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游大馬--檳城篇--4

作者: 老年2008

導讀今天(4月17日)准備去升旗山。昨天晚上的檳城華文報紙上刊登了升旗山纜車在昨天下午剛修復的消息,慶幸昨天沒有去,不然又要白跑一趟。清晨窗外回教堂高音喇叭准時響起,起床吃了昨晚買好的蛋糕就出發,仍然去光大中心坐車(1.5馬幣一人)。 升旗山是檳城華人給的一個名字,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叫:“草莓山”。據說,當年英國海軍上校從英國帶來草莓種子在這裡栽 ...

今天(4月17日)准備去升旗山。昨天晚上的檳城華文報紙上刊登了升旗山纜車在昨天下午剛修復的消息,慶幸昨天沒有去,不然又要白跑一趟。清晨窗外回教堂高音喇叭准時響起,起床吃了昨晚買好的蛋糕就出發,仍然去光大中心坐車(1.5馬幣一人)。

升旗山是檳城華人給的一個名字,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叫:“草莓山”。據說,當年英國海軍上校從英國帶來草莓種子在這裡栽種,以前這裡遍地都是草莓。升旗山是馬來西亞第一個山區避暑聖地,海拔821米,山上空氣清新 視野遼闊,站在高峰上可以眺望遠處的檳城大橋和檳城最高的建築物-光大中心,也可以俯瞰檳城島內的景物。

乘搭山間纜車(4馬幣一人),約45分鐘便可到達升旗山山頂。纜車由瑞士制造,是亞洲最早的纜車系統,全世界只有三套,除了瑞士外,只有馬來西亞檳城升旗山和香港太平山。於1923年通車,至今仍采用78年前那套電纜牽拉的操作方式。纜車分為兩段,上到半山必須換車。纜車爬行速度緩慢,上了車只有兩旁古樹遮天蔽,林間鳥雀鳴叫和古老的纜車吱吱作響仿佛正在敘說殖民時代的往事,有與現實脫離的錯覺。而車上,金發碧眼的洋人與銀妝素裹的馬來人相映成趣。山上住有兩千多人,每天上上下下,政府怕他們住在山上不方便,在山城城裡建了高樓,動員他們下山住,但在高山林中住慣了的山民,死也不願下山,寧願每天勞累上下,同一個纜車上就有好多住在山林的阿婆,姑娘和青年,他們手拎籃子提包,下山購物後剛上山,纜車在各個站台停車,讓他們下車回家。

纜車越往上爬,空氣越是清新,林間不斷吹來陣陣涼風,一掃剛才走路、排隊的暑熱,令人為之一振。山間纜車貼壁而上,今天是晴日,上半晌山上有一層淡淡的霧,不多久,霧散了,抵達山頂時已是艷陽高照的中午,奇怪站在山頂卻感受不到陽光咄咄逼人的威力。原來山上的氣溫比山腳低,當天中午的氣溫只有24攝氏度。走出纜車站,來到山邊,放眼眺望,山腳下的喬治市,跨海的檳威大橋,對岸的威省,更遠的中央山脈,全收眼底。開闊的視野,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在林問,還有幾座華人廟,印度廟,香火很旺。各種族的廟宇共在一個山頭上,大家和睦相處,和平共處,這種情況也是不多見的。

從升旗山回市區途中在一家華人的餐廳吃自助快餐(8馬幣)後,帶著渾身大汗回酒店洗澡休息,准備下午去觀音亭一帶的景點。觀音亭坐落在檳城的南端甲必丹吉林寺路,離開酒店大約10分鐘路程,沿椰腳街的聖喬治圍牆而行,右方可見一座中國式斜頂古廟。椰腳街經保留為宗教信仰特區,三大宗族廟寺並立之椰腳街,三大族群在此和諧相處,因此這條路又被當地華人稱為和諧街,這對檳城的多元化社會尤為重要。觀音亭又稱為廣福宮,香火鼎盛、古香古色的觀音亭據說是由第一批中國移民所建的典型古中國式的建築物。,觀音亭建於1800年左右,是檳城最古老的中國寺廟。它的瓦頂冠脊鑲有一對栩栩如生的雙龍戲珠雕塑,異常堂皇瑰麗,香客絡繹不絕。雖然不見得是檳城最華麗的寺廟,卻絕對是香火最盛的廟宇之一,主尊供奉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在馬來西亞很有名氣。據說。觀音誕時,寺前的花崗石岩庭院必演大戲酬神,演出的次數是一年三次。每逢觀世音菩薩誕辰,全馬的華人會不約而同地從四面八方來到觀音亭燒香拜佛,可謂人頭濟濟,人山人海,把整個寺廟擠得水泄不通,更厲害的是農歷大年初一搶頭香,因為人太多,插不上香,大家就自帶杯子在廟宇前並不大的廣場上插香,整個廣場上擺滿了插香的杯子,場面頗為壯觀。做為檳城華人信仰的祖廟是再適合也不過的了。

和觀音亭就在同一條路上甲必丹吉林清真寺(Kapitan Kling Mosque),建於18世紀末期,亦是島上最古老的回教聖地。克林船長清真寺是於十九世紀初,由一位印度回教商人所建立,募集大筆資金,將原址的小茅屋改建為頗具規模的清真寺,由於默胡定人稱克林船長,這座清真寺由此得名,建築物設計呈現強烈的摩爾式風格。因為如此,所以吸引許多了遊客和朝拜的人們,都前往這裡來欣賞和膜拜,自然而然這裡成為當地最有名的觀光景點。回教徒一天最多要祭拜五次,通常只有男性會來清真寺,而且他們都在寺外的水池裡面清洗手腳、以及臉部和頭之後,才會進來寺院祭拜。

另外於喬治巿東北方的斯裡瑪麗安曼印度廟( Sri Mariamman Temple),則是全島最古老的印度廟,建於1883年,至今容納眾多的印度神像,其中最珍貴的一座是蘇峇瑪尼安大帝的神像,全身裝飾有金、銀、鑽石、翡翠等,色彩繽紛。

在參觀這三大廟宇之際,順道玩賞戰前老房的滄桑是個最好的安排。隨處是興致,是游覽喬治市之道,胡亂步行便比坐車游覽更能細窺最好的城貌。戰前老房子是地圖上沒有邊界的景點之一,也不以簇新面目展現眼前,走在大小街巷,夾道都是如此老舊屋景,就是看你能否以玩賞滄桑貌的心態捕景而已。是的,如果會玩賞滄桑才能觸到檳城的精髓,如愛情巷(Love Lane)與觀音亭後(Stewart Lane)交界之處的角頭屋有門洞子作拱形的“最長”的長廊,可供行人鑽入避開日曬雨淋,而同樣長廊也可見於大伯公街(King Street)角頭台山會館,人在其中走,乍疑走入了時光隧道而步伐變得輕緩。那一排排猶作尋常百姓家、或廢置、或改頭換面作店鋪的所謂“戰前老房子”記錄了幾代華人的艱辛,同樣也向人訴說檳城的古老歷史。旅游的境界並不是一處景點游畢急轉另外一處景點,而是以玩賞的心態去捕景,這樣既免卻了趕鴨子和旅游景點距離相隔問題,還能領略到意想不到的風景。凡入目破舊殘舊者都是歲月滄桑所致,細究後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回到酒店休息後,還是到新世界廣場吃晚餐12馬幣。



(升旗山老纜車車廂)



(浪漫的巷名--愛情巷)



(戰前老街)



(檳城觀音亭)



(檳城回教堂淨身池)


精選遊記: 檳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