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齊雲則靈

作者: A阿龍

導讀三山五岳渺何許?雲煙汗漫空竛竮。雖然我自認為是個愛山的人,可是忽然發現自己連“三山五岳”指的是哪幾處都不知道。到網上查詢了一番之後,才明白“三山”指的是大海之中的蓬萊、方丈和瀛洲,是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五岳”指的是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恆山。 “三山” 恐怕僅存在於海市蜃樓之中,是我平凡的今生永遠不能到達的地方,沒有去過倒也罷� ...

三山五岳渺何許?雲煙汗漫空竛竮。雖然我自認為是個愛山的人,可是忽然發現自己連“三山五岳”指的是哪幾處都不知道。到網上查詢了一番之後,才明白“三山”指的是大海之中的蓬萊、方丈和瀛洲,是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五岳”指的是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恆山。

“三山” 恐怕僅存在於海市蜃樓之中,是我平凡的今生永遠不能到達的地方,沒有去過倒也罷了。讓我慚愧的是,地圖上都能找得到的“五岳”,我竟然也一處都沒有去過。去得稍多的,只是杭州的西湖群山。

都說黃山歸來不看岳,我卻在沒去過任何一“岳”之前就去了黃山。見識了黃山之美以後,我擔心,其余的山對我來說都沒有看頭了。

無論如何,在登黃山之後,我又緊接著從黟縣去了號稱“白岳”的齊雲山,因為正好順路。

光聽齊雲這二字,仿佛就看到山與雲齊、雲繞山間的縹緲景像。據說齊雲山雖然最高海拔只有四、五百米,但卻時常被雲霧繚繞。曾經看到過圖片,真有一種虛幻的美,在那樣的境界中,不超脫也難,難怪是道教名山。正所謂“山不在高,齊雲則靈。”



(門票上,雲中齊雲山)

早晨,在黟縣搭上去屯溪的車。半路上下車,下車的地方就叫“齊雲山鎮”。穿過小巷,過一座美麗的古橋——“登雲橋”,再穿過幾條小巷,往山上走去。

起初,山路並不陡峭。獨自在幽靜的山林中拾階而上,每隔一段路,就有一個亭子。在亭中坐下吃干糧,看見樹上的小松鼠竄來跳去,好像它才是這山林的主人,而我是一個突兀的闖入者。

上山途中,有一個亭子裡供奉著某位神仙。神龕的對面是一個老人看守的小店。想到這老人孤苦伶仃守在山間不容易,於是往神龕邊的公德箱裡塞了幾塊錢。老人還指點我燒了三炷香,插在神前的香爐裡,竟也不忘反復確認我已經捐過公德錢了。

把包寄放在老人的鋪子裡,輕裝前行,輕松了許多。這時已經渾身是汗了。

走在寂靜的山林中,一路上只有我一個人,恍然間仿佛不知身在何處,卻總以為,在這林間山路上,迎面會走來一個踏歌而行的長須老道。

在一個亭子裡休息時,爬上來一個氣喘吁吁的人,膚色白淨,衣著整齊,分明不是這山裡人,讓我十分詫異。原來他也是從上海來的,他自駕車到山下,然後爬上山來。他說他已經爬過好幾次齊雲山和黃山了。和他結伴繼續往山上走,上一段長長的陡峭的石階路,山腰上紅牆黑瓦的飛檐殿宇就是售票處。這個同伴對著遠方拍了張照片,轉身就下山了,他說山裡的景區已經去過好幾次了,這次只想再體驗一下登山的感覺。

門票全價70元,現在是淡季,所以55 元。門票上正印著那雲霧飄緲的景色。只是這一天天氣晴朗,萬裡無雲,看不到那虛幻的美景。

踏著正在融化的冰雪往山裡走去,路過紅色的廟宇,看到紅色的山崖上刻著贊美這山景的字句,如“觀止”、“悅山”等等,還有許多模糊不清的字跡,或者太過洋洋灑灑、以致於難以辨認的書法。

山裡散落著一些古跡,其中有一只“赑屃”背著巨大的“唐寅碑銘”,不明白那傳說中在人間煙火中風流瀟灑的才子,與這樣一座世外謎境般的山有什麼樣的關系。

我偏愛那泛紅的石頭上雕刻的鳥和花,幾乎被埋在了殘雪裡。不知有多少年的光陰已經逝去,那些花兒依然綻放,鳥兒依然在樹梢上鳴唱。

看到了那圖畫中的山頭,沐浴在冬日陽光中,切近而又遙遠。原來,那就叫香爐峰。


(香爐峰,道是無雲卻齊雲)

走過月華街,太素宮,中午剛過,本來就不多的游客在這裡就轉身下山了。我卻不甘心,看了一下地圖,前面還有不少路可走。

迎面有人走過來說,前面的路被冰雪封堵,不能走了。可我還是想往前走走看。

獨自踏行在鋪滿冰雪的山路上,冰雪在午後耀眼的陽光中融化。積雪從樹上、山坡上塌下來的聲響,嘩啦啦,一陣陣的,淹沒了我的腳步聲。

看到一個傲然兀立的山頭,原來就是方腊寨。抬頭望去,通向寨子的是一條石階路,就在懸崖邊上,台階上滿是厚厚的堅硬的冰雪。在石柱欄杆和鐵鏈的保護下,十分小心的爬上去,只看到一個空蕩的小屋,還有雪地裡佇立著一棵哀傷的樹,真是一個寂寞而蒼涼的地方。

方腊是北宋末年的農民起義領袖。870多年前,方腊因作戰受挫,曾退守獨聳峰安營扎寨。站在峰頂,舉目四望,不禁感嘆英雄高處不勝寒。


(方腊寨,高處不勝寒)

再往前去,從巨大的紅色石崖邊走過,前面的山頭,就是齊雲山的最高峰,“一石插天,直入雲端,與碧雲齊”。

登上最高峰,看遠方,層層疊疊的山巒間,遍布著白雪的痕跡。這樣的風景似乎平淡無奇,遠沒有黃山上的風景的綺麗,但我也沒有感到絲毫的遺憾。


(最高峰,直與碧雲齊)從後山繞到前山,走了一圈,身上的汗已經濕透了。

下山的路上,遠遠的看到迎面走來一個衣衫襤褸的人,挑著滿滿一擔子的綠色蔬菜,後面跟著一個老人。我以為,他們正是隱居山中的得道高人。走到面前,挑擔子的人放下擔子,說著我聽不懂的方言,還對我比劃著什麼。後面的老人上前來解釋說,這是他的兒子,五歲時腦膜炎後遺症造成了殘疾,請你給他一塊錢。想著的確可憐,就給了他一塊錢,他嘟噥著比劃著,意思是還要一塊。老父親馬上上前來阻止了,一邊跟我道謝、說再見,一邊繼續趕路。

還在半山腰的路上,就能遠遠的看見那座“登雲橋”。走過那座橋,又回到紛繁熱鬧的人間。

忽然之間,明白了自己為什麼如此愛山。

原來,山真的就是神仙的居所。我所鐘愛的,不過是那山中神仙的逍遙快樂、自在灑脫而已。



(登雲橋,在人世與仙山之間)


精選遊記: 黟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