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食記之一:食蟲記

作者: ymh2000

導讀小時候常常在夏天的前半夜去捉蟬的幼蟲,用鹽水泡洗後炸得金黃。中學時讀<<圍城>>,很想知道肉芽(蒼蠅蛆)的味道。有一年到丹東,發現柞蠶蛹不但是補品而且是美味。後來在廣州,發現昆蟲入饌也頗有市場,“生炸白蟻”、 “香炸蕉蛆” (蕉樹甲蟲)、“椒鹽蛐蛐”、“椒鹽竹蛆” (竹樹蟲蛹)、“白焯地龍”(蚯蚓)、“蠍子爬雪山”、“椒鹽龍虱”、“香煎竹筍� ...

小時候常常在夏天的前半夜去捉蟬的幼蟲,用鹽水泡洗後炸得金黃。中學時讀<<圍城>>,很想知道肉芽(蒼蠅蛆)的味道。有一年到丹東,發現柞蠶蛹不但是補品而且是美味。後來在廣州,發現昆蟲入饌也頗有市場,“生炸白蟻”、 “香炸蕉蛆” (蕉樹甲蟲)、“椒鹽蛐蛐”、“椒鹽竹蛆” (竹樹蟲蛹)、“白焯地龍”(蚯蚓)、“蠍子爬雪山”、“椒鹽龍虱”、“香煎竹筍蛹”、“姜絲炒王蜂蛹”、“螞蟻蛹煎蛋”、“王蜂煲”,在生猛海鮮之外,還有一派豐盛蟲香。世博會那年去雲南,才知道雲南傣鄉竟能以昆蟲設宴,不但有“知了背肉餡”、“油煎竹蟲”、“醬拌蟋蟀”、“涼拌土蜂子”、“清水蠶蛹湯”,還有“酸拌螞蟻卵”、“甜輕木蟲”、“油炸螞蚱”,品種繁多,味道也很不錯。最後看書,終於明白昆蟲做菜不是中國的專利,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原來都有食蟲的習俗。有些人捉到蜈蚣就往嘴裡送;有些人把蟑螂拌成醬;澳大利亞和巴基斯坦人喜歡飛蛾;土耳其的婦女專吃“線型蠕蟲”;新加坡唐尼島和歐洲一些地方把蜘蛛當美味;關島的查莫洛人視蝙蝠為佳肴;墨西哥人更可怕,蒼蠅、蚊子、臭蟲、甲蟲、黃蜂、白虱、蜻蜓、蝴蝶,等等,好像是只蟲子就能吃,他們還有一道名菜“墨西哥魚子醬”,竟是用未孵化出來的蒼蠅蛆做成的。

不同的昆蟲有不同的風味,蟋蟀有生菜味、黃蜂卵有杏仁味、螞蟻有核桃味、蠅蛆有蛋糕上的奶油味、蠶蛹有肥肉香味、蟈蟈兒有瘦肉鮮味等等。

除了吃過一次濃汁厚味的法國蝸牛外,好像還沒有品嘗國外原鄉原土原汁原味昆蟲風味的緣份。但就吃過的中國昆蟲而言,卻感覺鮮、香、焦、嫩,的確是大千美味。

以廣東菜論,“椒鹽龍虱”就很有特色,龍虱(又名桂花蟬)肉相當好吃,油炸後再拌椒鹽,入口細嚼,滋味奇香,還有股桂花味兒,咽後齒頰留余香。“香煎竹筍蛹”,也不一般,竹筍蛹是竹林中專蛀嫩竹的一種昆蟲,扁胖,拇指大小,經油煎奇香無比。“姜絲炒王蜂蛹”,是把白胖的王蜂蛹放進油鍋裡炸酥,後加姜絲爆炒,味道如乳如膏,據說,此物有滋補、養顏之功效。“螞蟻蛹煎蛋”,深具營養,延年益壽。“王蜂煲”,不僅美味可口,還具有清熱解毒、壯陽補腎的功效。

而在雲南傣鄉昆蟲宴中的“知了背肉餡”,制作工藝獨特,先將蟬腳、翅除棄,用小刀劃開背,再把拌好的肉餡調料填進,合起刀口,經油煎黃,成菜外脆裡嫩。竹蟲,是一種長5釐米、寬3釐米呈棕黑色的像甲科幼蟲,經香油煎後制成的“油煎竹蟲”又香又脆。“醬拌蟋蟀”,去翅和內髒,刀剁成肉醬,拌青蔥、姜末、胡椒等,即可食用。而一盤數量有限的酸拌螞蟻卵,噴香又有祛風、除濕之效。香嫩可口、酸適爽心的“涼拌土蜂子”,則將幼蜂用開水煮得半熟,然後在備好的腌菜酸佐料中腌成的。“清水蠶蛹湯”,據說是最富營養的補品湯,多喝有養顏排毒健腎之效。 


精選遊記: 南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