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牆的追念――繞城記(六)挹江門到神策門

作者: nj老菜

導讀乘車到挹江門,今天是繞城過程的最後一次了,不走城牆根下,換成走城牆上。城樓上是渡江紀念館,要門票,冷冷清清沒人進去。城牆下是繡球公園,正位於獅子山的腳下,方便那臥獅的戲弄。 城牆上的磚鋪設的平坦光潔,不似台城那裡的滿目荒草。這如同道路般的城牆延伸往獅子山,高大的閱江樓十分醒目。新近重建的儀鳳門跨越建寧路,與獅子山旁的城牆相連。想像不 ...

乘車到挹江門,今天是繞城過程的最後一次了,不走城牆根下,換成走城牆上。城樓上是渡江紀念館,要門票,冷冷清清沒人進去。城牆下是繡球公園,正位於獅子山的腳下,方便那臥獅的戲弄。

城牆上的磚鋪設的平坦光潔,不似台城那裡的滿目荒草。這如同道路般的城牆延伸往獅子山,高大的閱江樓十分醒目。新近重建的儀鳳門跨越建寧路,與獅子山旁的城牆相連。想像不出,當年被拆除而開拓出建寧路的原先城門是個什麼模樣。

城門上是簇新的城樓,高大氣派,真可以壓倒現如今南京所有的城樓,無論那些是哪朝哪代的。不過我私下倒有點擔心,如果也將這般模樣的城樓也建在中華門上,那可就……。



這城門命名“儀鳳門”,皇城的鳳門,也許當年的朱皇帝也有些懼內,所以在13門中給了代表女性的“鳳”字一門,“有鳳來儀”嗎。

儀鳳門的城樓被鐵柵欄門封擋,只能下到地面,再繼續著沿城牆根的行走。就在儀鳳門的這一帶,當年的太平軍就是通過挖地道轟開城牆,從而攻占了南京,並就此將南京該名為天京,開始了這短命的王朝一幕,直到城牆的再次被轟開。

獅子山下,城牆旁邊,兩座院落,均是近年來的復原之作。其中一是天妃宮,這天妃也就是南國沿海?綬畹穆枳媯?殘硎薔醯寐枳嬲餉?紙纖祝?謔薔透母雒?鄭??涮Ь僦撂焱ァ?/FONT>

南京的天妃宮始建於明永樂五年,是為了鄭和第一次從西洋航海歸來而建。現在提起鄭和,這個祖先可給咱國人長面子,那時航海的水平可比什麼哥倫布之流實在是高,所以總愛時不時的談起。可惜那也就是曇花一現,以後的海洋就成了渾身長毛的西洋人的天下,也導致了這天妃宮的沒落毀損,只殘落了一座天妃宮碑流傳到今。為迎接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好日子,進行了天妃宮的重建工程,投資1200萬元,建起了當年大明風格的殿堂。在此可以重溫祖先的榮耀,畢竟建房子比建航空母艦來得方便得多。

另一座院落就是靜海寺,在這裡,在閉關自鎖幾百年後,曾經自奉為“天朝”的大清國與不是文明古國的洋人們進行了戰敗後的談判,並且在用據說是我們祖先的四大發明打敗了我們後而制定的第一次屈辱條約上簽了字。原先希望的風平浪靜的海卻狂飆般的卷來了各國的軍艦大炮。

由此開始,我們這個城市就在中國的近代史上留下了知名的一頁――南京條約。

歷史一頁頁的翻過,靜海寺也風雨滄桑,忽起忽沒。時到如今,它又煥然一新,又被賦予了教化的作用,成為愛國的基地。今天,許多學生正在門前等待進去領受。

不知怎麼,總覺得這兩座建築比鄰得實在有趣,祖先的榮耀與祖先的落寞相互映襯,又給了我們今人什麼樣的啟迪?

緊靠著靜海寺的一段城牆,已經崩塌,它的斷垣和依附的山體十分清晰的呈現,讓人可以清楚的看見城牆的結構。

在這段崩塌城牆的上方,是高高的閱江樓。這樓的源起,那是在朱皇帝時“盛世”的事了,他的臣子,為了建立那個年頭的形像工程,文采飛揚,洋洋灑灑地寫就了一篇“閱江樓記”。這文章的文字倒也不錯,給收錄入《古文觀止》,可以流傳下去。而那文章的內容可就是高頌盛世,大拍皇帝的馬屁了。只是遺憾,那文字裡的閱江樓沒有建成,也許那樓堂館所的經費給挪用於建城牆了。



如今的中國,有人說著“崛起”,有人唱著“盛世”,肩負著幾百年前的願望,將那文字裡的樓建成了,嶄新的巍峨著。不過,我倒是希望,這山下崩塌的城牆一角還能保存著它的原狀,不要如同山上的樓一樣嶄新。因為,這就是城牆的歷史,真實的坦露出它的內外。這也有些如同我們的現狀,既有“鳥巢”的奇異壯觀,也有貧民的簡單陋舍。何必一律粉飾修復得光鮮。

南京城牆的磚,來自長江中下游的兩岸。常常可見城磚上有字,標明了它的產地和制造者。細看那些文字,地名和人名,也常易於發生些聯想。為了修復城牆,收集了許多散落的城磚,可是仍然不夠使用。於是又新燒制出了相同規格的城磚,也同樣的留下了文字,只是相隔了六百年的歲月。

南京的城牆不同於北京、西安城牆的方正,而是依山就水,彎曲盤繞著城池。其中尤以獅子山的一遭最為特別,城牆築到這裡,為了將獅子山納入城內,於是城牆繞著山而建,使得城池在這裡突出了窄窄的一塊,仿佛這只不安分的獅子正要掙脫城牆的束縛,衝往長江去飲水一般。於是城牆這奇特的走勢駐留在城池的西北,讓這一角成為南京城牆的西北之角。



繞過了西北角,城牆拐向東南,金川河出現了,還是依山傍河的局面。南京城牆的一周,大多有著水面,無論是湖是河,它們過去與城牆一起構成了城池的防衛屏障,而現在則構成了環城的風景帶,成了南京的名片――山水城林。

城牆消失了,取代的是獅子山的大門和一尊也許是朱皇帝的塑像(沒看見文字,也許是宦官鄭和)。在這裡,原先有13門之一的鐘阜門,這個門與儀鳳門均位於突出在城池西北角的獅子山下,東西相對,成為13門裡相距最近的二門。

到了建寧路,從這裡一直到神策門,在南京城北的這一線,是城牆消失得最長的和最徹底的一段,也許由於當年這裡是南京的工業區的原因。

應該沿著金川河走,畢竟城牆也曾經沿河而建。但是看來看去,沿河已經樓房密布,要走也只有從小巷裡尋找。還是偷懶了,就是簡單的沿建寧路-鐘阜路-黑龍江路-中央路-神策門方向走去。

在這一段中,原先還有著金川門、新民門、中央門,其中金川門是明代的,其余二門是民國所建。現在金川、中央二門已經消失,只有新民門還在(可惜事後才知,沒有去看看)。至於城牆就只有在金川河流經黑龍江路的那一段,還殘留了城牆內裡的土埂隆起,許多大樹在上蔥郁。

就在中央路連上立交橋的那一旁,一條小徑可以上到城牆的遺址,它低矮在兩側的樓房下,還依稀可以看得出城牆的曾經。

最後,到了神策門。這個城門,由於原先成為部隊的油庫,所以這個古跡反而在危險品的保護下安然無恙,躲過了人為的破壞,成為南京現今保存得最完好的城門和城樓。神策門也有甕城,但它的甕城比較奇特,是一個L形,從外城門到內城門要拐個彎,這應該是為了防止敵兵從外城門直接衝擊內城門而特意設計的。

今天從13:30到15:30。

我的繞城到此結束,說來慚愧,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南京人,才第一次完成了對於家鄉城池的行走了解。

六百年前完成的城牆,在城東設朝陽門,城南設正陽門、通濟門、聚寶門,城西設三山門、石城門、清涼門、定淮門、儀鳳門,城北設了鐘阜門、金川門、神策門、太平門,一共13門。吳敬梓先生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把南京的13座城門,按逆時針方向編成了順口溜:“三山聚寶臨通濟,正陽朝陽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鐘阜,儀鳳定淮清石城”。在清代及民國又增添了草場、豐潤、挹江、武定、漢中、解放等門。由於和平年代的人為,到如今明代所築的城門僅存留下了聚寶、石城、神策、清涼四門。



城牆連綿環城,城牆延綿六百載,經歷戰火,經歷拆毀。時至今日,城牆又被賦予新的使命,成為了城市的風景環帶,成為了人們的休閑放松之地,成為了珍貴的遺產,成為了我們這個城市的名片。

在如許多的光環下,自然要對那幾百年的風雨戰火人為的傷痕加以修補。於是,新補的城牆,新築的城樓,開始煥然了原貌。

但是,是否一定要將古老煥然一新。我倒是願意看見:保留下一段滄桑,讓我們和後人,還能看見那六百年風雨自然的侵蝕,還能看見那戰火的破壞。

但是,是否一定要將已經不存在的復原重建。我倒是願意看見:在失去了城牆城門城樓的地方,只是簡單的立上一碑,上面真實的告訴,它們的原先,為什麼消失,為什麼不能阻止消失。

時值傍晚,城門上的三個字還是清晰,“和平門”,那是1929年的題字,這個城門的改名,蘊含了期望。



六百年前的築城,是期望保護城池,當然主要是城池裡的皇帝,但是城牆也能給裡面的人們保有和平。

可就在築城的六百年裡,發生了若干次的攻城,有的是皇族自己的爭權,有的是進行了政權的更替,有的是為了推翻與維護,有的則是外族的入侵。

遺憾的是,這耗費了巨大人力財力建成的高牆,在攻勢的面前,無一例外的瓦解了。倒是南京城裡無辜的百姓們,在戰火的硝煙後,被一次次的搶掠屠殺。最慘重的就是七十年前,南京的城牆最後一次遭受到了戰火的焚毀,南京的人們也在城牆的內外被屠殺。

“和平”只是美好的期望,城牆的歷史表明,冷兵器時代的城牆自然擋不住火炮的轟擊,用血肉築城的長城也只能表明決心而不能保證勝利。

今後的和平靠什麼,在新世紀,恐怕要靠體制了。

今夜,陰冷,七十年前的今天,中華門失守,那一夜,也是如此的陰冷嗎?

明天,是我們南京的祭日,將長鳴哀悼,為了那七十年前死難在城牆內外的人們,為了對於和平的祈願。

南京的城牆,

你承載了太久的歲月,你蘊含了太多的故事;

你還將伴隨歲月,你還會增加故事。

也謹以此文,悼念遇難者。

2007.12.12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