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疾走的行者

作者: 行者洛藝嘉

導讀四個祈禱的季節 大凡寺廟,總是和祈願、還願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知道這個,但那平安神宮前的祈願牌,還是讓我吃了一驚。中國人去寺廟,如果有求什麼,面對著菩薩,是在心裡默念,至多小聲地道出自己的願望。日本人,卻大方地寫下來公之於眾。而那祈願牌上的願望,更是五花八門。有祈求平安、健康的,有祈求考試成功的,有祈求求職順利的。 要是祈求婚姻幸福,� ...

四個祈禱的季節

大凡寺廟,總是和祈願、還願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知道這個,但那平安神宮前的祈願牌,還是讓我吃了一驚。中國人去寺廟,如果有求什麼,面對著菩薩,是在心裡默念,至多小聲地道出自己的願望。日本人,卻大方地寫下來公之於眾。而那祈願牌上的願望,更是五花八門。有祈求平安、健康的,有祈求考試成功的,有祈求求職順利的。

要是祈求婚姻幸福,那就要到半山腰的地主神社。門口的大牌子上寫著“良緣祈願。”在這裡,有兩塊大石頭。如果你能閉著眼睛從一塊石頭,成功地走到另一塊,則意味著你會有美滿的姻緣。那也是姻緣街。據說男女一起上去,是要成為夫妻的。寺中的音羽瀑布,更是著名。清水寺因之得名的清泉,是日本十大名泉之首。在奧院的那個小亭子裡,那麼多人排著隊,等著用長勺取水喝。有3股清泉,從山上下來。這3股泉,有喝了能幸福的,有喝了能長壽的,有喝了能增長智慧,發達的。但是誰也不知道哪股代表什麼。還不能都喝,只能選一。人生也這樣吧,不能什麼都要。

清水寺在京都。靜雅、豐美、含蓄的京都,最能展現日本風韻。把歷史保留得那麼好的古城京都,也以寺廟眾多,節日多彩著稱。京都有400間左右的神道社,1600多座佛教寺院。京都的節日、慶祝活動,幾乎日日都有。葵節、祗園節、時代節是京都的三大祭典。分別是初夏,盛夏和秋天時分。葵節的歷史最為悠久,可追溯到6世紀。祈禱農作物有好收成。700米長的游行隊伍,著古代衣飾;牛車、神轎、馬,從京都御所開始,經下鴨神社,到上賀茂神社。祗園節則是祈求消除疾病的。公元869年,京都瘟疫流行,人們便從祗園社抬出神輿,立起全國各地的66支鐸,送到神泉苑,祈求瘟疫快快過去。此後慢慢變成節日活動。祗園節時,據說觀者有上百萬人。彩車裝飾得盛大,豪華;笛子、鑼鼓演奏著祗園音樂。時代節則是平安神宮的祭禮,1700多人身穿京都從平安到明治維新,各時代千多年的服裝,從京都御所出發,步行3小時到平安神宮,浩蕩場面,使人依稀看到了日本的歷史。

日本的多數節日都是祈禱神佑,賜予好運、豐慶的。也大多依照各地神社的祭祀活動而沿襲下來,因此日本稱節日為“祭”。高山祭、 雛祭等。雛祭就是女孩節,每年的3月3日。這個節日要上溯到700年前的平安時代。今天的慶祝方式是從江戶時代傳下來的。這一天,人們要擺出穿傳統和服的玩偶以求女孩們健康成長,幸福快樂。被稱為雛祭的玩偶,都很昂貴。但家中長輩都要為女孩買一套。女孩從1歲開始得到這些玩偶,每年女孩節時拿出陳列,出嫁時帶走。

有女孩節,也當然有男孩節。這天,家有兒子的,都會在門前掛上“鯉魚旗”,除了祝福健康成長外,也有鯉魚跳龍門的意思。鯉魚旗分黑、紅、青藍三色,用綢或布做成。男孩節是每年的5月5日。這天也是日本的端午節,所以每家門上還擺菖蒲葉,屋內掛鐘馗驅鬼圖,也吃粽子或糕團。比較特殊的是“七五三”節。每年的11月15日,3歲和5歲的男孩、3歲和7歲的女孩身穿華麗和服,在父母帶領下,去神社參拜,希望吉祥成長,此生順利。這種習俗也很古老,可追溯到江戶中期。這一天過節的孩子們要吃“赤豆飯”,吃專為“七五三”而做的白色或紅色的“千歲糖”。

不知道日本的三月三是不是從中國學過去的。不過七夕一定是。中國古代的七夕晚上,女孩要向上天獻瓜果,向織女乞求,祈求自己心靈手巧,增長智慧,同時也祈禱自己的婚姻幸福。所以,這天也叫“乞巧節”。今天在中國,雖然有人開始倡導中國人過七夕——中國的情人節,但除了一部分人想到“哦,今天是七夕”外,幾乎沒有其它表示了。日本人從中國學去了七夕,而且把它發揚光大。和京都清水寺平安神宮前的那些祈願牌相似,七夕最開始的慶祝方式是女孩們把心願寫在彩條上,系在竹梢,祈禱自己能夠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現在演變成把各種願望都寫下來,掛在竹梢:希望我母親的病能很快好起來;希望我嫁個有錢的丈夫;希望我的新公司能盈利。願望五花八門,卻很真誠。起源於江戶時代的日本七夕,各地的慶祝不盡相同。東京一帶,數江戶時代祈願生意興隆的七夕最為有名。據說當時竹子上掛著的不是紙條了,而是錢夾,賬本,甚至算盤。最豪華的七夕則要屬仙台。有手工編織的巨大七色燈塔,1萬2千發焰火在夜空中爆發,連續喜慶三天。

去日本前,以為那是個悲情的民族,動不動就來個自殺什麼的。到了那裡才知道,老天,有那麼多花樣翻新的節日 。我心目中內斂的日本人原來這麼好熱鬧。

是的,現在的日本節日,已由古時的祭,純粹向神靈祈禱,轉為多含娛樂成分的慶典。節日繁多,各種人,各種節令,都有節日可過。除了上面提到的男孩、女孩節,“七五三”節, 每年1月第2個星期一是成人節,9月15日是敬老節。活人有節可過,已經離開的人也有。彼岸節,也叫清明節。人們要去祖先的墳墓掃墓,為他們的亡靈祈禱。不同於我們的春天,他們在春天和秋天。活動持續長達7天,中間那一天是春分或者秋分,又稱“魂祭”。“燈籠節”的盂蘭盆會,是日本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原來也是祭祖先、祈冥福的,現在已經變成了團圓日。節日期間,日本各界放假7至15天,人們回故鄉與親人團聚。


春分歌頌自然,愛護生物。為期三天的慶夏節,迎接夏天的到來。陰歷8月15和9月13日賞月,以酒和團子供奉月神,祈禱度過順利、美好的秋天。 而在冬季,除了和我們相同的元旦、除夕,還有特別的鐮倉節。在2月的秋田縣橫手地區,孩子們聚在被稱為“鐮倉”的小小雪屋裡,喝甜酒、吃甜餅。屋裡設祭壇,祭拜水神。用真誠的心靈祈求,用感恩的心情熱愛,輪回的四季因了這些,哪個都是令人期盼的。你看到的不再是春天的大風,夏季的炎熱,秋季的凋零,冬季的肅殺,你看到的是春櫻、夏綠、秋楓、冬雪。

日本寺院、神廟眾多。寺院在主辦佳節活動方面也相當頻繁。除了那些去寺廟參拜,祈願的,也會把在廟上請來的神明帶回家中。每年二月的第一個午日是京都南部伏見的稻荷神社開辦的廟會,人們把從廟會上請來的灶神(布袋神)供奉在爐灶後面。和中國的灶王爺唯一不同的是,他們的布袋神有七尊。

回到家裡,盛大的節日,滾湧的人潮,就被私人、安靜的祭拜活動所取代了。這就要說到立春前一天的撒豆節。人們把烤炙過的大豆灑在庭院和屋裡,以驅鬼、驅疾病。只不過現在儀式內容保留下來,心態其實不同了。不再有古時驅鬼的莊嚴,代之是歡樂和嬉笑。雖然他們哇啦哇啦喊的還是“惡鬼走開,福神進來”。而原來自家烤的大豆,也有了現成的替代品——膨化過的“鬼打豆”,裝在紙袋裡,醒目地擺在小雜貨店裡。

日本人祈禱的名目繁多,所用的東西也就很多。門松:一種由松枝,竹子做的裝飾品,放在大門兩側,能祈求來長壽。注連繩:在屋頂上的雙股草繩,能驅魔辟邪,給家人帶來好運。鏡餅:是給神靈上供的,由兩個糯米團組成,一個在上,一個在下,一般放在房間中或者壁龕中。而日本人的新年祈禱,連方法都有規定。右手抓住鈴上的繩子拉一下,鞠躬兩次,拍手兩次,再鞠躬一次。

這種祈願文化,其實已植根於日本人民的生活中。初次見面,他們鞠躬:“請多關照。”談生意時,他們會鞠躬,甚至跪地:“拜托了,請您一定幫忙”。從中,你可以看到他們總是陷入到一種深深的祈福狀態之中了。



( )



( )



( )


精選遊記: 愛知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