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記(4.1)—馬德裡十四小時

作者: 卡夫奇妙醬

導讀馬德裡十四小時 D4 2007-2-23, 馬德裡 Madrid一夜好睡,火車七點半准時抵達馬德裡城北查馬丁車站,天剛蒙蒙亮,下到站台,回看我們的列車,小小吃了一驚,昨晚上車時還只有3節車廂的短火車已經魔術般地變成了“長龍”,看到後面車廂牌子標明的起點與終點,明白是夜間停靠中間站不斷加上的。想來這樣中間站的旅客可以提前上車,等車來了只要掛上就OK了!又省時間又節� ...

馬德裡十四小時

D4 2007-2-23, 馬德裡 Madrid一夜好睡,火車七點半准時抵達馬德裡城北查馬丁車站,天剛蒙蒙亮,下到站台,回看我們的列車,小小吃了一驚,昨晚上車時還只有3節車廂的短火車已經魔術般地變成了“長龍”,看到後面車廂牌子標明的起點與終點,明白是夜間停靠中間站不斷加上的。想來這樣中間站的旅客可以提前上車,等車來了只要掛上就OK了!又省時間又節約能源,還便於管理,自有先進之處噢。早餐就在車站門口的便利店解決,供應的品種很多,毫不猶豫地選了油條、面包和熱巧克力汁,油條味道和國內的相差無幾,可長相要精致得多,有粗細兩種之分,細的口感更加酥脆,沾著熱巧克力吃。這是西班牙人典型的早餐食物和吃法,明知熱量極高,僅此一回吧。接我們的車已經等著了,早飯後雖然天色還未完全放亮,我們開始一天的游覽。馬德裡歐洲門(Puerta de Europa),美國建築師設計,1990年開工,1996年建成。兩座塔型寫字樓。樓宇傾角15度(超過了意大利比薩斜塔的12度傾角)。兩座樓的樓頂可同時停4架直升機。關於“歐洲門”名字的來歷,比較權威的說法是:在西班牙人心目中,傳統意義上歐洲的中心在馬德裡以北的法國巴黎,此建築位於馬德裡市區北部,通往巴黎的公路貫穿此“門”,所以被稱為“歐洲門”。據說每棟樓傾斜的下方能容納千人避雨,我們在的時候,可沒下雨,就不好辨別真偽了。晨霧還沒有散開,讓兩幢高樓顯得有些朦朧而失卻了原本挺拔的威武氣概,其下的城市道路車流滾滾,公交車站上人們很有秩序地排隊等候,馬德裡人重復開始了普通一天的生活。到此一游式地看完歐洲門,下個目標是快而好快餐店(El bulli FastGood)。“好的東西不一定是昂貴的”,快餐店創始人ADRIA這麼說。這是個著名設計快餐店,創始人稱得上西班牙食聖,他倡導飲食的作用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重要的還是人與人的溝通交流。我們找到這裡的時候,還不到上午九點,而快餐店營業的時間是九點半開始。只能在店外轉悠,通過玻璃窗張望,裡面店堂設施裝修輕盈通透,窗明幾淨,頗具現代氣息,可惜無法進一步體會其中奧妙和“快而好”的食物滋味了。圖1、查馬丁車站、歐洲門、快餐店、阿托查火車站


西班牙歷史上曾經有過短暫的共和制及幾十年的弗朗哥專制,在畢爾巴鄂就曾聽卞導介紹說西班牙人多數也住在集中式的公寓裡,除了開發商,政府也注重住房建設。由政府投資、荷蘭MVRDV事務所2005年在馬德裡桑其那羅地區新建成的集合住宅.(Edificio Mirador),就是我們必須拜訪的了。這裡位於城郊的一大片住宅區,周圍空曠,人煙稀少,就像國內的一些開發區剛起步的樣子,有一趟公交車路過,已經建成的住宅都是九、十層高,而這棟色彩鮮明、體型龐大、高度20多層的房子真是“鶴立雞群”!塗料裝飾的紅色部分是樓梯或公共走道,清楚地反映了交通流線,而外表的黑、白、灰分別是石材、金屬板與馬賽克三種材料,每種材料牆體背後是不同規模的居住單元,一幢大樓就是個密集型的多元社區,獨創性與復雜性兼而有之。半空中的大方洞實際是個公共觀景大陽台,地面是人工草坪,走上去很柔軟,兩側的玻璃欄杆有近一人的高度,足夠安全,但這樣的通透卻讓人有些畏懼而不敢靠近。風很大,雖然紅色暖調子的樓梯小品調節著這裡的氣氛,但孤傲、空漠、寂靜主宰著這個空中庭院,有種冰冷的華麗,缺乏居住的舒適與親切感。而且我們上來,也是由工作人員帶領,專門拿了鑰匙打開這個空中庭院的,看來平日並不能隨意被樓裡的住戶使用。這種名義上追求所謂的“鄰裡交往”空間,實用意義式微,未免有點做作。扎實理論基礎所導致的創新實踐,未必就一定符合當地人的心理需求,且實際操作管理模式如何適應,也值得進一步探索。可以肯定,這一定不是西班牙富人的住所。圖2、集合住宅

我們的計劃裡本沒有貝納烏體育場(Estadio Bernabeu ),好心的卞導在車經過時特意安排在這裡停留。大名鼎鼎的皇馬主場,能容納8萬人的專業足球場,就挨著大馬路邊,四周都是城市道路,似乎沒有足夠的停車場。好奇地請教卞導,告知曰,比賽的時候,一側的道路被封閉當作臨時停車場, 8萬人湧動的景像該多壯觀!球場外圍看上去都是粗壯堅實的柱子,高高地支撐起一層層看台,每個柱子間下端都是疏散的門,每隔一段還有電梯從上面直接降到地面,球場四角的圓柱形旋轉坡道,習慣性思維以為是停車樓,走近方知也是每層看台疏散人的通道。看來,8萬人的聚集之地,一旦有什麼不測,預防的安全措施相當周密。不是比賽的日子,這裡人煙稀少,外圍的柱、梁是平整的清水混凝土材料,樸素冷靜的表面讓人難以與足球的火暴和皇馬的奢豪發生聯想。走在這鋼筋水泥的叢林旁邊,想起那句“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一代大師齊達內已經退役,引領時尚的克漢姆貝遠走美國,外星人羅納爾多又回亞平寧半島,天才少年勞爾,是否也“廉頗老矣”……。多少國際足壇的頂尖人物曾在這裡叱吒風雲笑傲江湖,現如今,“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只有這球場巋然不動,並仍將目睹更輝煌的榮耀……。55號門旁是紀念品銷售商店,一行人歡天喜地衝進去,可惜裡面不讓拍照。美洲酒店(Hotel puerta, Avenida de America)是位於城東的一座五星級酒店,這座酒店的特別之處,從外觀、周圍庭院、公共大堂、餐廳、酒吧到地下停車場,甚至每一層的客房,是由世界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知名設計師分別來做建築、環境、室內裝修及家具設計的,使得酒店大樓從整體到內部房間等的細微之處,都富有鮮明而個性的特征。大樓顏色鮮艷的外表,由柔軟而富韌性的一層薄膜伸拉覆蓋,膜的表面還印著世界各國的文字來裝飾,中文也在其中,一眼就看到“名字在燃燒”等字樣,不知是否就像征著酒店的國際性和多元化?公共區域的環境寬松簡單,暗藏的燈散射著柔和的光,很溫馨的格調。但這種簡約的深處卻可以體會到設計在細部的匠心,這種表面波瀾不驚的別致與精心,遍布每個角落。酒店的安全措施很嚴格,不是住店的客人是不能上樓的。卞導熱心幫我們聯絡,經理送給我們一份酒店詳細的圖文資料DVD,有了這份寶貴資料,我們也可以體會一番每層客房的不同設計風格與樣式了。圖3、貝納烏體育場、美洲酒店

午飯後繼續游覽,馬德裡城市地形也有點山地的起伏,但相對平緩一些。主要道路比較寬,畢竟是300多萬人口的首都,街道兩旁的建築,很多規模龐大,氣魄自不能與畢爾巴鄂相提並論,樣式也是現代與古典兼有。路過西貝萊斯廣場(Plaza de Cibeles,),廣場東南的馬德裡郵政局,一幢華麗的哥特式大樓,也是馬德裡標志性景點之一。西班牙廣場(Plaze de Espana),它的正中央立著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西班牙文學大師、《堂·吉訶德》作者——塞萬提斯的紀念碑。紀念碑的下面是堂·吉訶德騎著馬和僕人桑丘的塑像。塑像的後面噴泉如注、白鴿飛翔。在塞萬提斯碑的正後方,是兩座百余米高的摩天大樓——西班牙樓和馬德裡塔樓。馬德裡塔樓,它建成於五十年代,設計者是歐塔梅迪兄弟。雖然現在看來,這幢樓並無特別過人之處,但在五十年代,它卻已經是規模相當罕見的高層建築了這兒是馬德裡最有代表性的地方之一,包容了人們對西班牙的很多幻想。許多年前,慕楊絳之名,專門買了她翻譯的人文版《堂吉訶德》來讀,依稀記得塞萬提斯的自序中提到因書掀起的熱潮,中國皇帝都要他去的言談。如今早沒了皇帝,而來自中國的自己,可以與文學巨匠面對面了。游人不多,陰沉的天氣,讓這裡多了幾分凝重的氛圍。走到紀念碑下,身著古裝的作者,清瘦的面孔,深邃的眼睛,在戰爭中失去的左臂,被雕刻家巧妙地用披風掩蓋,右手拿著他的名著《唐·吉訶德》,不知又萌發怎樣的奇思妙想?碑前方是騎著瘦馬的堂吉訶德和緊隨其後的僕人桑丘銅像,騎士高舉長槍策馬向前,僕人似乎有點底氣不足,他們依然無懼無畏地奔走世界、拯救八方?繼續著他們荒誕不經、忍俊不禁的傳奇……

圖4、西貝萊斯廣場、西班牙廣場、紀念碑、馬德裡塔樓

西班牙最不缺的是藝術家,文化體驗,看畫展不可以忽略。馬德裡的普拉多美術館也是我們計劃內重點游覽地。普拉多美術館(Museo del Prado),這座新古典式風格的建築始建於1785年,原先作自然科學館用。以後幾經滄桑,於1819年改作繪畫博物館,通常與巴黎盧浮宮、倫敦的大英博物館並稱為世界三大博物館,亦是收藏西班牙繪畫作品最全面、最權威的美術館。從中世紀直至20世紀末的整個西班牙藝術發展史,可從普拉多的收藏得到完美的反映。此外,這裡也收藏了不少諸如意大利和法國等外國畫派的藝術品。數量雖然不多,但質量卻很高。西班牙畫家葛雷柯(El Greco)、委拉斯凱茲(Velazquez)、哥雅(Goya)三人的作品在這裡最多,他們在歐洲繪畫史上幫西班牙開創了一片新天地。葛雷柯(El Greco,1541-1614),出生在希腊,在意大利習畫,後移居西班牙的托雷多。因未能獲得國王的青睞賞識,失去了做宮廷畫家的機會。他可以稱為神聖而瘋狂的宗教畫家,同時也是一個肖像畫聖手。是西班牙近代繪畫的開拓者。《手放在胸前的騎士像》,這幅肖像畫被視為西班牙騎士的形像代表。五官端正而又相貌堂堂,纖細的手放在胸前,神情中流露出衷心耿耿的意願,莊嚴的氣氛裡又有種蒼白。《天使報佳音》,以聖經故事為題材也是這裡許多繪畫所表現的主題。委拉斯凱茲(Velazquez, 1599~1660),是17世紀西班牙畫派的大師,也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畫家。他偏愛以自然寫實的方式表現強光下的物體,技巧細膩。1623年委拉斯開茲成為宮廷畫家。他的作品可以領導之後兩三個世紀的“前衛藝術”,如自然主義、印像派及意大利未來主義的美學理念,實不愧為畫壇各流派藝術的開拓和奠基者。《宮女》,是普拉多的鎮館之寶,這幅畫被認為畫家最細膩最精練的作品,是世界上偉大的繪畫作品之一。構圖上畫面被分成四個水平線,7個垂直線,以兩個伺女和侏儒為構圖三角,小公主居中。前景是侏女與睡在地上的一條狗,背景右側是修女同使役在談話,左側是胸前戴著榮譽十字勛章的畫家本人及他的畫架,後牆的鏡子倒映著王與後的形像,而房間外一位朝臣正窺探室內情形。雖然畫面人物眾多,卻井然有序,透露著親切自然的氣氛。色彩更加強了構圖的線索,小公主著精細裁剪的白色綢袍,與侏儒的起皺深色袍子互為對照,恰如美與醜的對比,宮女們中間色的灰衣及其他人的黑色,在周圍形成一個陰影,使小公主中心人物格外顯著。這幅畫被譽為畫家寫實技巧的顛峰之作,完美捕捉到一個獨立的時刻,一個稍縱即失的場景,讓觀者身臨其境,目睹皇家生活的片段。哥雅(Goya,1746-1828), 西班牙著名的浪漫主義畫家。早年作過宗教壁畫,為皇家織造工場設計過掛毯。1780年被舉為皇家美術學院院士,任宮廷畫家。肖像畫是戈雅繪畫藝術中所取得的最高成就之一。他不僅是西班牙也是世界級的偉大畫家,美術史家們認為“近代歐洲的繪畫是從哥雅開始的”。哥雅的收藏在這裡是三人之中最多的,他最著名的《裸體的瑪哈》與《穿衣的瑪哈》也是鎮館之寶。兩幅都是為大貴族琴瓊(Chinchon)伯爵夫人瑪哈(Maja)畫的肖像。據說,戈雅先畫好了裸體的馬哈,在皇室當宰相的伯爵看了畫,大為震怒,認為畫家不敬,有辱自己的伯爵身份,誓言懲罰畫家。戈雅聞言,連夜趕制了一幅相同的畫,只是讓畫中人穿上了衣服。在普拉托,這兩幅瑪哈並列掛出,讓我們遙想當年的宮廷故事。《1805年5月3日》,堪稱美術史上抗議民族壓迫、控訴侵略戰爭殘暴的最有力作品。描繪了法軍入侵西班牙、處決被他們抓起來的起義者。執行槍決的前一刻,受害人的憤怒、不屈和仇恨,以及他們面臨死亡的驚恐與悲哀,對比行刑者的冷漠無情,一種難以名狀的恐懼與無助躍於畫面。雖然像他的前輩委拉斯貴茲一樣,哥雅大半生也在宮廷中度過,但時代不同,他與封建勢力衝突是激烈的,作品上反映問題是尖銳的。《理查四世一家》,皇室群像中的14個人,除了隱在暗處的畫家本人,沒一個人是真誠可親、富有生氣的。十九世紀法國畫家戈蒂葉見到這幅畫後說:“哥雅真了不起,他畫了一群用勛章綬帶、珠寶綢緞裝點起來的白痴和爆發戶。”領略了諸多藝術佳作,在二樓的一個不起眼角落,看到一幅名為“ La Gallina Ciega”的油畫,眼前一亮, 與底層、一層絕大多數有關西班牙皇室人物的那種深宮幽怨和以聖經為題材的磨難疾苦的畫不同,這幅描繪大自然和青少年的畫,畫面所傳達的那一種清新、活躍的氣氛,一掃樓下那種沉悶凝重,讓人頓有如沐春風之感。

看下標牌,作者也是哥雅,坐在凳子上仔細欣賞。畫面的主體是一群玩著捉迷藏游戲的青少年,置身於大自然的山水之中,遠景是輕描淡寫的綿延山脈,中景是平靜的河流,近景是剛發芽的大樹和肥沃的土地,藍天白雲的天空雖占了畫面構圖的一多半,卻絲毫不讓人感覺有失平衡,反爾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

再看那一群人物,從衣著上判斷,也應該是上流社會的貴族子弟甚至皇親國戚,雖然在游戲中各人姿勢、神情不同,但孩子們個個臉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悅與歡欣。或許他們平日也被繁冗的禮教束縛著,偶爾一次的郊游,孩童的純情與人性的本真都毫無保留地釋放出來!

畫家敏銳地撲捉到這個生動地影像,記錄在畫布上,雖然筆觸看起來沒有前面眾多作品那樣細膩精致,甚至有點稚拙,但松散之間體現內在的嚴謹,人物的動作與表情依然准確地顯現,加之畫面明朗的色彩,整個作品洋溢著一種樸實清新的調子,以及活潑盎然的生機,透過畫面傳達給觀者並令其深受感染,藝術的魅力不就在此麼!

這是普拉多給自己留下最深印像、也令自己最喜歡的一幅畫,雖然至今也不知到這幅畫的中文譯名應該是怎樣的。

除大部分西班牙畫派浩瀚的、具有世界意義的作品之外,普拉多也收藏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特別是威尼斯畫派如提香(Titian,1480/5-1576)、)的繪畫。當然,普拉托還收藏了不少歐洲歷代大師的繪畫,包括倫勃朗(Van Rijn Rembrandt,1606-1669)為夫人畫的肖像,以及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的名畫《美惠三女神》和丟勒(Albrecht Dürer)、波森(Nicolas Poussin)等繪畫大師的作品。看完畫展,沿著普拉多大道溜達。馬德裡最富盛名的三間美術館都在附近。馬路寬闊而幽靜,高大的懸鈴木如傘狀撐開,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林蔭道,兩旁多為古典建築,間隔著立了不少人物雕塑,還有西班牙人擺開的書攤,為這裡帶來濃郁的文化氣息。來到路口,前方就是阿托查火車站, 04年311事件的發生地。那天早上七點多上班時間,巴斯克分離組織“埃塔”, 在此制造了嚴重的爆炸案,導致一百多人喪生,傷痛記憶至今難以從西班牙人心中抹去。

時間有限,“魚與熊掌不可得兼”,雖然阿托查火車站的改建工程也值得參觀,但自己更願意去與之一街之隔的國立索菲亞王妃藝術中心。

國立索菲亞王妃藝術中心(Centro de Arte Reina Sofia),由一家建於18世紀末的醫院改建而成,收藏是現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基本上含擴19世紀末到20世紀的西班牙的現代藝術一系列風格上轉變,包括超現實,抽像主義,到二次戰後的前衛派(Avant-grade)等。館藏著重的是西班牙本身的藝術風格在歐洲的藝術風潮下的脈絡和發展,尤其是幾位世界知名現代藝術家如畢卡索,米羅,達利等人的作品,均在本美術館占有重要的份量,為最不可錯過的作品。這個館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內部的四方庭院,草木青蔥,中間擺放著抽像的裝置藝術品,會朝著風擺動,是Alexander Calder的流動作品,那個四不像的動物青銅雕塑是米羅的抽像符號《月亮鳥》。

畢卡索,米羅,達利這三位舉世聞名的西班牙現代藝術家作品在二層。這裡的鎮館之寶是畢卡索的《格爾尼卡》。(GERNICA)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獨裁者弗朗哥曾經租用德國飛機轟炸巴斯克地區的小城格爾尼卡,那天正是一個節日,人群聚集,德國飛機轟炸了3個小時,炸死1500多人,傷者無數,小城三分之二的建築被摧毀,一片瓦礫。西班牙抽像派繪畫大師畢加索以上述題材為主題,繪畫出著名的抽像派戰爭題材政治畫《格爾尼卡》。畫中心臨終慘叫的馬,像征著受難的西班牙,馬腳下手握斷劍死去的士兵,像征被國家至上主義殘殺的犧牲者,畫左端有個仰天號哭的母親抱著死去的嬰兒,畫右端有人舉起雙手,像是被火焰圍困。一個披頭發的婦女從樓窗中伸出頭來,把一盞煤油燈舉近馬頭,好像給指路,她的下面有個人在俯身奔跑,畫的上端一盞電燈,據說像征光明——所有這些形像,都是用變了形的重疊起來的“立體主義”的手法畫成的。這幅畫1937年創作於巴黎,畫家對這懷著憤怒而完成的作品很重視,生前留下遺言“只有當西班牙建立民主政府的時候,《格爾尼卡》才可以回到自己祖國”。佛朗哥死後,西班牙政府與保存畫的美國政府經過五年談判,1981年才隆重運回西班牙。這幅畫尺寸很大,約8米長3米多高,在中央展廳裡占了整整一面牆,畫前還有欄杆拉繩圍著,參觀者絡繹不絕。相對單一的色彩,更讓人體會戰爭的殘酷。

畢加索在這裡的展品,有雕塑、油畫、素描等各種形式,風格多為他後期立體派的表現。當然米羅與達利的作品,也是非常吸引人的。

四樓也是現代藝術,有繪畫、裝置、雕塑、拼貼等,而三樓是聲、光、影像等視覺藝術類展品,可惜只看了四分之一,就不得不遺憾地離開了。

從索菲亞出來,與參觀阿托查火車站的友人們彙合,此時已近黃昏,街上的車都打開了夜行燈。雖然我們的計劃裡沒有馬德裡知名景點的游覽,卞導還是盡量安排,帶我們去著名的老城區轉悠。

據說西班牙皇宮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而且最精美的宮殿之一。匆匆路過阿拉卡門,遠遠地看到皇宮,那座18世紀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建築,有著莊重典雅的外貌。而始建於1818年的皇家劇院,體形龐大,讓人感覺有些愚鈍,似乎缺乏必備的藝術氣質,聽導游介紹,這座劇院命運多孱,幾次因安全原因停演返工維修,最近一次重大修復竣工是97年。

老城區的街道多是逼仄悠長的街巷,兩旁的房子,也都是古典的樣式,有著精細雕花的陽台和窗台,或者用鮮艷顏色圖案裝飾。路邊用酒杯演奏的街頭藝人,專注他的音樂,玲瓏輕快的節奏與聲音伴隨,置身於這樣的環境,西班牙與生俱來的那種文化和藝術的氣息,點點滴滴地浸染著每個過客的眼睛、耳朵和心。沿街房子的一層多是店鋪,賣紀念品、鞋子、時裝、食物等等好不熱鬧。透過玻璃櫥窗,食品店中擺著琳琅滿目的各種肉類,西班牙著名的風干火腿更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吃食,把這種火腿像掛萬國旗一般整齊的懸於高處,著實能夠吸引游人的眼球。好一份令人垂涎欲滴的活色生香!

馬約爾廣場(Plaza Mayor)是菲裡普三世在1619年主持修建的,有著獨特風格的四方形廣場。橫向128米,縱向94米,由4層高的建築圍成。在廣場中央是菲裡普三世的騎馬雕像。在建成之後的漫長歲月裡經歷了3次火災,又重新修建,直至1953年完成後形成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樣子。以前在周圍住戶的陽台上經常可以看到奢華的皇家儀式、鬥牛以及種種紀念活動,甚至是宗教裁判所施行的火刑現場的這座廣場上,現在回蕩的是抱著廉價吉他的年輕人們的嘹亮歌聲。可惜,我們來的時候,雖天色漸暗,可遠沒到西班牙人的晚飯時間,露天的餐桌剛剛擺上,演出舞台還空空蕩蕩,四周住戶的陽台也沒有帥哥美女招搖張望,或許我們只有從這些片段痕跡來想像廣場熱情狂歡的盛況!

太陽門廣場(Puerta del Sol)在馬德裡的正中心位置,有十條道路呈放射性向外延伸。廣場有用彩色石子鑲嵌的直徑約1尺的圓環,內有利比亞半島地圖,地圖中央標有“零公裡”字樣。全國公路裡程都從這裡向外計算。太陽門廣場是馬德裡市門牌號的起點,也是多條公交和三條地鐵的終點站,卡洛斯三世雕像在中央,熊爬櫻桃樹的雕像是市徽。這是個半圓形的廣場,到處是商鋪。我們來時,正好下班的高峰時節,十條道路彙來的人潮與車流使得整個廣場被喧囂、繁雜包裹著,讓人絲毫沒有圍合空間的安全感,似乎連立足的腳下都在晃動。找到那個零公裡的標記,並拍下一張廣場的記錄式片片,雖然已經看見卡洛斯三世雕像和不遠處熊爬櫻桃樹雕像市徽,都沒心情走到近前去細瞧一眼,轉身離去。

圖5、西班牙皇宮馬約爾廣場太陽門廣場



下一項要參觀的是國立通訊大學圖書館(University library,U.N.E.D(Sendudel Rey) ,因距我們晚飯的地點較近,所以導游安排在最後。車幾經輾轉,終於找到了大學的一個旁門,此時天已完全黑了,看路標似乎是單行道,可我們的司機為節約時間偷偷地逆行一段抵達停車場,好在沒警察,否則可要給罰慘了!

黑暗中摸索,碰見路過的人上前詢問圖書館的具體位置,校園裡的人就是文化水平高呀,不僅立時聽懂我們不夠地道的英語,還清楚流利地告知正確的方向!幸運。

圖書館入口底層就是公共服務區,有存包處、辦理借閱手續的櫃台等等,粗大的圓柱子是清水混凝土的,表面是間隔2公分寬的豎向線條,結構本身也是種裝飾,既樸素又不乏美觀。再次地感謝我們的地陪卞導,積極與管理人員交涉,同意讓我們上樓參觀,條件是不可以照相和說話,以免打擾裡面看書的人。

坐電梯直到頂層8樓,來到閱覽大廳,通達的空間讓人一眼就看明白其中的結構與空間關系。這個外表正方型的房子,除底層是封閉的服務區,底層以上的樓層,中間是個圓型的、直通屋頂的共享大廳,每層周圍是圖書儲藏架子,架子之間是比較安靜的看書角落,而圍繞這上下貫通的圓中庭外圈,也布滿了閱讀的桌椅。

天棚上是方格子網狀、木貼面裝飾的構架,呈四錐形由大變小深深伸向天空,頂端架著透明玻璃屋罩,讓人能看見天空的星星。正方平面的對角分別是兩個輕巧的鋼樓梯,直通到一層。論到規模,這個圖書館更類似一間大閱覽室!

雖然參觀的過程一張照片沒拍,可離開時大家都一致認為,圖書館的大體結構和功能分區、空間特征、材料運用等等都已形成清晰的認識圖紙,印在腦子裡了!

馬德裡,沒有表情的城市

今天的酒店在距馬德裡市中心二十多公裡的一個衛星城,晚飯之後車載著一行人向目的駛去,此時已是晚上九點多了,街上的燈火明暗交替著,兩旁是九、十層高的公寓房子,從眼前不斷向身後掠去,外表多數是方盒子形狀的灰暗實體,恍惚之間,以為自己身在中國的某個城市。

出發之前,曾請教來過西班牙的同學,短信給予的回復是:“托萊多值得一去,巴塞羅那多呆幾天,馬德裡幾小時就夠了!”而幾乎所有攻略,都認為馬德裡沒什麼可玩,建議作為西班牙的第一站,否則,其它城市的絢爛將把它淹沒地無影無綜。

回想從下火車的黎明到黑夜在城市中的穿行,整整14小時,自己眼裡看到、腦子裡記住的馬德裡,羅列一下所到之處,數量也不在少,除了美術館裡的舉世名作,那些雄偉的建築,經典的景致,大街小巷廣場,綜合起來,並沒有讓人形成一個首都城市相對完整的特別印像,眼前這些“國際式”的方盒子住宅,更是毫無特色可言,更遑論什麼地方風情了!

或許,皇家的貴族之氣,民族的浪漫天性,鬥牛士的雄渾豪放,足球的酣暢激情,……,是深深掩藏在這個城市沒有表情的面孔背後,需要時間積澱和潛心挖掘才能找到,而非匆匆游客能在走馬觀花之間體會的。


精選遊記: 馬德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