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文字始祖---倉聖追溯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

作者: 高大歌

導讀清明時節,朋友們一起駕車出游,前往有“中國蘋果之鄉”美稱的陝西省白水縣,參拜“文字始祖”倉頡的廟宇——倉頡廟。倉頡廟又叫“倉聖廟”,為倉頡陵墓所在地,位於白水東北的史官鄉史官村北,北依黃龍山,南臨洛河,西與軒轅黃帝陵相望,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白水縣陽武村人,享年110歲,為軒轅黃帝左史官。我國原始 ...

清明時節,朋友們一起駕車出游,前往有“中國蘋果之鄉”美稱的陝西省白水縣,參拜“文字始祖”倉頡的廟宇——倉頡廟。倉頡廟又叫“倉聖廟”,為倉頡陵墓所在地,位於白水東北的史官鄉史官村北,北依黃龍山,南臨洛河,西與軒轅黃帝陵相望,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白水縣陽武村人,享年110歲,為軒轅黃帝左史官。我國原始像形文字的創造者,我國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之一。傳說他仰觀天像,俯察萬物, 首創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谷子雨,以慰勞聖功,這就是現在的“谷雨”節氣。倉頡去世後,當地百姓在其墓葬處修有廟宇,並將這裡的村莊取名為“史官村”。

倉頡廟歷史悠久,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已有"建廟之舉",並形成一定規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廟史已有1800余年,無文字記載的歷史,據民間傳說,則可上溯到黃帝時代。倉頡廟高垣厚牆,格局完整。倉頡廟的建築,主體有山門、東西戲樓、前殿、報廳、中殿、寢殿、鐘鼓樓、東西廂房等。元代修建的寢殿,以蒿木為前殿大檁,長16米,粗55釐米,徑勻體直,世所罕見。

古籍中稱倉頡“龍顏四目,生有睿德。”相傳當初倉頡也用結繩記事,繩結雖有大小和形狀區別,但年久月深,難於辨識,曾造成黃帝同炎帝一次談判的失利。為此倉頡深感愧疚,遂辭官出游,遍訪智者,尋求記事的好方法。幾年之後,他返歸故裡,獨居村西深溝之中,仰觀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從中受到啟迪,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像形文字,揭開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


( 倉頡是軒轅黃帝的記事史官,被尊稱為倉聖。)



( 倉頡廟的三門,它是廟內唯一的疊式建築)



(倉聖創造的鳥跡文字,結束了遠古繩結記事的歷史,開辟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先河。)



(《倉聖鳥跡書碑》立於清乾隆十九年十月(公元1754年)。傳說撫摸此碑,人可變的聰明。)



(倉頡墓,高4.6米,周長48米)


精選遊記: 渭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