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仙山——介紹篇

作者: 海鷗何處飛

導讀長島又稱廟島群島,是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隸屬於煙台市所管轄,地處黃、渤二海交彙處,南攜蓬萊,北銜遼東,西倚北京、天津,東望朝鮮、日本。長島由32座島嶼組成,島陸面積56平方公裡,海域面積8700平方公裡,其中10個島嶼有固定居民,人口4.7萬人。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億萬年的地質變遷造就了長島豐富的旅游資源,這裡天藍海碧、灘潔礁奇、林秀崖險、風光旖旎,� ...

長島又稱廟島群島,是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隸屬於煙台市所管轄,地處黃、渤二海交彙處,南攜蓬萊,北銜遼東,西倚北京、天津,東望朝鮮、日本。長島由32座島嶼組成,島陸面積56平方公裡,海域面積8700平方公裡,其中10個島嶼有固定居民,人口4.7萬人。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億萬年的地質變遷造就了長島豐富的旅游資源,這裡天藍海碧、灘潔礁奇、林秀崖險、風光旖旎,自古就有“海上仙山”的美譽,2005年長島被評為“中國十大最美海島”和“中國最佳避暑勝地”,2007年又跨入了中國首批旅游強縣的行列。長島旅游資源可謂得天獨厚,種類繁多,總體可概括為五大景源。

一是島嶼海岸景源。長島32座島嶼猶如一串璀璨的明珠撒落在渤海海峽,海岸線曲折,崖、礁、洞、灘、台等海蝕地貌和海積地貌等微地貌景觀發育,可謂島島有景,景景各異, 2005年被評為國家地質公園,也是目前我國唯一的海島型地質公園。長島海蝕地貌主要包括海蝕崖、海蝕洞、海蝕柱、海蝕拱橋、海蝕平台和海石礁等,以九丈崖、龍爪山、聚仙洞、水晶洞、九疊石、寶塔礁、望福礁、將軍石等最為著名;海積地貌主要包括礫石灘、礫石壩和連島礫石砂壩,以月牙灣和林海的黃渤海分界線最為典型。

二是海島生物景源。主要包括鳥類資源、山林資源、海豹資源和蝮蛇資源。長島生物景源最大特色是候鳥種類繁多,目前已經查明的鳥類有19目58科320種,占全國鳥類種類的24%,其中以萬鳥島和大黑山島最為集中,目前已在大黑山島設立了鳥類環志中心,是我國開展鳥類研究的重要基地;長島森林覆蓋率達56%,負氧離子含量達每立方釐米5萬個,被譽為“天然氧吧”, 1992被評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長島是海豹的樂園,每年3-6月份,西太平洋斑海豹成群結隊途徑長島,是目前渤海灣緯度最低的野生海豹居住地,2001年被批准為省級海豹自然保護區;長島生物景源的另一特色是蝮蛇,其中以大黑山島上的蝮蛇數目及種類為最多,被譽為我國的第二大蛇島。

三是天景天像景源。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增加了海島的神秘色彩,因此被歷代文人稱為“海上仙山”。長島天景天像資源主要包括海市蜃樓、海滋幻影、平流霧以及黃海日出、渤海日落和宜人的氣候。長島年平均氣溫11.9℃,夏季平均氣溫24℃,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游客來此避暑納涼、休閑度假,是中國最佳避暑勝地。

四是歷史人文景源。一是古人類文化。長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目前發現並挖掘整理出30多處古村落、古墓群、古城等遺跡,其中大黑山島的北莊遺址距今6500年,被考古學家稱為中國的“東半坡”;二是神仙文化。長島自古就有“海上仙山”、“蓬萊仙島”的美譽,神仙文化源遠流長,《山海經》、《西游記》、《鏡花緣》等文獻多有記載;三是海洋文化。長島是連接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的海上樞紐,唐宋以來,就是我國向東方傳播文明的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元代,運河滯塞,海運復興,長島成為南糧北運的樞紐;四是媽祖文化。長島媽祖文化歷史悠久,始建於北宋宣和四年的顯應宮是我國北方建造最早、影響最大的媽祖廟,歷史上就被稱為“北海神鄉”,目前是山東省唯一的對台交流基地。

五是民俗風情景源。祭拜媽祖、出海祭祀、海島秧歌、漁家號子等獨具特色的漁家民俗風情是長島景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長島“漁家樂”旅游項目自1999年推出後,深受游客的青睞,游客可以“吃住在漁家、暢游在海上、攬勝於景區、娛樂在漁村”,體驗做漁民的新奇和快樂。2004年,長島“漁家樂”項目被評為首批國家級農業旅游示範點,2007年“長島漁民號子”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精選遊記: 煙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