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著的廢墟,或曾經,或繼續

作者: 米窩

導讀沿著土耳其的西海岸由北一路向南,滿眼撞來的多是被稱為遺跡的片片廢墟,有點在鮮活了將近20個世紀後被無情地拋棄,有的站立在崎嶇山路的盡頭始終孤獨著,還有的則放滿了極為摩登的音響和支架,繼續唱著持續了千年的人間的悲歡。經歷了從上海→北京→伊斯坦布爾→伊茲米爾漫長的飛機旅行,我們便頭昏腦脹地被帶到南愛琴海地區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伊弗所 ...

沿著土耳其的西海岸由北一路向南,滿眼撞來的多是被稱為遺跡的片片廢墟,有點在鮮活了將近20個世紀後被無情地拋棄,有的站立在崎嶇山路的盡頭始終孤獨著,還有的則放滿了極為摩登的音響和支架,繼續唱著持續了千年的人間的悲歡。經歷了從上海→北京→伊斯坦布爾→伊茲米爾漫長的飛機旅行,我們便頭昏腦脹地被帶到南愛琴海地區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伊弗所的無處躲閃的熾熱陽光下。這座古城建於公元前11世紀,因是朝拜豐產女神阿耳忒彌斯的聖地而聞名於世。在古羅馬時代(公元1——5世紀),該城還是小亞西亞的首府,人口超過25萬,貿易金融業十分繁榮,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所有建築物幾乎都建於這個時期。直至公元6世紀,凱特斯河上的港口被淤塞,切斷了城市賴以生存的海上交通命脈,伊弗所古城才慢慢地失去了生存的意義。在經歷了4次大地震和3次大火後,古城還是殘缺地存活在這片土地上,日復一日來來往往的游客,也讓她感覺不到孤單。在城中閑逛,並不僅僅限於考古的意義,她的主要街道都有名稱,與現代都市十分相似。從山頂售票處的平坡開始,沿著原先的集市和一條大理石的街道,便能不費力地通往多米提安廣場。向左拐去,順著蜿蜒而下的庫雷斯特街,就可以看到街道兩邊成排的店鋪和間錯著的幾座神廟,街道的一側居然還保留著當年的排水溝。不遠處的巷子通往住宅區,有錢人家會把房子建在山坡上,這樣海上來的涼風就能吹到屋子裡。花了10裡拉,參觀了一座現在被命名為斜坡房的富人住宅,從熱辣的陽光下走上幾級台階,便一下子感受到富裕人家特有的陰涼了,整幢建築分為3層,共有12個房間,地上和牆上均有精美的馬賽克圖案和壁畫,日子的奢華可見一斑了。這些馬賽克描繪著人物、動物、植物等的樣子,氣韻十分生動,其中有一面牆上畫著一條紅色的魚,筆法和中國畫還頗有異曲同工的味道。從富人之家後門的斜坡出來,手上的指南明確標示著:往前走是妓院,朝左拐則是圖書館,生活之便利比起我們現代人倒也毫不遜色。有意思的是,在通往妓院的半道上,居然還有一個可供69人同時如廁的公共廁所:在一個寬大的房間裡,大理石條板上刻著一個個並排的規則圓洞,之間並沒有隔斷,遙想當年,前來如廁的各色人等在此聊天問候,其熱鬧的社交場景想來也讓人忍俊不禁。從世俗的記憶中一路轉出來,抬頭所見的就是建於公元135年的塞爾索斯圖書館(Library of Celsus),整個建築分為上下兩層,據說鼎盛時期這裡的藏書量達到驚人的1.2萬卷。順著坍塌的石塊費力爬上圖書館的二層,整個古城幾乎盡收眼底,知識成為了制高點,其寓意的確是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恆動意念了。在圖書館的門前刻畫著一個古老的路標:一個方塊代表圖書館,而一只腳指向圖書館的對面,腳尖的方向雕刻著一個女人頭像、一玫硬幣和一顆心,其含義可以歸納成:“圖書館對面有美女,但要有錢才歡迎。”當地的導游更是總結成一句經典:“No money, no honey。”精神和肉體的雙重享受在2000年前便被很人性地安排在一起了。從圖書館的左側穿過梅佐斯和米特萊德茲門(Gate of Mazeus and Mithridates),在烈日在走過一片石頭廢墟,中間大理石道路上儼然留著馬車經過的道道碾痕,順著這些痕跡就可以直接通往古劇場,這裡已經被重新修復,每年的埃菲索斯文化藝術節就在此舉行,上演的悲歡離合,千百年來也應是年年相似了。站在古劇場最高的看台上,能望見不遠處的出口,現在的伊弗所在那裡戛然落幕了,而當年沿著這條阿卡狄亞大道(Arcadian Way)一路行去,就是整座城市賴以生存繁榮的港口,而如今港口的淤塞讓整座古城喪失了鮮活的理由,只能把所有的記憶托付給憑吊和緬懷了。

更多圖片參考點擊 【異域見聞錄】愛琴海西岸“驚奇”(土耳其掠影之二)


精選遊記: 伊茲密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