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高僧與浙西天池(一)

作者: bugis

導讀高僧紛至的佛門盛地千頃山(現名浙西天池)的佛教有一個從醞釀至誕生、到鞏固、到發展直至衰亡的全過程。 南梁初年(約502年)至唐武宗會昌年間共約340年左右的時間,為千頃山佛教的醞釀時期 。 這一時期曾有兩位高僧前來千頃山“結茅為廟” ,修習禪定 。一位是南梁初在建康(今南京)與初祖達摩相會並一同受梁武帝(502—549年)接見過的千歲寶掌和尚 。另一位是� ...

高僧紛至的佛門盛地千頃山(現名浙西天池)的佛教有一個從醞釀至誕生、到鞏固、到發展直至衰亡的全過程。

南梁初年(約502年)至唐武宗會昌年間共約340年左右的時間,為千頃山佛教的醞釀時期 。 這一時期曾有兩位高僧前來千頃山“結茅為廟” ,修習禪定 。一位是南梁初在建康(今南京)與初祖達摩相會並一同受梁武帝(502—549年)接見過的千歲寶掌和尚 。另一位是唐代宗(762—779年在位)時 ,上京都長安(今西安)以佛力挫敗道法 ,代宗賜其袈裟 ,賜號“性空大禪師”,又號“護國三藏”的具胝禪師。

唐宣宗大中初年(約850年前後),千頃山的佛教產生。當時。謚號“斷際”,追賜“紫袍金帶”並被尊奉為臨濟宗祖師的

黃檗祖師,在當地百姓的支持下,經布施、募化建起了慈雲禪寺(後改為龍興寺),慈雲禪寺的建成標志著千頃山的佛教產生。

曾在千頃山寫成《傳燈錄》等二部佛學著作,唐昭宗“賜其鹿衣五事,別賜紫衣”,二進千頃山住持慈雲寺並西逝於此的楚南禪師和“移杖千頃,築室居之”,受皇上賜紫衣兩次(另一次是為已故的黃檗禪師代領)並賜號”無著“的文喜。是繼黃檗禪師之後的另兩位高僧,他倆為千頃山佛教事業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以上唐宣宗初年到唐昭宗末年(904年)短短的50余年中就有3位高僧,加上唐以前的兩位 ,共有5位高僧先後來千頃山建寺、坐禪、弘法、著書等,足見當時佛教事業之興盛。

在五位禪師中,對千頃山及至全國的佛教影響較大的當推斷際希運禪師(黃檗)。他創建慈雲禪寺時正處於唐宣宗解禁唐武

宗“廢佛令”後不久。慈雲禪寺的建成不僅為千頃山佛教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更為重要的是一反“廢佛令”,把原全國幾乎拆毀殆盡的寺廟迅速興復起來在全國做出了榜樣。因此,黃檗禪師被當地百姓尊奉為“黃祖師”。許多因尊奉他而神化他的故事至今仍盛傳不衰。

希運黃檗祖師又是臨濟宗的祖師。

“臨濟宗”是佛界所說的“一花開五葉”中的“一葉”。所謂“一花”指的是禪宗六祖慧能,而“五葉”指的是慧能以後,禪宗有五個勢力較盛的宗系在全國各地發展。即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

臨濟宗的宗風正如《禪宗通史》所說:“臨濟家風,全機大

用,棒喝全施,虎驟龍奔……”。黃檗祖師傳禪的特點是:“一切憑弟子自悟自修”。

後來,黃檗的高門弟子義玄(?—867年)去鎮州(河北正定)建立臨濟禪院,高揚本家宗風,聲勢大振,臨濟宗由此而得名。並尊黃檗為臨濟宗的祖師。

臨濟宗經義玄等弟子的不斷充實和發展 ,將其法門歸結為“三玄”(三種原則) 、“三要”(三種要點) 、“四料簡”(四種簡別)、“四照用”(四種方法)等接引學人。

臨濟宗傳到北宋(約1034年—1037)年間又分為黃龍、楊歧兩派,它在我國佛教中流傳時間最長,至今仍延綿不衰 。在國際上亦產生一定影響:如12世紀末 ,日本僧人榮西來宋 ,受法於黃龍派,傳入日本後稱千光派;南宋末年 ,我國多名僧人渡日傳楊歧派禪法;17世紀,福建黃檗山萬福寺僧人應邀赴日弘法,成

為與曹洞、臨濟並列的黃檗宗,至今仍盛傳不衰 。1987年5月,日本臨濟宗永源寺祖派祖巡拜訪華團一行16人來華參拜祖庭 ;1988年5月 ,日中友好臨濟黃檗協會第8次訪華團一行50人來華參拜祖庭。

唐朝以後幾乎沒有資料記載千頃山龍興寺的興衰沉浮。但從宋進士司馬槱《游千頃山》一詩中“……傳聞此山巔。舊有滄海色。邇來三十年,潭湫變枯荻……”。之句來看,說明千頃山的佛教宋時已開始由盛轉衰。

近年,在“天池”西側的雲板山麓發現當年上層僧人葬身的墓群 。最近又挖掘到一段約60釐米長 ,40釐米見方的石制塔身,塔為晚清時所建。說明清時的龍興寺,仍有多名寺僧在此傳承佛教。

目前龍興寺雖已蕩然無存,僅見鋪滿一地的斷磚碎瓦,但當年曾與龍興寺相伴千余年的兩棵古銀杏已枯而復生。它根部抽出的數株小苗都已長高1.5米 。預知,“病樹前頭萬木春”的美好前景即將來臨。

附:http://www.china-trave.com


精選遊記: 臨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