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行(游記)

作者: beihouzr

導讀凌晨二、三點,嚓鬧繁雜的聲音平息下去,峨眉山下萬簌俱寂闃然無聲。可臨近四點,嘭嘭的敲門聲四起,夾雜著一句自我介紹:“我是導游,請起床准備上山——”峨眉四絕:“日出、雲海、佛光、聖燈”。均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頂上。上山的人須早起趕路贏得時間,到山頂上去領略大自然恩賜的這一美景。四點多鐘,景區客運中心裡中巴客車的馬達轟鳴聲響成一片,早起� ...

凌晨二、三點,嚓鬧繁雜的聲音平息下去,峨眉山下萬簌俱寂闃然無聲。可臨近四點,嘭嘭的敲門聲四起,夾雜著一句自我介紹:“我是導游,請起床准備上山——”峨眉四絕:“日出、雲海、佛光、聖燈”。均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頂上。上山的人須早起趕路贏得時間,到山頂上去領略大自然恩賜的這一美景。四點多鐘,景區客運中心裡中巴客車的馬達轟鳴聲響成一片,早起的旅客已成堆成片,全都是一個目的:趕時間上山!

客車駛上了彎彎曲曲又一直向上的公路。

山間黝黑,唯有車前的燈光劃破深沉的夜空,試探前方。空中月明星稀,這個下弦月,輕飄飄地又淡淡地浮動。如水月光那麼輕柔無力,全部傾灑在山間叢林,均無一點反射,奈何不得巨大的夜幕,只得把冷瑟慢慢地降臨,給人無限朦朧。

崎嶇的山間公路左旋右彎,搖晃得人只能仰頭遙遠深邃的夜空。

夜幕、冷瑟、朦朧,一一襲來,滿車的人都雙手緊抱前胸,慢慢地沉入到未完的夢鄉之中。與人似乎在捉迷藏的下弦月躲進山澗,才見樹梢又上了山頭,若離若現,不斷出現在左右,恍悟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峨眉的月,一彎清月,淡淡的飄飄的近近的——顯現了高山清月的輕松自在和悠悠飄然。

六點三十分,到達雷洞坪下車,直取山間石梯去接引殿。約三華裡的石梯途中間,晨光熹微中,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光芒四射,炫目耀眼,游人齊呼:

“看,太陽出來了!

峨眉日出了!”

緊接著抓緊時間搭乘索道繼續上行,抵達金頂。東向,千裡雲層團團簇擁,白白的無半點瑕疵,似碧波大海平平展展,難怪人科稱之為峨眉雲海。太陽冉冉上升,又輕松地跳躍在雲海之上。近看遠眺,俯視鳥瞰,世間萬物都沉浸在去海之下,別樣神韻,無不叫人心曠神怡,喜悅萬分,榮辱皆忘。民間有俗話:“笑一笑,十年少”,謹此,則可借鑒為“站一站,煩惱完”。因而,留宿山頂的和起早趕上山的,無不為之一睹而喜形於色。

西向,萬裡雲海之中,飄浮著金光閃閃的貢嘎山——那是海拔高度7556米的大山。彼此對望,親如毗鄰,近在尺尺,歷歷在目。陽光下,金黃色的貢嘎山,像一艘船在乘風破浪即將到達彼岸,像一座獨島挺立在風浪之中傾聽拍岸驚濤,像一只鯨魚輕松呼氣在海面。秀色滿盈的峨眉山與金光閃閃的貢嘎山,彼此相聚,映襯藍天。

峨眉山是佛教勝地,山的主人是普賢菩薩。山腰間有萬年寺,寺中有鎮山之寶——普賢騎像銅像。相傳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匡義召萬年寺住持茂真入朝。茂真精通醫術,在為皇後品脈後,便告知皇帝他能有兒子。而數月之後皇後果然生下一男嬰,令有女無兒的太宗皇帝大喜過望,就派內侍張仁瓚帶三千兩黃金,到成都購銅,鑄造普賢騎像銅像,再運上山安放在萬年寺內。銅像通高7.35米、重達62噸,普賢、蓮座、白像和紅蓮四個部分,渾然一體,華麗精致。因為普賢菩薩有十個頭顱,分別朝著十個方向,故人們又稱之為“十面佛”,比泰國的“四面佛”還要多六個方向。

臨近金頂處,由下及上,有石階梯七台,兩旁各放置漢白玉白像雕塑七頭。金頂大壩,現已建築有銅殿、銀殿和金殿。銅殿為水泥澆築,噴塗銅粉而成的廟宇,供奉著

銀殿叫臥雲庵,為四合院小院落。有客棧供游客住宿,滿足在山頂過夜等待清晨日出和雲海的游客見識,還有悠揚佛經音樂磁帶、影碟和碩大“高香”出售。“高香”供信男善女許願了願還願之用。

金殿現正在修建之中……

大壩中央有現今雕塑的露天十面佛一尊,高48米,重660噸,為萬年寺宋代十面佛的十倍左右。十面佛底座中空,內供金身如來佛祖及眾位菩薩,香氣裊裊,罄聲悠悠,意味與世無爭,佛門清淨。巨柱九根支撐著上面的十面佛,忍辱負重,默默無聞。

行到金頂殿,在人工修建的寬大平坦的台階壩裡,觀望十面佛,空曠天穹之下,凌空突起,高聳入雲,氣勢巍峨雄壯,令人心靈震憾。僅一次就會深深鉻入記憶之中,難以忘卻,更獨顯了名山主人普賢菩薩的博大寬廣、仁慈厚愛。她的感化,使游人至舍身崖都臨危不懼,且又不再毛孔悚然了。即使從崖下往上飄飛而起的團團霧氣,也輕柔稀薄,爽氣無限。

現離開金頂乘單軌觀光列車到二公裡地的千佛頂和萬佛頂。下車陡步其間,碩大的自然生態觀光區闃然無聲,仿佛進入 深山老林。高大的高山針葉樹木,濕漉漉地佇立大地,直向藍天,無言地述著世態的炎涼和時光的變遷。登萬佛閣回望金頂,陽光下金色閃爍的露天十面佛,如同國際像棋中威力巨大的皇後,躊躇滿志,隨時准備出征遠行。

再回首,峨眉山的晴天,遠視不盡,近看不完,藍天白雲、崇山峻嶺,全都展現了秀麗秀美秀色——


精選遊記: 峨眉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