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高僧與浙西天池(二)

作者: bugis

導讀[本人考證]1、千歲寶掌禪師 注:千頃山即現浙西天池。 1924年版《昌化縣志》:“寶掌和尚,中印度人也。……魏晉間東游此土。尋抵建業,東入浙省 ,憩龍塘回互峰之東 。復由千頃穿雁蕩,棲石竇……”。 《唐昌大龍塘山志》 : “南梁千歲寶掌和尚 , 中印度人也……。魏晉間東游此土,尋抵建業〈又稱建康,今南京市,是當時的京都〉…… 東入浙省, 復由千頃至天� ...

[本人考證]1、千歲寶掌禪師

注:千頃山即現浙西天池。

1924年版《昌化縣志》:“寶掌和尚,中印度人也。……魏晉間東游此土。尋抵建業,東入浙省 ,憩龍塘回互峰之東 。復由千頃穿雁蕩,棲石竇……”。

《唐昌大龍塘山志》 : “南梁千歲寶掌和尚 , 中印度人也……。魏晉間東游此土,尋抵建業〈又稱建康,今南京市,是當時的京都〉…… 東入浙省, 復由千頃至天竺〈指杭州中天竺〉,穿雁蕩,返飛來,棲石竇……”。

[說明]

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農民為避戰亂,大批南遷,促進了南方生產力的發展。但當時的封建統治階級推行士族制度,豪強地主“封山占水”,大肆兼並土地,致使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在這一形勢下,統治階級不得不利用佛教所宣揚的“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等一些有神論和靈魂觀念作為精神武器來瓦解和渙散革命人民對統治階級的反抗意志。因而,這一時期歷代的封建王朝對佛教都采取積極利用和扶植的政策。一方面讓部分僧人去西天(印度)各國取經(佛經),另一方面又允許和歡迎印度僧人來我國弘揚佛法。有趣的是,這時期有幾位皇帝信佛教簡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如南梁時的梁武帝 ,(南梁:蕭衍建,歷四代皇帝 ,統治56年),他把佛教定為國教,並親自去同泰寺向佛徒講佛經,還幾次假意“舍身”去同泰寺做“寺奴”,然後又讓群臣籌集上億或幾億的巨資把“皇帝菩薩“贖回朝廷。皇帝的這些做法極大地擴大與提高了佛教在社會上的影響和地位。在這一背景下,致使佛教在這一時期得以應運而盛。梁武帝時,僅都城建業(南京)一地就有大小寺院500余所,僧尼十萬余人 ,正如唐代詩人杜牧在 《江南春》一詩中寫道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南朝時建造起來的那麼多大大小小的寺院,到了唐代也還有數不清的寺廟樓台掩映在煙霧細雨之中) 。這正是對當時佛教興旺景像的描寫 。當然,詩意中也隱含著對當時統治集團糜爛生活的嘲諷。

千歲寶掌和尚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從遙遠的西天(印度)來到我國,在各地創剎傳禪的。

[傳略]

千歲寶掌禪師 ,中印度人 。弘法東來我國。先到“蜀國仙境”峨嵋山(在四川),轉往“佛山之首”五台山(在山西),又南返“五岳獨秀”衡山(在湖南),“匡廬奇秀”廬山(在江西),然後去建業與禪宗初祖達摩(印度人)相遇。他倆一同受到南朝粱君主的厚禮相待 。後來 ,寶掌禪師又東入浙江,先憩龍塘 ,後住千頃山 ,然後移居天竺(杭州 )、 雁蕩(溫州樂清寺)、飛來(杭州靈隱)、石竇各地。為此,寶掌禪師在我國各地名山經幾十年的尋幽攬勝,拜師訪寺之後,曾寫一偈 (偈:佛經中的唱詞) ,偈說:“梁城遇導師(導師:指初祖達摩),參禪了心地。飄零二浙游,更盡佳山水。”

千歲寶掌和尚在杭州中天竺一帶,住持十余年,曾於隋開皇17年(公元597年)在稽留峰下創建一剎,作為道場(道場:和尚、道士做法事的場所),取名中天竺寺,現寺中藏有寶掌和尚所寫的“行盡支那四百州,此中偏稱道人游”之詩句。直到清乾隆南巡時才改中天竺寺為法淨寺。中天竺寺的建築規模雖不及下天竺寺,但亦有自己的特色。北宋詩僧契嵩在《千歲古意》一詩中寫道:“千歲岩頭碧樹森 ,昔年寶掌獨知音 ,蒲團坐破僧何處,寂寂青山任古今” 。在中天竺寺左的“亂石壘空 ,急流衝激”處建有一橋,人稱此橋為寶掌橋。寺後有一秀麗的山峰,人稱中印峰。據《靈隱志》說 :“昔寶掌開中竺 。掌乃西域中印度人,故以名之”。又因寶掌和尚在中天竺寺時,常趺坐於寺後的一塊大石岩上講經說法,故後人就稱此岩為“千歲岩”。

寶掌禪師最後去浦江仙華山素有“第一仙峰”之稱的少女峰住下。在此優雅、肅靜的岩洞中坐禪誦經數年,直至唐玄宗(李治)顯慶二年(657年)元旦圓寂(圓寂:譯音詞,逝世之意),後人就稱此岩為“寶岩”。

對寶掌和尚的一生 ,元時的元復和尚在《中竺千歲和尚傳贊》一詩中寫道:“人壽幾何,朝露逝川 。生周涉唐(生於東周,歷經數朝一直到唐朝),本誓則然。東遲達摩,心印姓傳。孰雲佛法,獨在西天。”

[傳聞]

寶掌禪師弘法東來之初 ,揚言自己已活673歲 ,歷經6朝,是東周威烈王(前425—402年)時出生的。到唐高宗顯慶二年元旦這天召集全體子弟說 :“我曾發誓要在人間生活一千余年,自從來到中國 ,倏忽間已度過400余年 ,總共已在世1072年,現在是該去的時候了”。言罷 ,說偈語一首:“本來無生死,今亦示生死。我得去住心,他生復來此” 。語畢坐化而逝。世人由此而稱他為“千歲和尚”。

據說,寶掌和尚出生時左手始終緊握成拳 ,拳中有一顆熠熠生輝的寶珠。到了七歲剃發為僧時,才直展五指 。故後人又稱其為“寶掌和尚”。“千歲寶掌和尚”由此而得名。

[試說]

南梁千歲寶掌和尚,不遠萬裡從印度來到我國,遍游名山大川,歷訪古剎名僧。進入浙江境內後,先憩龍塘後到千頃山。雖然他居住千頃的時間不會很長,然而,卻說明了一點,就是早在1500年前時千頃山就已經名聲不小了,因為它能令一個外國的著名僧人注目,並親自前往一睹為快,這是千頃山的驕傲。後來寶掌禪師離開千頃去浙江其他各地時,言及千頃,為千頃山的名聲進一步外揚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千歲寶掌和尚是第一位進入千頃山的著名僧人。他在1500年前就來到還處於沉睡、寧靜狀態的千頃山,他是在這裡播下第一顆佛教種子的第一人。

websitehttp://www.china-trave.com


精選遊記: 臨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