼吞虎咽般地吃了午飯,下午2點半,就向著我們的目的地出發了。

【歙縣古城由府城、縣城兩部分壁聯而成。乘汽車或火車來歙縣城,先進府城。府城始建於隋朝末年(公元617年前後),位於西部,起初城廓略小,唐中和二年(882年)擴建成後來的規模。南宋末方腊起義和元末農民戰爭後,都經過大修。現存城牆約1500米,以及西門月城。東、南兩譙樓、應公井、蛤蟆井、打箍井等宋以前古跡。大北街、鬥山街、中山巷等街巷則基本保持著明、清風貌。縣城在府城東側,城牆建於明嘉靖三十四年(155),倭寇犯境之後。城牆沿山脊構築,現存殘跡,惟新安門、問政門較完好。古跡有古紫陽書院、文廟等。府城和縣城內現存明清牌坊16座。】

一路上倒還太平,雖然後來天黑了,也沒走錯路,晚上7點到達了歙縣縣城。去了原先預定的縣委招待所,shtra覺得條件太差,我和maggie還正在說著能吃苦,轉眼間來到了披雲山莊----號稱全歙縣最好的賓館,我和maggie卻又不禁歡呼了起來,真是一群FB分子。

我們把380一間的豪華房砍到了200後,沒來得及放行李,就去解決肚子的問題了。四個人點了滿滿一桌菜,真是FB至極。原先已經說好大家不帶電腦,與外界不聯系,好好享受三天假期,但酒足飯飽後,卻又耐不住了,於是去縣城找了一家又破又臭的網吧,趕緊與那些等我們消息的網友們 掛上了。12點缺5分,我們回到了賓館,靜靜地迎來了新年。

【鬥山街,系文化歷史名城一級保護區,因側靠鬥山得名。全長500米左右,多為清代徽商、仕宦的深宅大院。街道南北延伸,房屋座北朝南,臨街都是側面山牆,牆上馬頭高低錯落,加上門罩和石板路面,具有徽派街巷獨特的幽雅風貌。

巷內著名的建築有:葉氏貞節門,建於明初,表彰一位尊老愛幼的女性;楊家大院,建於清中期,為官宦宅第;許家廳,建於清初,屬私塾建築;黃氏孝烈門坊,建於清初,表彰一位為未婚夫殉節的姑娘;汪中怡宅,建於清末,五開間,有精制的隔屏、窗欄;潘婉香宅,建於民國初年,三進串聯,布局上形像地體現了“三世同堂”的觀念;王世傑宅,建於民國前期,有小院、敞廊、花榭,呈現書香門第氣派;蛤蟆井,建於唐代,是在岩石中鑿出的深井,水質異常清冽。】

第二天清晨,與我們隔江相望的的歙縣縣城在薄霧中分外的寧靜。我們手上並沒有歙縣的地圖,早上只好開著車在縣城尋找,結果卻找到了一座師範學校,把車停在裡面倒也安全。向人打聽鬥山街的位置,居然就在校門旁(參觀完時候才知道我們走的是後門,反而省掉了門票錢)。省掉了門票錢的我們也省掉了導游,清晨的鬥山街倒也多了份清靜。在後門也有個拱門,上書“鬥山街”三字,只是在門旁卻帖著全中國隨處可見的“老軍醫”等黑字招貼,實在是大剎風景。順著石板路一路參觀,見一“楊家大院”,剛想邁腿進入,就聽見身後一聲“到這裡買票”,把我們的腳硬生生拔了出來。原來已經來到了售票的入口處,我們放棄了參觀“楊家大院”的打算,向著下一個目標----許國石坊前進。

【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樓。矗立於古城中心,跨街而立。建於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當時歙縣人許國(1527—1596)官居次輔(相當於副宰相),又是皇帝的顧問和太子的老師,勞苦功高,皇帝恩准立坊顯榮。徽商、地方官吏也大力支助,所以建造得巍峨壯觀,雕飾得極為華麗。八個柱子用梁枋相聯,上部衝天柱略小,下面用12只大獅,就使結構安穩固實。柱子和橫仿細刻團花錦紋和祥雲仙鶴,以突出月梁上的主題圖案。這些圖案乃是當時的社會意識和許國的功名成就的寫照。如南面的龍表示對王權的尊重,西面的飛鯉表示許國是科班出身,“三報(豹)喜(鵲)”表示許國連升三級等。坊上的大字,是大書畫家董其昌寫的,其中“上台元老”表示許國在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為官,並用天上的“上台星”比喻許國地位的顯赫。這座牌坊從建築結構、裝飾藝術和石雕工藝等方面看,都堪稱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傑作。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譙樓,位於許國石坊西側,又名陽和門,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樓高三層,大梁架於高台上,下為門闕,街道從中穿過。高約13米,寬11米余,深11.5米。建樓的起因,是出於一種風水觀念。在這之前,城內經常鬧火災。紹興二年,一次大火燒掉大半個州城,連州衙都化為灰燼。風水先生究其原因,一說是衙門擺錯了方向,於是封掉原先的大門南譙樓,另建這東譙樓,並把南譙樓上的報時設備移到這東譙樓內。一直到明朝弘治年間,相繼來了兩位不信“謬說”的知府,一位叫彭澤,一位叫何欲,才又把南譙樓下的大門打開,封掉這東譙樓下的門道。但作為古建築,卻保留了下來。現在這樣式,是清朝同治末年大修時留下的。】

【方士載宅(徽州明清建築歷史陳列館),位於許國石坊南側,為大學士許國的閣老府的一部分,所以又名“許國相府”。建於明萬歷初。閣老府為一大建築群,門外有石獅、牌坊,內有大廳、花園、藏書樓等。此為書房。它的木架制作是典型的明代樣式:樓下較矮,房間臨天井開窗,方格窗扇,裝有帶望柱、淨瓶荷葉的窗欄;樓上較高敞,柱端、梁頭都雕有生動的卷雲、奔浪,脊桁下的墊木雕成花帶。椽上鋪望磚,再蓋瓦。臨天井通間用方格窗扇。因為明朝人把樓上當作主要生活場所,所以注重樓上的裝飾。經過專家考證、介紹,該宅已聞名國內外。觀博物館將它用作“徽州明清建築歷史陳列館”,陳列明、清兩代徽派建築上的磚、木、石雕構件,其中的八仙斜撐木雕,刀法細膩、人物逼真,為世所罕見。這些雕刻構件是研究中國明、清建築歷史和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以上三處再加上新建的徽園,都在一起,你如果站在石坊與陽和門之間,那它們就正好在你前後左右四個方向。徽園是新建的,所以不在我們的考慮之內。倒是許國相府,在攜程裡並沒有記載,反而卻值得一看,因為那裡已經成為了“徽州明清建築歷史陳列館”。聽過了講解,會對古徽州的歷史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參觀完這些地方,已經是中午時分了,為了抓緊時間,我們決定馬不停蹄地參觀下一個地點----棠樾牌坊群。

【棠樾位於鄭村西北1.5公裡,村頭保存有一處大型的明清建築群,計有七座石牌坊、三座祠堂和一座路亭。自南宋以降,棠樾為鮑氏聚族而居的地方。數百年來,歷經程朱理學的熏陶和徽商經濟的刺激,村中科舉入仕、經商致富的達官巨賈代不乏人,封建人文空前鼎盛,經濟實力雄厚。為宣揚封建禮教和光宗耀祖、造福鄉梓,族人熱心於鄉裡建設,營建了眾多的宗法建築、公益建築和紀念性建築。棠樾牌坊群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生的。

鮑像賢尚書坊明天啟二年(1622年)建,清乾隆六十年重修,四柱三間三樓衝天柱式,字牌上書“官聯台鬥”、“命渙絲綸”,這是明隆慶皇帝贈鮑像賢工部尚書誥命上的話。鮑像賢,字復之,棠樾人。明嘉靖八年進士,任都御史時平定雲南土司叛亂有功,升兵部右侍郎。後總督兩廣軍務,率兵剿滅倭寇。最後官至兵部左侍郎。《明史》有傳。

樂善好施坊建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四柱三間三樓衝天柱式,茶園青石質。字牌上兩面皆書“樂善好施”四字,下刻“旌表誥授通奉大夫議敘鹽運使司鮑淑芳同子即用員外郎鮑均”一排小字。這是一座“義”字坊。鮑淑芳,棠樾人,自幼隨父在揚州經營鹽務,後朝廷任命他為鹽運使。嘉慶八年,鮑淑芳率眾商捐銀為川、楚、陝三省軍隊發餉;嘉慶十年,長江、淮河、黃河相繼大水泛濫,鮑淑芳集眾捐米六萬石、麥四萬石賑濟災民;集眾捐銀三百萬兩修黃河堤;捐銀六萬兩疏浚芒稻河等。鮑淑芳家居時同子鮑均做了許多好事,如修裡社、築水堰、置義學、修道路、助婚葬等等,義行不勝枚舉。嘉慶二十五年,朝廷頒旨旌表。

慈孝裡坊建於明初,明弘治、清乾隆時曾修,四柱三間三樓式,型制獨特,保存了明代風格。下訪上書有“慈孝裡”三個大字;字牌中書“御制”二字,兩邊各鐫詩一章,為明永樂皇帝御制。詩曰;

父遭盜縛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時。

有子詣前求代死,此身造保百年期。

救父由來孝義深,頓令強暴肯回心。

鮑家父子全仁孝,留取聲名照古今。

詩中記述的是元代至正年間棠樾鮑宗岩遭盜縛,其子壽孫求代父死的故事,頌揚了封建社會的孝道思想。《宋史》孝義傳有記載。

其余四座坊屬節孝坊和孝子坊。孝子坊有鮑燦坊、鮑逢昌坊。鮑燦坊建於明嘉靖初年,四柱三間三樓式,白麻石和青石仿木結構;後又因孫子鮑像賢官至兵部左侍郎而得到兵部右待郎的封贈,坊上刻有記載。鮑逢昌坊,清嘉慶二年( 797年)建,四柱衝天式,青石結構,字牌兩面各書“天鑒精誠”、“人欽真孝”,旌表清初鮑逢昌萬裡尋父,割股療親等孝舉。節孝坊二座,均建於清朝。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孝訪,清乾隆三十二年建;鮑文齡妻汪氏節孝坊,清乾隆四十一年建。均為四柱三間三樓衝天柱式,青石結構。旌表吳氏、汪氏年輕守寡、撫養幼子、侍奉公婆等孝順事跡。《敘縣志》烈女卷均有記載。

祠堂三座,建於牌坊群西首。敦本堂、又稱萬四公支祠,俗稱男祠,三進五開間,享堂構築宏敞,用材碩大,氣勢恢宏;詞內有義田規條碑和嘉慶皇帝上諭碑等17方碑刻,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歷史的重要文物資料,具有很高的價值。清懿堂,俗稱女祠,座南朝北,取陰陽相悖之意,這是棠樾鮑氏專門供奉女主(女性祖先牌位)的祠堂,在全國都是罕見的。以上二祠均建於清朝嘉慶年間。世孝祠,建於清乾隆年間,是棠樾鮑氏專門供奉孝子牌位的調堂,也屬罕見。內有《世孝事實碑》數方,記載鮑壽孫、鮑燦等孝子的孝順事跡。

牌坊群的縱軸線上還建有一座方亭,四角攢尖式,翼角飛翹,靈巧精致。門額上有鄧石如題的“驄步亭”三個篆字。建於清朝乾嘉時期。這座小亭子不僅為行人休息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建築空間顯得生動,建築形像更加豐富,為牌坊群增色不少。】

在入口處有買介紹書籍的人,可以花4、5元錢買一套來充實你的知識,便於對棠樾有進一步的了解。在入口處見不到牌坊,所有第一次來的人都會發出一句“牌坊在哪兒”的感嘆。七座牌坊的排列也非常有意思,是按照“忠孝節義”的順序從兩頭對稱地向中間排列。而女祠更有特點,雖然是一座罕見的專供女性祖先的祠堂,但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還是在這上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首先女祠不能開大門,只能在右側開一小門,供人進出;其次,女祠是座南朝北的,所以裡面常年陰冷潮濕。

結束了參觀,我直接到了門外發動車子,而shtra、maggie和gaoxiaofei卻對購物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久久不願離開,我卻心急如焚,因為比預期的時間已經晚了不少。在焦急等待了半個多小時後,三人才姍姍走來。兩點半,我們離開了棠樾。路上花了差不多一個小時吃了午飯,進入了休寧地界。這裡沿公路的景色非常優美,我們接二連三地停車拍照,又花去了不少時間。特別是在齊雲山腳下,我和maggie甚至爬到了農戶家的樓上拍照片,而那房子裡居然一個人也沒有。

【齊雲山,位於休寧縣城西15公裡處的齊雲山鎮,古稱白岳。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199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

齊雲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32奇峰,72怪石,16洞穴,23澗,香爐峰、五老峰神形兼備,天橋岩、舍身崖、獨聳峰挺拔險峻,雲岩湖清幽恬淡,自然景觀奇特,美色無邊。齊雲山碑崖石刻處處可見,書法藝術流派分呈,文化內涵豐富。齊雲山風景區由三大景區組成,一是月華街景區,以玄天太素宮為中心,該景區奇峰、怪岩、幽洞、飛泉、宮觀道院、摩崖石刻密布,山清水秀是此景區的主要特色。二是雲岩湖景區,以雲岩湖為中心,峰奇水秀,岩奇石怪,石刻眾多,自然美景和人文遺跡相得益彰。三是樓上樓景區,由上下兩層天然石窟構成,僻處壑谷幽林之中,原為道家修煉之所。齊雲山道教始於唐代,日趨興盛。於公元1558年建成,後時興時衰,近幾年修復,現在亭台、樓閣、庵堂、祠宇遍布全山,太素宮、玉虛宮、真仙洞府已成為齊雲山的主體建築。齊雲山索道,新落成的玄天太素宮內殿,氣勢恢弘。】

可惜我們沒有時間去齊雲山了,因為,有更吸引我們的宏村在期待著……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