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元宵

作者: 關睢

導讀適逢周末,回老家過元宵。那是一個海邊的小漁村,卻並未有海南那樣誘人的天氣和迷人的風光。所以這麼多年來,仍是海風呼嘯過石屋的荒野。平時,村裡只有老人或是中年婦女走動幾回,村裡的小學也漸漸學員稀少。年輕人大都奔向繁華的都市。條件好的,也把孩子送到鎮上或是城裡的小學。田也荒了。大多數人只在家附近種點花生、地瓜、蔬菜。基本上是一個寂靜的漁� ...

適逢周末,回老家過元宵。那是一個海邊的小漁村,卻並未有海南那樣誘人的天氣和迷人的風光。所以這麼多年來,仍是海風呼嘯過石屋的荒野。平時,村裡只有老人或是中年婦女走動幾回,村裡的小學也漸漸學員稀少。年輕人大都奔向繁華的都市。條件好的,也把孩子送到鎮上或是城裡的小學。田也荒了。大多數人只在家附近種點花生、地瓜、蔬菜。基本上是一個寂靜的漁村,偶聞犬吠。時光在這都是靜止的。幾年沒有回去。聽說我居然回去過了元宵。所有人都驚訝。以為發生了什麼事。其實,只是想回去看看。或者,因為離開太久。

交通不便是我常常想走又卻步的原因。途中多次轉車,又不識鄉音。此次回去,車到鋪到村口的水泥路。下車,又是黃土路。大生產時代的天橋仍屹立著,據說那是通水用的。想想當時人們的毅力。路邊的那棵小草依稀是兒時的模樣,小徑還是一人寬。只是,回家路上的那片湖早已干涸。風,依舊刮過皮膚,帶來海的味道。

石屋依舊。為了擋風,所有的房間都只有一個小小的窗戶。房子的采光自然不好。白天也是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小時候我住這的時候,還用的煤油燈。現在,住人的屋子有電。但是大部分的屋子仍如從前一樣黑得令人發指。我想起小時候的那些時光,到黑房間取個東西都會飛速,不敢看周邊,特別是那些寂靜的角落。總以為那裡潛伏著鬼魅,隨時會出來嚇人。這種害怕占據了我大部分的兒時記憶。另一個改善較好的,是有了室內衛生間、抽水馬桶。從前那種露天廁所仍有存在,貌似新修的。很小的時候不在意,但是長到十歲左右回家過年,遇到如廁問題實在是天都要塌下來。所以兒時的這種生活經歷,現在變成了兩大弱點,一是怕鬼;二是對衛生間太挑剔,遇上不如意的,寧願憋著。

家裡的元宵從初十開始,到正月十三。元宵是比除夕還熱鬧的。時間與其他地方不一樣,我的理解是歷史上的倭寇選擇十五元宵節來犯造成的。元宵節有一整套的儀式。初十白天要在媽祖宮有活動。記憶中這天的宮裡女性是不允許進入的。如今仍是這樣。白天的活動沒趕上。照慣例,晚上前一家的人會抬著大小媽祖的轎子到我家庭院裡來。元宵節的主要活動就是抬著媽祖走街竄巷,到各家族的代表家裡接受祭拜。儀式有一整套的流程。很多我都說不上來原因。八點左右,媽祖轎子駕到。整個隊伍分好幾部分。先頭部隊是各家的小孩子舉著的粉旗。旗子進院子以後就是四散在院子周邊。接著是鑼鼓隊,然後有族中長者捧著小香爐,三人。但是這個長者怎麼選出來的我也不懂。我分明看到一個年輕小伙,穿著到處是洞的乞丐褲,神情嚴肅的端著香爐走在隊伍中。接著有宮燈,還有圓柱形的傘。然後才是四人抬的媽祖轎子。後面又是鑼鼓隊。隊伍經過的地方,家家戶戶都會放鞭炮,在門口燒一堆稻草。

旗子各就位後,兩個鑼鼓隊就會在大廳兩側的走廊上分別就位。主人家的男子須拿著祭拜用的紙在院門口灑向開空,口頭還得大喊些吉利話,聽不懂。然後一陣氣勢如虹的進場,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先頭部隊各就各位,兩座媽祖轎子須得有人抬著在院中圍著篝火繞圈。這個過程須得持續1.5個小時。到一定時候,大廳中的長者出面搶轎,這個族中的男子須與之搶轎,不進大廳,仍抬著轉圈。這其中也有說道。我想,轉得越久,是否表示媽祖的庇佑越多,越是興旺。再過一些時程,長者再次出面,這回就得順理成章的進大廳了。

兩個轎子都很重。因此,抬轎過程中不時有人更換。並且轉圈的時候,都有固定的步伐。倘若四個人一起走步,起跳的話,會很輕松。若是不著竅門,一人起跳三人走步,就得一個人承擔重量。很吃力。若是從前的莊稼漢,每天挑著扁擔,干這個活倒也不重。只是現在地裡活沒人干了,大家都出去討生活。這肩膀上的肉也嫩了。所以現在的難點不在於奔跑而是肩膀的疼痛。所以我看到有人不時更換左右肩膀。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家家都想生個男的,因為在這種重要的祭祀活動中,女子是不被允許上場的。一個小妹,大一新生,在旁看得熱烈,直跺腳:為什麼我不能上啊?家裡的弟弟們都已長大。當晚,只有最小的八歲的那個在一旁隨著節拍高呼,手舞足蹈。其它的,十五歲左右的,都在關鍵時刻進場,替換下自己的父親或是兄弟。盡管身高也不高,1.5出頭,卻仍能幫著家裡分擔一點重量。我很高興,幾年未見的他們,早已不復當年的淘氣,已是家中很重要的力量了。元宵是很重要的一個族人聚會的日子,很多的生面孔,因我不常回家。但是家裡的叔叔阿姨卻都認得我,叫我小名。要的,就是這份親切。看到他們,就在想:原來這個地方的時光真是凝固的。他們一點也不變老。很多嘻哈風格的年輕人,也在抬轎的隊伍中,看著他們一步一步,原來,外表無論如何變化,我們骨子裡,都有這裡的傳統。

整個過程仍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還有族中女性,給帶旗來的孩子分糖。媽祖進大廳以後,仍是一連串的儀式。大廳的正中是一連串的供品,酒啊、當地的紅團,鴨子,以及一個圓形的花環堅立。這都是各家各戶在晚飯之前就備好的。大小媽祖被安置在大廳的左右兩側。說不清的儀式過後,媽祖要移駕別家。出場順序仍跟進場時一樣,氣勢如虹。而到過的這家,就得守著供品,直到晚上12點過後。

煙花在這裡都格外美麗。因為四周沒有光污染。伸手不見五指的夜空,煙花格外清晰璀燦。夜裡11:30,洗洗睡了。石頭一樣重的棉被,厚重一如鄉情。別家的鞭炮聲,在夢裡依稀,隔著石頭屋子,隔著一場遙遠的夢……


精選遊記: 莆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