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關雄鎮今猶在--五一正定保定行

作者: GAP2005

導讀歷史上,北京與正定,保定一起並稱為“北方三雄鎮”。 5 月1日 多雲 隆興寺 木塔 磚塔 青塔 華塔 長樂門 早上八點半就到了西站,入口處正進行施工改造,進站的龐大人流被工程的腳手架彙聚成了兩道細流緩緩向安檢口處湧動,好在時間尚早並不著急,而算好時間前來的旅客就沒那麼悠閑了,口中不停的喊著:“讓一讓,快開車了”,但早已親密無間的人群很難再為他們開 ...

歷史上,北京與正定,保定一起並稱為“北方三雄鎮”。

5 月1日 多雲 隆興寺 木塔 磚塔 青塔 華塔 長樂門

早上八點半就到了西站,入口處正進行施工改造,進站的龐大人流被工程的腳手架彙聚成了兩道細流緩緩向安檢口處湧動,好在時間尚早並不著急,而算好時間前來的旅客就沒那麼悠閑了,口中不停的喊著:“讓一讓,快開車了”,但早已親密無間的人群很難再為他們開辟出另一條捷徑了。

動車的一等座位我還是第一次享受,的確有些舒服,靠在明亮的窗邊,湖光山景匆匆的在身旁流過,兩個小時的旅程也不那麼枯燥乏味了,“石家莊就要到了”。

作為一個省會城市的車站,石家莊站的外觀還是相當大氣的,但售票廳卻顯得寒酸,裡面的空氣悶熱污濁,頂子上的幾個吊扇拼命的呼呼轉著卻也無能為力。每個購票窗口前都排了長長的隊,隨便加入了一個,翻看著剛剛購來的石家莊地圖。前隊的兩個小伙子因為插隊起了摩擦,在相互呼喊了幾句震懾人心的口號後不了了之了。終於趕在售票員即將午飯之前買到了次日去往保定的車票。

一出車站就去尋那趟到正定的201路,遍尋不到,於是聽從了賣地圖的大姐的指引,走到火車站旁的公交客運樞紐坐31路車。這車子人很多,索性趕上了兩輛連發車坐上了座位,車子經過了石家莊的市中心,人聲,叫賣聲,汽車喇叭聲不絕於耳,好不熱鬧。車子行了約一個小時後,終於到達了終點—正定小商品城,打了出租車直奔隆興寺。

隆興寺被當地人稱作大佛寺,因寺中大悲閣中的銅制大佛而得名。寺門口游人如織,小販也很是賣力,不停的跑來向我兜售香燭。我信佛,但不拜佛,佛在心中就已足夠了,於是直接到售票口買票。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天王殿,門上懸有康熙皇帝手書“敕建隆興寺”的金字牌匾。由此向前是六師殿,正在重修,路旁邊囤滿了游人出資購買的磚瓦,上面用紅色漆筆寫下了捐贈者的姓名。再向前是摩尼殿,面南是釋迦牟尼和迦葉、阿難二弟子及文殊、普賢二菩薩的塑像,朝北的就是被魯迅先生譽為“東方美神”倒坐觀音像,雕像的造型優美自然,尤其那雙栩栩如生的眼睛,靈動有神,仿佛正慈祥的看護著芸芸眾生。穿過了戒壇便可看到轉輪藏閣和慈氏閣分東西而立,轉輪藏閣內的木質轉輪工藝精巧,據說手指輕輕觸碰就可以帶動起整個龐大的轉輪,可謂匠心獨具。慈氏閣中有一尊宋代木雕的天冠彌勒佛,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再向前就是康熙和乾隆的御碑亭,旁邊還有一塊隋代的“龍藏寺碑”,據說刻有1500余字,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典範,被王國維譽為“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再往前就是隆興寺的核心建築大悲閣,大悲閣與御書樓和集慶閣三閣並立,巍峨壯觀。大悲閣中就是著名的大銅佛,又稱千手千眼觀音。大佛始建於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銅佛矗立在2.2米高的石須彌座上,通高近22米。大銅佛鑄有42臂,其姿勢各不相同,所執法器也各異。或曲或垂,或抱或伸,或持日托月,或持蓮握珠,或仗劍使鉞。遠遠看去,大佛猶如生出了龐大的翅膀。它是北京周邊地區四尊大佛之一,與北京雍和宮大佛,天津薊縣獨樂寺大佛,承德普寧寺大佛齊名。額外花費五元購得登上大悲閣的門票,樓梯坡度很大,於是緩步而上,在二層,三層可以從不同角度欣賞大佛。

大悲閣後就是隆興寺最北端的毗盧殿,是1959年由正定崇因寺遷來。殿內的銅鑄毗盧佛,構思奇特,造型優美。在隆興寺後還有一個人工修建的花園,園內立有一座“三世中丞坊”,它原建於明萬歷十九年,是2001年在修河工程中發現的,修復後移至這裡。這座中丞坊是當時的真定知府尹應元與同僚為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許瓚、許金、許守謙祖孫三人修建的。中丞枋後的龍井據說古時會湧出涓涓泉水,並不時伴有神龍出沒。正巧在園中遇到正定旅游節的表演,幾位當地婦女,伴隨著不同的伴奏,手執各種不同的道具,可以表演一下午的歌舞,絕無重復,倒也看得有趣。

離開了隆興寺,就叫了個三輪,去看著名的正定四塔和古城長樂門。先去了天寧寺的凌霄塔,又稱“木塔”,它始建於唐鹹通元年,宋、明、清均有修葺,塔身是磚木混合結構,塔分九級,高60米,是正定城內最高的古建築,塔頂、塔剎和第九級於1965年邢台地震時受波及倒塌,八級以下仍保存完整。交了十元的押金,從管理員處取到了電筒,循著台階向上攀,樓梯狹窄,僅容一人通行,一層的樓梯長且陡,有些畏難之人恐怕在此就要半途而返了,但塔頂在召喚著我,怎可就此罷休,於是拭去了額頭的汗水繼續向上攀登。三層之上樓梯豁然開朗,已是有燈光和日光相伴的木質扶手樓梯了,沿著樓梯盤桓而上就到了塔的最高處,從木制窗棱的縫隙望出去,正定古城就在腳下。隨後到了開元寺,它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原名淨觀寺,隋開皇十一年改名解慧寺,唐開元年間改名開元寺。寺內現存鐘樓、磚塔和法船殿遺址。寺內並立著一鐘一塔,我們常見的寺廟格局均是鐘樓與鼓樓對立,而這種塔與鐘樓對峙的平面布局國內就僅此一例。鐘樓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單層歇山頂式二層樓閣,高14米,磚木結構,一層四周為磚牆,屋內正中有口圓井,與二樓懸掛的鐘口相對,起到了共鳴的作用,可謂構思巧妙。據說數學家華羅庚和建築學家梁思成都親自考察過這座鐘樓,它的設計巧妙嚴謹令人稱奇,華羅庚曾經說過:“這個鐘再重一點也不行,再輕一點也不行,這個樓的木質結構、長短粗細、輻射方向再差一點也不行。這樣建起來,這樣掛上去,恰巧鐘的重量就一點也沒有了,但它結實得好像打上一個非常奇妙的釘子。”由此不禁對古人的高超技藝和智慧贊嘆不已。開元寺須彌塔,又稱“磚塔”,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唐乾寧五年重修,現仍保留唐塔的特征。磚塔呈方形,高48米,塔分九級,塔的初層四角各有石刻力士承托,力士的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出了開元寺便走上了正定歷史文化街,臨濟寺的澄靈塔,又稱“青塔”,便隱匿在街道左手的小巷之中。它始建於唐鹹通八年(公元867年),塔高33米,分為九級,塔身為磚砌,呈八角形。塔前白玉護欄上的童男,童女雕像造型優美,栩栩如生。正定古城南門裡的廣惠寺多寶塔,又名“華塔”,始建於唐貞元年間,金、明、清皆有修葺。塔高45米,下面三層為正八角形。第四層為圓錐體,塔壁塑有人物、虎、豹、獅、像等,它的造型帶有濃厚的異域風格,雕刻精美華麗。出了廣惠寺不遠就是正定古城的南門—長樂門,城樓上的“三關雄鎮”仿佛訴說著這個千年古鎮的輝煌與歷史。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播撒在城牆上,越發顯現出古城的滄桑與厚重。正定歷史悠久,有著2400年的建置史和1600年的建城史,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此居住。正定,“當燕趙之衝、雄於河朔”,“為京師輔郡、南北襟喉之衝”,“正定一路,山蟠西北,犬牙交制,實天作阻固,以限夷夏。故其勢利守御,所以堅人心而作士氣者,莫敢忽也。”由此可見,正定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漢高祖的三征東垣,韓信的背水一戰,明燕王的靖難之變都發生於此。正定擁有者深厚的文化底蘊,鼎盛時期的“四塔八大寺”昭示著這裡佛教重鎮的地位。正定最出名的人物當屬常山趙雲趙子龍,子龍的長阪坡單騎救主,截江奪阿鬥,定軍山勇救黃忠,這些故事已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了。在我的心中,一向以為子龍是五虎上將中最為德才兼備的一人,有勇有謀,但似乎劉備卻只重用自己的兩位義弟,而忽視了子龍的才智,只有諸葛亮慧眼識人,才使子龍這匹千裡馬不至於明珠投暗。劉備招親,諸葛亮吩咐子龍隨行;他去東吳舌戰群儒,借東風,接應他的也是子龍;諸葛亮智收姜維,也是派子龍取接姜維老母,誘降的姜維。據《三國志》的記載,子龍是於成都無疾而終的,前一陣熱播的電影《見龍卸甲》把他的死因歸於兵困鳳鳴山,諸葛亮計謀的失敗,心底裡卻有某種情緒與這種說法暗合,倒是希望心中的常勝將軍死的更加壯烈些。思緒至此,仿佛已看到一白袍銀甲的小將立於正定城門之上,高聲斷喝:“吾乃常山趙子龍是也”。這次沒時間去正定的趙雲廟看看了,下次應該補上。坐2路公交車去正定汽車站,趕上了201路返回石家莊。華燈初上的時候在燕春飯店附近下了車,在北國商城附近轉悠尋找吃食,正好看到對面華庭大廈上“峨眉小鎮”醒目的標志。餐廳的裝修風格類似於北京的麻辣誘惑,要了紅酒雪梨,荷葉餅粉蒸肉,金沙脆皮雞,峨嵋炒飯和廣州炒飯,飲料則是服務員推薦的青檸冰水。紅酒雪梨果然名不虛傳,外觀,味道俱佳,是一道不錯的開胃菜;荷葉餅粉蒸肉卻有些失敗,粉蒸肉中的麻椒過多,反而搶走了肉的香味,正宗的川派粉蒸肉是把炒米和干辣椒混合炒制,肉香味濃,加入麻椒反有些畫蛇添足之舉;點金沙脆皮雞之前,想像這道菜該是雞肉上面布滿蒜茸,從而達到“金沙”的效果,結果卻並非如此。雞肉旁只放了兩小盤佐料,一盤蒜汁,另一盤卻無論如何嘗不出味道,金沙的效果恐怕只有把蒜汁淋在雞肉上才可實現,嘗試把雞肉沾入蒜汁,味道怪異,隨放棄了金沙的念頭,白嘴吃起雞肉來,滋味卻好得多;廣州炒飯類似於普通人家的蛋炒飯,並無出奇之處,更喜歡峨嵋炒飯,腊肉丁加入炒飯中,為其增加了一種獨特的香氣。飯後被攜程電話告知,原定的如家國大店已被取消了,正巧抬頭就看到燕春飯店旁的速8酒店,被安排到了臨街一側的房子,有些吵鬧,好在一天的旅途頗為辛苦,在掛掉了一個騷擾電話後順利的進入了夢鄉。5月2日 多雲 直隸總督府 天主教堂 鐘樓 大慈閣早早退了房間,出門過了條馬路就到了人民廣場,再循著路向前就在馬路對面看到了河北省博物館。館前的廣場上,一個啤酒品牌正在做促銷演出,人聲鼎沸,摩肩接踵,於是急急逃離這裡,向博物館大門奔去。哪知博物館近日正在改造,目前只有抗暴風雪的事跡展,無奈只有改去火車站前的石家莊解放紀念碑轉轉。石家莊是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用攻堅戰術打下的第一座較大規模的城市,使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紀念碑前是一座解放軍駿馬揚威、挺坐舉槍的雕像。紀念碑是由碑文台和主碑組成。碑文台為紫紅色花崗岩石碑,正面是當年戰役指揮者聶榮臻元帥親筆題寫的“石家莊解放紀念碑”八個鎦金大字,背面為“石家莊解放紀念碑記”。石家莊解放紀念碑由七塊高低錯落的板柱構成,其中五塊形似槍杆刺刀,拔地而起衝向雲天,像征著勇敢前進,又像征團結和力量,下部兩塊形似被打開的石門,喻示人民解放軍攻克石門,在石門的左側花崗岩石上,雕刻著朱德總司令1947年11月所寫的“攻克石門”詩句的手跡。匆匆告別了石家莊,乘下午漢口到北京的動車一個小時就到了保定。保定火車站有些破舊,完全看不出曾經作為河北省省會的輝煌。保定歷史悠久,自古為京畿重地,是堯帝的故鄉,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就在境內建都,具有三千多年歷史,保定之名,意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歷史上,每次戰亂,打北京先打保定,可見保定起著京都門戶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河北省政府在保定建立,保定為省會和省轄市,1958年,省會遷去天津,1966年,省會由天津遷回保定,1968年省會遷去了石家莊。在秀蘭飯店放下了行李,馬路對面坐上了8路公交車直奔市中心。在最繁華的古蓮池附近下了車,回身就看到了直隸總督府。它是清代直隸省(今河北省)最高軍政長官—直隸總督的辦公處所,也是我國現存最為完好的一座清代省級衙署。總督署的黑色三開間大門坐北朝南,位於1米多高的台基上。大門正中上懸一匾額,上書“直隸總督部院”六個大字,白底黑字,顯得莊嚴肅穆,兩側掛有一副黑底金字抱柱聯:

北吞大漠,南亙黃河,中更九水合流,五州稱雄,西岳東瀛一屏障;

內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後兩師生。

由此可見當年直隸總督府的重要地位。大門外原來還有一組建築,包括東西班房、東西轅門、照壁、旗杆、石獅、鐘樓、鼓亭,它們構成一重封閉的院落,可惜有些今日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一對石獅和旗杆。

曾國藩,李鴻章這對師徒因為鎮壓太平天國和簽訂喪權辱國條約在人們心中頗不討好,但歷史是各種復雜因素的有機組合體,歷史人物往往也是如此。曾國藩的很多學術政治觀點至今證明都是值得後世頌揚的,而李鴻章主推的洋務運動,開辦近代軍事工業,設立江南制造局、輪船招商局、津榆鐵路、開平煤礦、建立北洋艦隊等也都是有著積極意義的,這些在總督府內的曾國藩生平展中都有介紹。而府內的其它清代歷史展覽更是一堂堂生動的教育課,讓人知歷史,明古今,使人流連忘返。

古蓮池公園就在直隸總督府的斜對面,可惜時間已晚,早已大門緊閉。天主教堂是開放的,隨時歡迎著我們這些遠來的朝拜者。教堂始建於1905年,原名“聖伯多祿”教堂,由法籍傳教士所建,是一座氣勢恢宏,風格典雅的羅馬式建築。教堂後的附樓早已破敗不堪,一只小貓在聖母像前踱來踱去,它也該是個憫誠的朝拜者吧。

教堂不遠處就是保定的鐘樓,又稱古鳴霜樓,時間太晚,已不讓進去參觀了。保定著名的大慈閣就在不遠處,也只能在外邊仰望一下它的雄偉,體會著“遼海依依見,堯山隱隱橫”的意境。由古蓮池向東,蓮池南路向南,街道立刻安靜下來,路旁都是五金店鋪,幾次懷疑走錯了路,終於在兩個路口後尋到了奇芳閣,房頂的廣告牌“這的確是保定味道”讓我立刻有了不虛此行之感。一層已經滿座,被服務員介紹到了二樓,這裡幾個散座格外安靜,正合心意。隨手翻看桌上的菜單,精美的有些愛不釋手,前後翻看多次之後終於躊躇的點下了:李家蒜香骨,雙味素丸子,腊八蒜燒茄子,醬燒腐竹和番茄疙瘩湯,既然到了保定,主食自然責無旁貸的落到驢肉火燒之上。乘著等菜之機,又仔細欣賞了一番菜單,不自覺地滋生出一絲順手牽羊的邪念來,服務員仿佛已洞察了我的念想兒,趁著上菜取走了菜譜,想來定是有同好已早有先例了。李家蒜香骨出自菜單首頁的特色專欄,可見其分量之重,味道也很是不錯,只是排骨之上的肉食甚少,多是些無肉之骨,真是應合了菜名中的“骨”字,對我等這些肉食動物卻頗有些不厚道了;同出自菜單首頁的雙味素丸子要量足的多,但感覺卻不如普通的小丸子入味兒,而且丸子大起來吃的也不是那麼方便了,不過味道還是可以;腊八蒜燒茄子是一道少見的菜,之前只以為腊八蒜是和餃子一起吃的,還不知用它燒菜的味道也不錯,菜中更是用了保定三寶之一的面醬,有這兩大寶物輔佐,茄子的味道自然也錯不了;醬燒腐竹的味道更是應歸功於保定面醬作用,腐竹本是個極易入味兒之物,面醬的香氣與甜香完全融入其中;番茄疙瘩湯湯鮮料足,已很少能在菜館的湯中尋到這麼多的疙瘩了。之前曾在北京的“老驢頭”連鎖品嘗過驢肉火燒的滋味,與奇芳閣的驢火相比,我似乎更中意前者,也許有些先入為主的關系吧。驢肉火燒據說起源於明初,朱棣起兵謀反,殺到保定府徐水縣漕河,打了一場敗仗,燕王眼瞅著餓得就要見閻王去了,士兵出了個主意,要他效仿古人殺馬吃。其實所謂“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馬肉纖維比較粗,不是特別好吃,但是飢不擇食,就把馬肉煮熟了夾著當地做的火燒吃了。哪知味道還很不錯。於是後來當地老百姓也開始殺馬做“馬肉火燒”,而且馬肉火燒因為曾經被皇上吃過而聲名大振。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因為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馬,這裡的馬可不是做火燒吃的死馬,而是活生生的戰馬,馬成了戰略物資,當然就不能由著老百姓做火燒吃了,但是想吃馬肉火燒了怎麼辦啊?於是就出現了替代品—驢肉。驢肉纖維比馬肉細膩,而且純瘦不肥,自古就是下肴的佳品,正所謂天上龍肉,地下驢肉。驢肉經過慢火細燉加上師傅們的配料,然後將燒餅一分為二,把驢肉切片和作料夾起來,燒餅的脆和著驢肉的軟,再加上湯汁的濃郁,在口齒之間蔓延徘徊,美味無比。個人更喜歡用油油酥酥,熱氣騰騰的烙餅卷著驢肉吃,與北京的烙餅卷天福號醬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本店敢於自誇是“地道的保定味道”,我作為外地人自然對此深信不疑了,每道菜的味道都可圈可點,但它是不是最好的保定味道我還不敢妄斷,也許在品嘗了秀蘭飯店的“保定會館”之後就會有所結論了。5月3日 大雨清晨的天色陰沉,有些風雨欲來之像,於是決定放棄古蓮池公園之旅,提前返京。我一向以為,對一座城市是始終要留一絲念想兒的。在飯店旁的小攤上要了一個餅夾蛋夾腸,大姐嫻熟在餅鐺上打上一個雞蛋,又撒了些蔥花,熟練的把火腿腸切成小片,在餅中抹上了厚厚的甜面醬,雞蛋火腿卷在一起遞給了我。一口咬下,面醬的甜香與餅混合在一起格外的可口。我總認為蔥,醬,餅的結合,是世界上最美味的組合,從烤鴨,春餅,到肯德基的老北京雞肉卷都是如此。保定的吃食有了面醬這個寶物護法,自然都難吃不到哪裡去了。在保定客運中心站坐上了回京的大巴,一路上用MP3搜索著各地的廣播頻道。在旅途中收聽各地的廣播是我的偏好,感覺那樣可以更近距離的接觸這個地方,融入這個地方。車子剛過了杜家坎收費站,窗外就下起了瓢潑大雨,不禁擔心起回家的行程來。廣播中適時地播放了一曲《雨過天晴》,車子到達六裡橋客運站的時候,雨竟然真的停了。



(木塔)



(磚塔)



(青塔)



(華塔)



(古城長樂門)


精選遊記: 石家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