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像泉州

作者: lgq200

導讀沒來泉州前,對泉州沒有什麼印像。只是在福建省靠近台灣。因工作原因來泉州,近日閑來無事,便想四處走走。帶了一部相機、一個背包、一張旅游地圖這便是我的全部家當。 泉州是古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有人稱“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了解一個城市必須要了解它的歷史,了解它歷史最好的地方莫過於博物館。 首先步行來到離賓館僅一牆之隔的泉州海上交通史博� ...

沒來泉州前,對泉州沒有什麼印像。只是在福建省靠近台灣。因工作原因來泉州,近日閑來無事,便想四處走走。帶了一部相機、一個背包、一張旅游地圖這便是我的全部家當。

泉州是古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有人稱“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了解一個城市必須要了解它的歷史,了解它歷史最好的地方莫過於博物館。

首先步行來到離賓館僅一牆之隔的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館。作為全國唯一反映古代中外海上交通歷史的專門性博物館。主體館為雙桅船形建築,建築面積7000多平方米。陳列了大量的反應泉州灣與古代海上交通歷史的文物,是我國與亞非各國發展海外貿易及中外友誼的歷史見證,尤為珍貴。

閩台緣博物館是一座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台灣歷史關系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離市區較遠,它北倚國家級風景區清源山,南接風景秀麗的西湖。閩台緣博物館的設計采用了天圓地方的設計,一樓、二樓為綜合主題館,按地緣、血緣、法緣、商緣、文緣來設計,分為七個部份,展示閩台兩地從古至今密不可分的淵源關系。三樓為鄉土閩台專題館,按“春夏秋冬”四個時節,展現閩台兩地共同的民俗風情。

泉州也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融合地。出博物館不遠來到清源山下。清源山最有名的是雕刻於明朝的老子像。來到老君岩的山門前,只見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台,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著“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沿著幽靜的林蔭石徑而上,來到老君岩前。只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憑幾,雙眼含笑,須眉皓然,真可謂“風過髯動,指能彈物”。

信步而下,天色已然暗淡。坐車回到市區。在街邊隨便找了一家牛肉店,點了幾分小菜,一瓶啤酒。酒足飯飽之後來到中山路,兩邊的商鋪林立。多是衣服之類。轉過才知道,原來泉州是有名的服裝城,七匹狼、九牧王、勁霸、富貴鳥、特步等著名品牌全是出自這裡。喜歡購物的朋友可要有所准備。

第二天一大早坐車去崇武古城,崇武古城位於惠安縣崇武半島上。崇武半島在我國古代的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為防備海盜倭寇,江夏侯周德興在崇武建造城池。初築時,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倭寇攻城六晝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財產遭到嚴重損失,鑒此教訓,勸募大修。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四月,福建總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屯兵在此,興修城防,演武練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事制度和城防設施。清代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城牆上有烽火台、了望台和這放銃炮的虛台。城牆有二至三層的跑馬道四城邊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向城外的涵溝。城內原建有捍寨、墩台、館驛、軍營和演武廳等,構成一套比較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現在的崇武古城裡到處都是石刻,這於惠安是石刻之鄉有關。在來的路上,公路兩側可以看到很多石刻工廠。

從崇武回來,就去了開元寺。開元寺位於西街,創建於唐朝垂拱二年(686年)。相傳唐代時這裡是一片桑園,園主黃守恭因“桑開白蓮,舍地為寺”。初名蓮花寺,開寺祖師為匡護法師。後又改稱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改稱開元寺,一直沿習至今。入山門後即是天王殿,殿後緊連著一座卷棚歇山頂的拜亭,亭旁排列著宋、元、明、清歷代石經幢、石塔,聽導游介紹其中有古希腊哥林多式的石柱雕刻,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建古印度婆羅門式方石塔,十分珍貴。大雄寶殿相傳建寺時有“紫雲蓋地”,又稱紫雲大殿。因殿內立石柱一百根又稱百柱殿。這些石柱和柱礎,形式多樣,有海棠式、龍柱式,方柱式和圓柱式、有的還刻著古印度和斯裡蘭卡流傳的神話故事,是中外文化相互交融、吸收的產物。石柱及鋪間爐鬥作仰蓮式,屋架上重梁疊棟,秀巧精致。鬥拱間附雕著二十四尊飛天樂伎,有的手持樂器,有的手捧文房四寶,輕歌曼舞於屋粱之間。與敦煌飛天形像不同的是,這裡的飛天都長有翅膀.而這些翅膀不但是裝飾品,也是拱頂的支撐點,建築上的力學原理與藝術上的美學原理巧妙地融為一體。大雄寶殿供奉的佛像也與眾不同。一般寺廟的大雄寶殿供奉一尊釋迦牟尼像或三世佛、三身佛等三尊佛像,而這裡供奉的是五尊佛祖像,正中一尊是釋迦牟尼,兩側分別是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東方阿閦佛、北方成就佛。供奉五尊佛祖像,屬於佛教密宗的獨特塑像方式。大殿後為甘露戒壇。壇分五級,最高層正中供奉明代木雕的盧舍那佛坐像,周圍還有釋迦參尼佛、阿彌陀佛、千手千眼觀音佛等。伸縮像四周,菩薩侍立,金剛護衛。壇座環列“護三皈”、“護五戒”諸神神主牌位64座,氣氛十分莊嚴。壇頂正中藻井結構復雜而精巧,鬥拱間雕刻有飛天樂伎,衣結飄帶,翩翩飛翔。鎮國塔與仁壽塔合稱紫雲塔,是開元寺的另一組重要文物。東塔鎮國塔,塔高48.24米,塔基須彌座上有浮雕的釋迦牟尼本生故事30多幅,塔身每一門龕有浮雕的佛像,龕旁及門旁兩壁雕有羅漢護法、中印僧人等佛教人物,共有浮雕80尊,神態各異,刻工精巧,是宋代雕塑藝術的佳品。塔心為巨大實心柱,周圍有階梯,可攀登塔頂。全塔在大石柱40根,大梁40根,大拱120支,小拱80支。塔頂用銅鑄造的葫蘆形塔剎,歷時700余年仍光彩奪目。西塔即仁壽塔,此塔外觀與東塔相同,高44.06米,八角五級,基座上雕刻有禽獸和花卉的圖案。僅僅兩天時間,伊斯蘭聖墓、清源山的摩崖石刻、石獅黃金海岸未能成行。回來後總覺得意猶未盡。泉州在我的印像中,像是穿越了時空。她在默默講述著歷史;在講述發生在那時的民族大融合的故事;在講述與台灣一衣帶水化不開的濃濃親緣。


精選遊記: 泉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