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我的尋根之旅

作者: my7864

導讀序 媽媽的祖籍是江蘇丹陽,這個我從小知道。但是丹陽究竟是個怎樣的地方,我卻從來都不知道。不僅我不知道,連媽媽也不知道。甚至連外婆,也從沒有跟我們這輩的孩子提起過丹陽,只有在外婆與媽媽和姨媽偶爾的談話中,我才可以聽到丹陽話。之所以知道那是丹陽話,也是因為那個方言特別難懂,從來都不知所雲。 幾乎是一百年前,我的外公的爸爸(也就是媽媽的� ...



媽媽的祖籍是江蘇丹陽,這個我從小知道。但是丹陽究竟是個怎樣的地方,我卻從來都不知道。不僅我不知道,連媽媽也不知道。甚至連外婆,也從沒有跟我們這輩的孩子提起過丹陽,只有在外婆與媽媽和姨媽偶爾的談話中,我才可以聽到丹陽話。之所以知道那是丹陽話,也是因為那個方言特別難懂,從來都不知所雲。

幾乎是一百年前,我的外公的爸爸(也就是媽媽的爺爺)從丹陽來到上海,從此才有了外公,有了媽媽,也才有了我。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仨重回丹陽尋根,也算得上是一件具有家族歷史意義的事情了。

鑒於此次旅行的意義重大,我決定充分發揮我的“紀實”天賦,好好記一筆流水帳。既給俺家的親戚們增添家族歷史,也給喜歡自助旅游的“驢友”豐富丹陽旅游攻略,同時還要給廣大港台同胞加強“血濃於水”的“根”的情感。在旅行結束的之後,我對“根”也有了新的理解。這個理解是什麼呢?大家看完偶的《丹鳳朝陽,百年尋根》系列之後,自然會明白滴。

好了,廢話少說,咱這就開始尋根吧……

(一)尋根奇遇

大家如果看過湖南衛視的《真情》欄目,就會知道那個欄目的外景就是要憑著一些非常渺茫的線索,去尋找一個很久以前的人、或是很久以前的故事。我們的尋根之旅也和這個差不多。媽媽手裡唯一的線索是兩個地址和一個區域的名稱:一個地址是外公的家,“雙井巷38號”;還有一個地址是外婆的娘家,“井巷”。據說這兩個地方都離一個叫做“南門”的地方不遠。看看,這第二個地址連個門牌號碼都沒有,希望可夠渺茫的。

攔下一輛出租車,我們就開始了尋根之旅。一上車,媽媽用她會的不多的丹陽話向司機詢問,得到的回答是沉默!呵呵,各位看官猜是什麼原因呢?不是因為媽媽的丹陽話不標准,而是司機哥哥根本就不是丹陽人。丹陽話那麼難懂,人家根本不知道咱們在說啥。還是老老實實用普通話問吧,司機說聽說過“雙井苑”,但不知道“雙井巷”。嗯,聽上去還有點關系,那就先過去再說吧。

小司機還是蠻老實的,一路上我們就攀談開了。

司機:你們認識的話,給我指路好了。

媽媽:我們不認識呀。

司機:你們不是說丹陽話嘛,我還以為你們是丹陽人呢。

媽媽:我是丹陽人,可是很久沒有回來了,不認識了。

司機:哦,多久沒回來了?

媽媽:一百年。

司機:~!◎#¥%……※×

大白天的,可是把司機給嚇了一跳。不過當他知道我們尋根的來龍去脈之後,顯得非常積極了,還用呼叫系統向總台詢問“雙井巷”的位置。居然“叉頭調度中心”還真有人知道,我們的司機霎有其事地對總台說,“人家可是一百年的歷史哦,你們不要亂說!”

破舊的出租車很快駛入了一條同樣破舊的小巷子,看上去還真有點那個意思。可是馬上就被調度中心的人告知咱們的司機走過了,這條巷子叫做“南門大街”,不是“雙井巷”。不過我們猜想“南門大街”應該就是外婆說的“南門”附近,所以“雙井巷”也應該就在不遠之處了。

從“南門大街”原路返回,過了一座小橋,以那座橋為中心,我們東南西北各開了一段路,最後司機同志和“叉頭調度中心”共同得出一個結論,從那座橋往“南門大街”相反方向到另外一條馬路為止的路段,就是“雙井巷”。我和爸媽都很訝異,不,准確地說是失望。因為那段路,就50米左右,而且已經全部翻新過了,根本沒有任何歷史的味道。

失望之余,我們只得下車來,准備拍兩張照就走人了。在那條50米左右的路上,兩邊是商鋪,再後面是小區居民樓。兩邊的商鋪都沒有什麼特色,只有一家店面上寫著“光頭雞”,下面一排小字“雙井苑”。也算是一個紀念吧,我和媽媽紛紛在這個“光頭雞”下面拍照留念。可惜這個“光頭雞”是關門的,不然一定可以向它的老板問到一些關於“雙井巷”的故事。

下一步怎麼辦呢?是結束尋根還是繼續追尋?呵呵,我們像是那種輕言放棄的人嘛!我們決定在原地找年邁的老人詢問。可是放眼望去,這路上根本就沒幾個人,更別提老人了。倒是迎面有一個老人騎了一輛三輪車過來,可是也不好意思把人家給硬截下來啊。。。正在犯難的時候,我們的行為似乎引起了路邊一個中年男子的注意。他問我們是否找人,到底是干嘛的。我還在猶豫是否要隨便和陌生人講話,媽媽倒是非常勇敢地用丹陽話開始詢問“雙井巷”的來龍去脈(媽媽的理論是,只要接得住她的丹陽話,就是線索)。

媽媽和那個陌生的中年男子用丹陽話聊了一陣子,我和爸爸都不知所雲。然後那個陌生男子就把我們仨帶去一個街邊的小門面,是一個彩照擴印店。我和爸爸都在納悶到底是怎麼回事,媽媽趁空給我們翻譯說,那個男的聽說過“雙井巷”三個字,但是其他的不太清楚,這個彩擴店裡面好像有人知道。正翻譯著,彩擴店裡面出來一個紋著眉毛、全身綠閃兒的中年女子。一開始也是對我們頗為疑惑,一聽到媽媽用丹陽話問她一些夾雜著“雙井巷”的事情之後,就開始非常熱心地口若懸河了(可惜咱還是聽不懂)。媽媽後來翻譯紋眉綠衣女人的話說,這條街以前就是“雙井巷”,現在已經全部翻修過了,她的彩擴店原來的地址是“雙井巷”18號。至於“38號”在哪裡,她也不知道。但是她知道幾個門面旁邊有一個磨剪刀的店面,裡面的老板是一個老人家,也許會知道。紋眉綠衣女子還特地補充道,磨剪刀老頭有一個上海媳婦,所以對去過上海的“雙井巷人”可能會比較知道。

終於我們從“光頭雞店”,走到“彩擴店”,最後又來到了“磨剪刀店”。嘿!磨剪刀的老頭可是一個老帥哥喲!老帥哥對我們也是非常地熱情,而且說話比較有邏輯性。以下就是他的介紹——

我們所在的地方就是“雙井巷”的原址了(小司機沒有說錯)。“雙井巷”是一條非常短的、南北向的街道。“雙井巷”的南端與“南門大街”相連,相互之間以一座小橋為界,這座橋就跨在過去的護城河上。南門大街再南邊,就是以前的城門了。“雙井巷”的北端與現在丹陽市最繁華的“新民北路”相交。雖然只有50米左右,但是“雙井巷”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處在丹陽市的中心位置(哇噻,看來還是個黃金地段!)

“雙井巷”的名字來源於巷口的兩口井。這兩口井現在已經沒有了,但是它們原來的位置,就在“雙井巷”與“新民北路”交界的地方(十字路口有兩個陰井蓋子,我們差點都把它們誤認為是“雙井”的舊址了)。

“雙井巷”是在2003年全面翻修改造的。改造之後,巷子的寬度在原來的基礎上,向兩邊各拓寬了一米,成為了一條小馬路。馬路的兩邊現在都是商鋪,但還是保留了一幢老房子,具體原因不詳(可是我們發現,那座碩果僅存的老房子居然也掛了一塊“磨剪刀”的招牌!!!)。原來“雙井巷”的舊居民現在都移居到了商鋪後面新造的“雙井苑”小區裡面(終於搞清楚“雙井巷”和“雙井苑”的關系了)。

聽到這裡,我們仨都已經頗為滿足了。沒想到這麼找著找著還真的找到了“雙井巷”。雖然38號在哪裡大家還是不知道,而且似乎也沒有人聽說過外公或者外公爸爸的名字(看來一百年實在太久了),但是可以找到原先的住址,也算不枉我們的尋根之旅。

就在我們已經准備鳴金收兵的時候,磨剪刀的老帥哥突然提議,“我們這裡還有一個老太太,已經80多歲了,她是以前的居委會小組長,不如我帶你們去見見她!”

啊,搞大了!還好,老太太就住在旁邊的“雙井苑”,也許是我一直沒有聽懂他們講話,所以沒有建立起信任感的原因吧,我可真是不太放心就這麼跟著一個中年男子和一個還挺精神的老帥哥去一個陌生老太的家裡。不過媽媽可是興趣高漲,那偶就去保護她一下吧。

進了小區,在一戶公房的二樓,我們敲開了一個80多歲的老太的門(一開始還沒敲開,還是中年男子打手機找到老太的,讓人覺得有點蹊蹺)。老太開門之後,聽到我們是來尋根的,就非常熱情,讓我們進屋坐(我可真沒有進陌生人房間的心理准備)。一進去之後,老太和老媽就開始用丹陽話嘰嘰咕咕地說起來了,這一說可就是半個多小時啊!我是什麼都沒有聽懂,不過還是要跟大家交待一下這半個多小時我都在干嘛:大約有半個小時我一直非常敬業地履行我作為攝影師的職責。雖然偶聽不懂她們的話,但是偶要一一把她們的對話記錄下來,回去讓外婆和姨媽們聽聽,看看媽媽給我翻譯的到底對不對。不過半個小時過去了,她們還是沒說完,我已經忍不住開始走神了。老太家裡正在播放中央8套的韓國電視連續劇,我也忍不住瞄了幾眼,攝像機劇烈抖動的時候,就是我走神的時候啦。臨走的時候,老太還熱情地邀請我們第二天上她家吃飯。

為了寫這篇blog,我剛才又特地問媽媽她和老太究竟說了什麼。但是媽媽居然回答我說,其實她也沒怎麼聽懂(除了厥倒之外,我只能慶幸自己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不過媽媽又補充說,那個老太說“雙井巷”上的確有一戶姓林的。(背景資料:俺娘姓林)後來姓林的把房子賣給了一戶姓徐/許的。媽媽估計可能是外公舉家遷徙到上海之前把房子賣掉的。老太也說了那戶林姓人家戶主的姓名,顯然不是外公,但是是不是外公的爸爸呢?因為媽媽不知道她的爺爺的名字,所以這個問題現在是無解滴,有待進一步向外婆考證。老太還提起了曾經接受過一個台灣人對她的相似的尋根問題。據說那個台灣人姓花,媽媽居然說她曾經聽外婆提起過這戶人家(我想姓花的人應該不會太多吧)。而且據說我們家和這戶姓花的還是遠房親戚(天哪,我哪兒又冒出一房台灣親戚)。事情越來越混亂了。在沒有得到考證、徹底弄清楚之前,我就不再在blog上面亂寫了。

隨著外公“雙井巷38號”的尋根大功告成,外婆娘家“井巷”的原址也浮出水面。經各位熱心人介紹,“井巷”就在沿“新民北路”朝東200米左右。那個地方是現在丹陽市的“人民廣場”(再一次證明外公外婆的老家是黃金地段啊)。在“井巷”的原址上面蓋了一棟四層樓高的“新華書店”。人民廣場裡面還有丹陽市的標志性建築“丹鳳朝陽”,一個“華地百貨”,和一個時代超市(就是上海也有的Times Extra)。

在我們心滿意足回酒店之前,再次總結一下本次尋根過程中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出租車司機、叉頭調度中心、光頭雞老板(雖然他沒有出現,可是他的招牌給了我們線索)、中年男子、紋眉綠衣女子、磨剪刀的老帥哥、80多歲的前任居委會小組長老太。

我們遇見的每一個人都非常熱心地幫助我們,熱心到了我都覺得有些懷疑的地步。也許是民風純樸,也許是因為勾起了各自的回憶,大家都份外親切吧。

一百年謂之一個世紀,是一段漫長的光陰。這其中經過的歷史存在必然性,也存在偶然性。如果幾十年前某一個環節發生變化,也許此時幫助我們尋根的人們現在就可能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主角,都是未可知的事。

不過,尋根對我而言,更多的是為自己下一個難以完成的目標,然後想方設法去完成它,從中獲得一種滿足感。那種“根”的感覺,也許我年紀還是太小,至今尚未有非常深刻的感悟。我只是感受到了歷史的綿延和命運的延展。再過一百年,不知道又是一番什麼景像……

(二)自助攻略

A:交通

丹陽市位於江蘇省境內,地處常州與鎮江中間。丹陽是個名副其實的小城市。沒有特快直達列車,我們只能乘坐快車:K376,從上海至西寧的火車第四個站經停丹陽,上午8:15分出發,歷時3個半小時,有兩節車廂是給丹陽的;沒有旅游列車,我們只能買硬座的票子,後來發現該列火車還賣站票,那個叫做擠啊(也是我們自找的,趕上了春運的趟)。

也是因為春運的關系,上海不賣來回火車票。中午11點45分到達丹陽後,我們馬上急著買回程票。但被告知所有的火車票都沒有位子了,要買您就站3個半小時吧。於是我們只能轉戰汽車站。汽車回程的旅程時間也是3個半小時左右。丹陽一天有6、7次長途汽車赴上海,可是唯一剩下的只有14:30的從丹陽出發的汽車了。因為春運,票價還自動上浮了20%(可惡!別逼我不淑女!)。丹陽的火車站和汽車站實在造得不敢恭維,就是倆小土丘。在那樣的環境裡面,被告之返程的票子只有那麼一班,再貴也得買,再不滿意也得搶購啊。原來還想買下午晚一些時候的回程票,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在丹陽24小時足夠了。

丹陽市內打的或走路都可以,因為實在太小了。起步費6元,基本上不會超過起步費的。丹陽這個地方真是有趣,什麼事情漲價都是自己決定的。年初三司機老哥們自己價格聯盟,決定把起步費漲到10元。我們問為什麼,他們倒也老實,都說“沒什麼原因,就這習慣”。

街上還到處都有騎三輪車的,2元一趟可以兜市區一圈。但是因為天氣太冷,三輪車沒有什麼遮掩,還是不要嘗試這種“情趣”了。

B:住宿

我們下榻在丹陽唯一一家四星級酒店:金陵飯店(沒錯,是和南京那家一起的)。除了汽車票,出租車起步費之外,酒店的價格再一次自行變動。只不過這次是往下調價。check-in的時候突然被告知春節期間大促銷,標間238一晚(含雙早),娃哈哈哈,是俺住過的最便宜的四星級酒店。值得推薦!

在出發之前,我們也曾經在網上查到過什麼“丹陽大酒店”、“海明威大酒店”等等,其實這些酒店相互之間都不遠。不過那些所謂的“大酒店”都是三星的,而且在外面一看就可以感覺得到其年老失修、陰暗潮濕的味道(招我惹我啦,不能隨便批評人家)。

C:吃

說到吃,出發之前我在網上可是頗查找了一番丹陽的特色菜。什麼“一刀不斬獅子頭”、“冰糖扒蹄”、“蘿蔔絲餅”、“大麥粥”等等(“吃飯找Lisa”,咱可不是白混嗒)。不幸的是,偶這三頓都沒有吃到特色菜。丹陽幾乎就沒有本地的飯店,其實壓根也沒什麼飯店,實在不是一個旅游城市的說……

在丹陽吃飯就和吃農家菜差不多,讓人“嘴巴一亮”的菜式就是那些耳熟能詳的菜名。豆腐是我最喜歡的,就是有豆香的那種(不過朱家角也可以吃到,何必去丹陽捏);老鴨煲也是原汁原味(考慮到禽流感的原因,後來沒敢多點);粉皮是很好吃的,特別勁鬥;青椒土豆絲,2元一大盤,真是價格實惠量又足;餃子一份5兩起賣,吃白飯有的地方不要錢(Jim,下次要來哦!)……雖然沒有什麼地方特色,不過總體感覺像北方,吃得挺爽。

D:玩

丹陽不是旅游城市,如果僅僅是衝著玩去,那可真的要有失望的心理准備。“丹陽旅游網”上主打推薦的“人民公園”、“唐中和鐘”和“萬善塔”都是非常普通的景點,唯一可以一去的是離丹陽市20公裡左右的“季子廟”。據說是這裡吳文化的發祥地,孔子的第九個弟子是齊國的太子,叫做“季子”。這裡還有孔子親筆留下的墨寶十個字,可以算得上是天下僅存的國寶了。

我發現丹陽的井特別多,“雙井巷”、“單井巷”以井命名自不用說,季子廟門口就是一口井,裡面還有一個景點叫做“沸井”,四個平方米裡面有六口井,還是常年咕嚕咕嚕地冒泡。最有趣的是,這六口井是“三清三濁”,而且每口井據說都有自己的味道,什麼“可樂井”、“啤酒井”、“麻辣燙井”……看到我懷疑的眼光,當地人居然還拿出一個長柄勺子,要舀一口井水上來給我嘗嘗!算了,這荒郊野嶺的地方,喝一口渾濁滴、常年冒泡滴、有怪味滴井水,這算是什麼事啊!

季子廟旁邊還有一座廟,裡面有一座九曲橋,就像是放大了的豫園。其實出去玩耍,有什麼景點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和家人在一起,大家都開開心心的:爸爸拍到了他想拍的照片,媽媽看到了她故鄉的情景,我成功地陪了二老一回,大家都心滿意足了。尤其是回到上海之後,看到新聞裡面說當天上海的豫園人滿為患,幾乎每個游人都是前胸貼後背的,實在是覺得其實小地方也真的有小地方的好處。

(三)文化苦旅

將丹陽之行稱為“文化苦旅”算是給面子的了。要不是第二天我們去了季子廟,覺得還值得一游,我原本構想的標題可是“文化沙漠”。小小的丹陽民風純樸,但同時也實在是缺乏自己的特色,而且一路上怪事頗多:

A 浮動價格

之前已經說過了,這裡再羅嗦一下:

在網上查清楚了出租車起步費是6元,可是下了火車站第一輛車子就拒絕打表,開價10元。我們原以為是欺負我們外地人,結果換了一輛車還是10元不打表。問了原因,師傅說“這個是丹陽過年的習俗”。每年除夕到年初三,打車都是10元。又問了一下該“習俗”的由來,師傅說“以前丹陽人打車,打表到7、8元,他們都不願意付,只給我們6元。我們打電話到交通管理局投訴,他們說就差一、二元,算了。於是我們決定每年過年的時候,就聯合漲價,交通管理局也沒話好說。”——暈,這種由來也太奇怪了。

除此之外,景點門票也是番倍的價錢。最有趣的是吃了一個老鴨煲,店主多收了10元,問他是否算錯了,店主答曰“非也,過年鴨子漲價”。——又暈。。。

丹陽是著名的眼鏡之鄉,我們去買眼鏡的時候,同一個商店三個售貨員,每個人報的價格都不一樣。買一副兩付副眼鏡還好,像我們這樣買了十一副眼鏡的,被三個人一搞,腦子徹底暈掉。

不過也有主動跌價的。這種好人好事還是要再宣傳一下的。而且明明在網上訂的是只有“單早”,到了現場就送了個“雙早”,真是驚喜。

B 文化沙漠

到了酒店問服務員,丹陽有什麼好玩的?服務員不好意思地說,丹陽還真沒什麼好玩的。

上了出租車問司機,丹陽有什麼好玩的?司機是外地來的,橫橫地說,丹陽就是個一塌糊塗的地方!

進了餐廳問服務員,有什麼丹陽菜推薦?服務員迷茫地說,丹陽沒有特色菜,咱們這裡是川菜店。

進了超市,所有的物品都產自常州、鎮江、南京或上海。問服務員,有什麼丹陽特色可以買?服務員想了半天只想出“封缸酒”。繼續追問著名的獅子頭有沒有冷凍的賣?答曰:本地的獅子頭都在家裡做的,市面上沒有賣。

C 人跡罕至

在去丹陽的列車上,我聽到的“丹陽”二字,比我這輩子聽到的都多。大家對我們要去丹陽游玩都表示驚訝,“丹陽有什麼好玩的?”這個是大家一致的疑問。丹陽還真是個沒有人去的地方。。。

晚上6點半,我和父母從酒店出來,打算吃完飯之後去百貨商店買點丹陽的特色。沒想到呀沒想到,市中心的街面上,居然找不到一家開著的餐館。只有兩家肯德基人頭稀松。我們正打算回酒店吃飯,還好在一個小巷子裡面意外地看到有幾個人朝二樓走,門口好像貼了菜單。尾隨上去,終於發現了一個小餐館,容易嘛!

第二天早上叫了車去20公裡以外的“季子廟”。本來前一天和司機說好是早說8點出發的,可是,起來已經8點半了。9點半出發的時候,司機老大不高興,說早上去還可以找到從那裡來丹陽的回程客人,現在回來,什麼人都搭不到。為了表示歉意,我們提議他可以等等我們,司機樂呵呵地答應了。我們怎麼也沒有想到,這個為了表示歉意的決定居然救了我們自己一把。那個人跡罕至的季子廟喲,原來以為可以叫到出租車回來,頂多被司機宰一刀吧,沒想到真是一輛牛車也看不到,別提帶發動機的了。真是不敢相信如果輕易地放我們的司機老哥回去,咱們可怎麼再回到市區!

D 民風純樸

去餐館吃飯,看到菜單上有餃子,問服務員餃子是什麼餡的,服務員理直氣壯地說,餃子是超市買的速凍餃子,經常會換,所以不知道是什麼餡子的。

我們在丹陽市裡面沒有看到交通警察。小小的城市交通可以如此混亂,也真是服了它了。問司機,司機說過年交警不上班的。還非常理直氣壯地說,你們上海不是這樣嗎?

第二天坐出租車、去景點,我們都已經習慣了“過年漲價”的習俗,干脆拿大票面去讓他們找,對方倒是全都規規矩矩地收原價了,因為“習俗只到初三為止”,倒是一個正規的當地習俗呢!

民風淳樸當然還少不了說一下尋根的過程,整個經歷若不是當地人的樸實和熱情,恐怕也是沒有辦法辦到的。

每一個地方都是需要文化底蘊的,像龐貝、巴比倫這樣的地方,即使被燒得什麼都不留,還是散發著那麼迷人的魅力。我相信每一個城市也都是可以找得到自己的文化瑰寶的,就看在目前的大環境下,它是否是當地政府的首選了。如果一味只以出售便宜眼鏡為賣點,丹陽只是一個江蘇的溫州。但是要真正成為江蘇的“丹鳳”,恐怕不是光靠賣便宜眼鏡可以辦到的。

其實丹陽也是一個“文化之鄉”的,好像是全國著名的教育先進城市。鄧小平、江澤民都有特地題詞,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佛學家呂徽、美術家呂鳳子,還有齊高帝、梁武帝等等,其實是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

希望不久的將來,丹陽可以多一些像“季子廟”的景點,這樣就可以多一些游客,多貢獻一些旅游收入,當地政府就可以更加強勢一些,當地的價格也可以穩定一些,同時游客多了,晚上可以吃飯的地方也可以多一些。呵呵,真是一個超級樂觀的循環的說……

後記

尋根之游大功告成啦!吃好、住好、走好、玩好,自然是功德圓滿了。爸媽似乎非常滿足,開始盤算著下一次要去爺爺的故鄉、要去爸媽插隊落戶的農場、媽媽甚至還提出,其實外婆家更早的祖先是在福建省的,是因為當初祖先去京城做官,回福建的途中遇上大雨無法前進,於是最終在丹陽落地生根。因此,下次還要去福建尋根……且不論這個故事的真假(就因為下雨?這雨也太大了點吧!!!而且福建尋根的線索可是完全磨有滴,要不就去鼓浪嶼溜溜?),尋根游給我們全家的狗年新春增添了不少樂趣。爸爸花了一天的時間將所有的照片加音樂做成了一張VCD(老爸厲害吧!),回頭還要再整理拍的攝像素材(有我的“記者追蹤”哦),我今天也是一個白天都躺在被窩裡面寫尋根的一二三(當然起床就有點晚了)。後續整理工作真是工作量浩大啊!

我們一家三口都是在上海生長,也許此刻媽媽找到了一點“根”的感覺,但我還是覺得自己和丹陽沒啥大關系,只不過是一次特別的旅行而已。其實我一直覺得,所謂的“根”,只有到了年老的時候才能夠真正體會,相信媽媽此時的感覺和外婆看到我們各類影像文字作品之後的感覺也會是迥異的。

在從丹陽回上海3個半小時的長途汽車上,我看到刷刷往後飛的沿路風景,同時也在體會刷刷往後飛的歲月。仿佛這條200多公裡的路程就是一百年的滄桑,從一個封閉的小城市,走到了花花世界上海。我又突發奇想,如果兩年半之前我選擇留在了美國,那麼一百年之後,我的子孫是否也會遠渡太平洋來尋找我的根呢?這樣想想還真的覺得挺浪漫的。

有時候我覺得,“根”的這種感情可能也只有在我們老一輩的身上才會顯得特別強烈。因為戰亂帶來的生離死別,因為交通不發達而給長途旅行帶來的特別的不易,因為生活圈子特別小而使得舊時的回憶特別容易聚焦……也許在外公的爸爸的那個年代,他所能夠接觸的只是“雙井巷”和方園200米的各個巷子;而今天的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接觸到整個世界。在公司裡面普通話是用得最多的,因為太多的同事來自港台和中國大陸的其他地方;在msn上面經常可以碰到其他國家的同學,無聊的時候,24小時都可以有人瞎扯;有一次為了收集一個行業數據,給以前Berkely的同學列表發了一封email,居然還收集到了土耳其的相關數據……世界變得小了,我們的“根”卻隨之變大了,因為到處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

我們說根,要看對方是誰。面對媽媽,我想丹陽是我的根;面對外地的同事,我想上海是我的根;面對國外的同學,我想中國是我的根……在我的回憶中,重要的不是根在“哪裡”,而是在那些根裡面,我都擁有了哪些朋友,發生了哪些故事,這些個體的回憶反而變得更加重要了。只要有美好的回憶,每一段“根”,都是最美麗的故事。

最後想要補充的是,過去游記是最原始的記錄。現在科技發達了,有照相機、數碼相機、攝像機……可是最能夠記錄心情的還是用文字的方式。過年的這些天我一直在blog上耕耘我的小小天地,雖然很累,也很花時間,但是看到記錄成案的回憶,還是覺得特別有滿足感。每天發生那麼多事情,我們匆匆而過,能夠記取多少快樂與感動呢?新年新氣像,我決定不再讓匆忙的生活衝散自己對生活的熱愛,記錄每段歡樂與哀愁,也算是我在blog裡留下了自己的“根”。


精選遊記: 丹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