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塔州(四)---自駕游“大洋路”篇

作者: yulinglongjennifer

導讀2008/02/13 周三按前一天商量好的,這天我們很早6:30就起了床(其實也有一點兒想早點兒離開他們家,在別人家裡總覺得不自在)。G夫人又給我們准備了豐盛的早飯。然後還細心的給我們裝了一盤食物好讓我們路上吃。7:30,告別了熱情的他們,不過由G先生先開車領了一小段路,把我們領到主路上。我們就接著向Shoreham的西北方向行駛,開始了這天的車程。一路上車輛很少,� ...

2008/02/13 周三按前一天商量好的,這天我們很早6:30就起了床(其實也有一點兒想早點兒離開他們家,在別人家裡總覺得不自在)。G夫人又給我們准備了豐盛的早飯。然後還細心的給我們裝了一盤食物好讓我們路上吃。7:30,告別了熱情的他們,不過由G先生先開車領了一小段路,把我們領到主路上。我們就接著向Shoreham的西北方向行駛,開始了這天的車程。一路上車輛很少,公路兩邊是大片的草原,不過草大部分是枯黃的,但是有連綿不斷的綠樹。8:30,到達了這天我們的第一個目的地,“Sorrento”,這裡我們需要坐渡輪過海到對面的“Queenscliff”,從那裡再向西南一段路就是大洋路的起點“Torquay”。“Sorrento”也是一個安靜的小鎮,本來我在“寶典”上看到這裡有許多可愛的小店,但是我們到達的時間早,一眼望去街上沒見有什麼店開門,只好直奔渡輪碼頭(後來證明沒在這兒耽擱還是明智的,否則時間就來不及了)。這時的天空中雲彩很厚,但是陽光透過雲的縫隙照下來,有點兒“佛光”的感覺,我們抓緊機會找了幾張相。然後就開著車進碼頭。船票挺貴,一輛車50元再加每個乘客7元,所以共64澳元。開車排隊跟著走,不久就上了一艘大渡輪,叫做“Queenscliff-Sorrento Ferry”。把船在底艙停好,人們就都下了車到上層去。我們自然也上去。到了頂層甲板上,景色非常美。陽光普照,蔚藍的海面上朵朵浪花泛著白光,而且很奇特的是,船左面的海水是一片寶石藍,而船右面的海水則又是一片碧綠,LG說是陽光的不同光線造成的。看夠了景、照夠了相,我們又下到船艙裡去,這裡有舒適整潔的座椅供人休息,大玻璃窗能清楚地看見外面的景色,還有餐吧提供食品和飲料。感覺時間不長,四十分鐘左右,對岸,也就是“Queenscliff”就到了。我們從船艙底層把車開上岸,看天氣真好,LG建議不著急走,去海灘上走走。這裡的海又顯得“溫柔”了許多,因為天氣很好,陽光和煦。我覺得有陽光時,再加上海岸是沙灘時,大海就會給人感覺顯得溫柔嫵媚。首先整個蔚藍的一片海水就能使人心情很開闊,即便有風,海浪也只是一遍遍輕輕的撲上沙灘。但如果天氣稍陰,再加上海岸是黑灰色的礁石的話,那看著海浪撲上岩石濺起高高的白色浪花,會給人一種大自然的“威懾”感,心情會有些沉悶。這是我目前為止看見的兩種海。這裡海灘上的沙子比菲利普島海岸邊的沙子還要細。沙灘上有許多從海裡衝上來的海帶類的植物,一簇簇那麼攤在陽光下。然後我們開車到了“Queenscliff”鎮中心,這時是上午十點左右,街面很安靜,不見多少行人。我們看見一家“Bakery”(面包店),就進去吃點東西(其實不餓),休息。吃了一個巧克力氣鼓,2.75澳元;一杯卡普奇諾和一杯拿鐵,各3澳元。再上了車,我們的大洋路之行就開始了。其實真正的大洋路起點應該是待會兒會到的“Torquay”,但對我們這天的行程來說,從這裡就是起點了。大洋路同樣06年已經走過一次。總體印像是,這條路之所以叫“The Great Ocean Road”,確實有它的“great”之處。而這點,如果不是自己駕車,是不能充分體會出來的。這裡的路,一側傍山,一側臨海,山體上時有巨石林立,海面上則波光粼粼。道路有時平坦,但大多部分彎彎繞繞,確實需要駕車人有一定技術。但也因此更讓你對當年修成此路的人們充滿敬意,雖抵不上長城或金字塔的偉大,但遙想當年能僅靠鐵鎬和鐵锨修成這麼一條總長250公裡的路,肯定也有不少艱難困苦。據介紹,這條路當年是為了給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上退役下來的老兵提供工作機會而開始修造的,一共有三千名老兵參與其中。如今,它成為“觀賞全球最佳海岸風光之一的旅游路線”,讓人們“感受澳洲的陸地和大海所創造的‘偉大的’自然景觀”。06年來時,我們按著“寶典”裡介紹的“著名”景點,一一看過了“Twelve Apostles”(十二使徒)、“Loch Ard Gorge”(“阿德湖”號峽)、“London Bridge”(倫敦橋)、“Bay of Isands”(群島灣)等。以Twelve Apostles為顯著代表的這些景點,確實名副其“著名”之實。尤其是Twelve Apostles,近海的一大片淺灘,在海水中,聳立著數座巨大的岩石,因為海水的衝蝕和風力的侵蝕作用,這些黃褐色的岩石上形成了一層層的紋路,顯示著歲月的蒼涼。尤為奇特的是,這些石塊還神奇的像是人的頭像,因此才被稱為“十二使徒”,看著他們映襯著遼闊的大海,不由得讓人贊嘆造物主的神奇,但也同時會感嘆到人類在奇妙大自然前的渺小。據說最佳的觀賞時間應該是早晨日出或傍晚日落,這兩個時間能使這片景像更為壯觀。我們06年去的時候沒趕上那樣的好時機,而且正好是陰天,海風非常大,但也因此更增加了蒼涼之感。但遺憾的是,正因為自然的侵蝕作用,這“十二使徒”其實已經在慢慢的坍塌,現在已經只剩下八座了,而且也岌岌可危。而這次重走大洋路,我們想有不一樣的感受。所以,我們決定不一定非要去看最“著名”的景點,只要發現哪處的風景值得觀賞、海岸有不同尋常之處,我們就停下車來,細細體味一番,當然也少不了拍照留念。而大洋路設計非常“人性化”之處就是路邊時不時就有供臨時停車的“港灣”,有時路邊還會提前有路牌,指示你距前方多少米處就會有“lookout”,即值得一看的風景,提醒你早做減速安排。有時,在某處停下車來,看見先前已經停留在這裡賞景的人們,他們會主動微笑問好,臉上的神情似乎在向你肯定在這裡停駐是值得的,頗有一種“英雄所見略同”的感覺。比如,有一處,不知叫什麼海灘,景色無比美麗。海岸形成新月形的形狀,尖尖的彎鉤伸向海裡。海水是藍綠色的,鑲著一道道白色波浪形成的邊,然後就是淺黃色的沙灘,再接上綠色的灌木叢,這一道道色彩構成的自然“油畫”,讓我們的相機按了不知多少次“快門”。後來看到的塔斯馬尼亞的“Wineglass Bay”才可與之媲美。



(大洋路上一處美麗海岸)

另外,這次的天氣,我們的運氣比上回要好。經我觀察,我發現大海在陽光最充足時,是湛藍色的。而天空如果稍有雲層,大海就會是一片碧綠,也很漂亮。而06年我們來時,整天都是陰天,海是灰色的,天空也是灰色陰沉的,在看到“十二使徒”那樣的風景時,雖然也很感壯觀,但就如我上文所說,總給人一種“蒼涼、壓抑、沉悶”的感覺。

而這次,我們看到了最美麗的海(至少到目前為止,到了後來看到塔斯馬尼亞的海時,又要推那兒的為最美麗了)。明媚的陽光下,海水是湛藍色的。那種藍,純淨的讓你想不出語言來形容。天空自然也是藍色的,但是與海水的藍又稍有些層次的區別。而一片淨藍的海水之中,又泛著許多白色的浪花,藍與白就構成了你眼前的唯一兩種色調。看著這些浪花,我不禁想起的是《水滸》中稱游泳技術好的人為“浪裡白條”的詞句。在車裡,我比“可憐的”LG要“享受”很多。他得專心開車。而這時的我,因為路線很清晰,不用像前兩天那樣需要頻繁的翻看地圖、或者注意路標好給LG指路,所以我可以“專心”的欣賞美景、拍照、還拿出G夫人為我們准備的食品(比如甜甜的葡萄)來享用,很像在家裡時躺在沙發上吃著零食看大片的感覺。不過不敢把這種“悠哉”感覺告訴LG,怕他叫我來開車,我可是沒自信在這種彎彎的山路上開好。於是為了慰勞他,時不時喂他一兩口葡萄。我們行車的方向,是左側是海,右側是山。山體上有時會有突出一點兒來的巨石,我還真擔心這樣的巨石也不知如果下大雨時會不會滑落。不過大部分山體上是綿延不絕的綠樹。因此,除了你的心情,藍、白、綠,這些自然的顏色,讓眼睛也好好“享受”。連接一段段“山與海”的路的,就是位於大洋路上的一處處小鎮或小城市。往往沿著路開,發現開始零星的出現一些房子,慢慢房子越來越多,越來越集中,那就是快到一個小鎮或小城了。有的我們停下來休息,有的就隨著路從它的“身體”中穿過,把它慢慢的拋在後面,再向下一站進發。“Torquay”(托基)是第一處城市,如前面所說,這裡其實才是大洋路的真正起點。這是個以衝浪運動著名的城市,顯著的特色就是各種各樣的賣衝浪和游泳用品的商店,很多店門前的架子上豎著一排排的衝浪板。我們注意了一下價錢,發現還挺貴。一塊二手的衝浪板,居然標著價595澳元!我們對衝浪並不很感興趣,所以只是走馬觀花的看看“市容”,就離開了。“Torquay”(托基)的下一個小鎮停留點,是一處叫“Anglesea”的地方。“天使海”,名字很美。我們在這裡的一處棧橋邊喂了會兒海鷗。用G夫人給我們准備的面包喂的。過了“Anglesea”不遠,就是我上面提到的美麗月牙形海灘。再往後走,除了另一些不知名但也很漂亮的海灘之外,我們還停在一處燈塔的景點游玩。這個燈塔叫“Split Point Lighthouse”。在“寶典”上,提到的另一座燈塔,“Cape Otway Lighthouse”,更為有名,是“澳大利亞本土最古老的燈塔”,“建於1848年”(當然這樣的“古老”和咱們中國的歷史比較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了)。但我們看見這裡也有燈塔,就駛出主路,開過去觀看。首先看見有一塊標牌對這個“Split Point Lighthouse”有介紹,說這個燈塔建於1891年,看來就比那最“古老”的“Cape Otway Lighthouse”晚了幾十年。而它因為通體白色(只有頂部是紅色的),被稱為“The White Queen”(白色的王後)。我們想知道燈塔本身能不能上去,但是繞著轉了一圈沒看見入口,在先前那塊介紹燈塔的牌子上,有剖面圖,顯示有螺旋狀的樓梯從底部通到頂部,如果能爬上去肯定很好玩兒。後來,在燈塔底部看見一塊牌子,說明可以參加專門的“燈塔游”,就能上燈塔看到周圍美麗的海景,成人12澳元一張票,但是需要預定。我們沒有充足的時間,也不可能預定,只能作罷。我看見那說明上還寫著這裡還能預訂舉辦婚禮或其它的活動,不禁很好奇是否真有人在這裡舉行過婚禮,想想在一個古老的燈塔裡舉行婚禮也是件很浪漫的事吧。燈塔旁邊有一所很漂亮的小房子,好像是管理員居住的。周圍還有種滿了美麗鮮花的花圃,想想長年生活在這遠離塵囂的地方,每天能看見壯闊的大海,真是一件美好的事兒,但是時間長了,應該也會感到寂寞吧,這就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燈塔周圍是很大的一片灌木叢,叢中有好幾條沙石路可以通向遠處不同的海邊,我們選了一條走過去,看見那裡的海邊有一塊叫“Eagle Rock”的岩石,不過我們怎麼也看不出來哪裡像“eagle”(老鷹)。它很像“十二使徒”那些岩石的構造,黃褐色的岩石主體上,形成了一道一道的橫紋。遙想很久以前,這應該是一塊體積更大的岩石,但被海水或歲月一層一層剝離,從而形成了現在的樣子。看著這樣的岩石,既叫人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又叫人無奈與它的“殘酷”和感慨歲月流逝的蒼涼。而且不光“Eagle Rock”是這樣,這裡的海岸邊的岩石都是這種構造。再繼續走,我們還注意到有路邊有一標牌,上書“DRIVE ON LEFT IN AUSTRALIA”,提醒車輛右行國家的駕駛員不要走錯車道。然後,就來到了大洋路的“Memorial Arch”(紀念拱門),這是個很有意義的地方,一定要停下來照相。上回我們來時一駛而過,沒留下紀念,幸虧這次能補足了。這是個橫跨在路上用原木搭成的拱門,旁邊還有標牌介紹大洋路的修建過程和歷史,以及當年工人的雕像。看著拱門上的“GREAT OCEAN ROAD”的字樣,雖然這路不是我們建造的,但我們開車走過了這條路,也不由得有一點兒“great”的自豪感。這之後,我們還發現有一處海岸邊的灌木叢開滿了可愛的野花,又是一番不同的風景,也停下來拍了照片。然後,就到了“Lorne”(洛恩)。我們把車開到市中心,找了個街邊停車的位置停好車,這裡停車不超過一小時的話免費。據說這是一個很受歡迎的療養城市。這一點我們沒有時間細細體會,但是從市中心的樣貌也能看出一些來。在市中心,有一大片沿著山坡斜傾延伸到海邊的綠草坪,草坪上,三三兩兩坐著、躺著在野餐的人們,草坪旁邊的停車場停滿了車,遠處的海裡同樣有人在游泳或衝浪。這種休閑的氣氛,連草坪上三三兩兩在“閑逛”的海鷗也顯得同樣悠然自得。只是這時,好天氣的運氣結束了,天開始陰了,空中開始聚集厚厚的雲層,海水的溫度想來更涼了,真是佩服這種天氣和氣溫下老外也能在海裡游泳,我都沒法想像要我全身浸在這稱得上“冰冷”的海水裡會是什麼感覺。這時已是下午兩點左右。得解決午飯問題了。也是LG事先計劃好的在Lorne解決午飯。我們沿街走了走,看中了一家叫“Andrew’s Chicken Joint”的比薩餅店。這店裡的菜牌很有特點。是在前台上方的牆上有幾塊大大的黑板,上面密密麻麻的寫滿了這店裡賣的食物。我還發現前台招待客人的小伙子面前有一麥克風,開始不知是作何用,後來看明白原來有人點完餐,這小伙子可以對著麥克風用很快的語速頭也不回的告訴後廚的人客人點的食物,很是有趣。不過LG說北京也有這樣的餐館,我卻沒發現過。我們點了一個“The Lot Pizza”,相當於必勝客的超級至尊,10.5澳元;一份“Garden Salad”(田園沙拉), 4.5澳元;兩份茶,各3.5澳元。這次來澳洲,經LG介紹我知道了一種英式茶,叫“Earl Grey”。我很喜歡它淡淡的一種草藥味。所以這趟旅行中只要用餐時喝茶,我都叫LG點這個。



(大洋路Lorne一家比薩店午飯)

我們坐的桌子就像學校的課桌上一樣,被刻滿了字。不乏“I love xxx”或者“xxx loves xxx”這樣的字眼。

吃完飯,我們去那片草坪下的海灘稍微轉了轉,然後找到一家加油站加油。1.499澳元1升,加了20升,30澳元。澳洲的加油站大部分都是自助的,整個加油過程需要自己完成。接著,剛從“Lorne”市中心開出不久,看見了一處挺有特點的碼頭,就又停了車過去觀看。碼頭起始處有寫著“Lorne Pier”的牌子。然後一段木頭鋪就的棧橋長長的延伸向海裡,距離挺遠的。橋兩邊有鐵欄杆,不過有一段,只有一側有鐵欄杆,而另一側完全沒有欄杆圍擋,反而設著座椅,想來是風和日麗時供游人坐著賞景的,但當時肯定沒人敢坐,因為這時天空更陰沉了,橋上的風非常大,頂風走時都很費勁兒。面前的大海已成一片碧綠色,如果海面是平的,就會像一大塊綠寶石。但是海面上泛起無數波浪,而一些擋住波浪的礁石就只好接受波浪無情的撞擊,濺起白色浪花。不過,就在這麼大的風浪下,棧橋頂頭居然有不少人在釣魚,照樣有人只穿著短褲,讓穿著毛衣、夾克、帶著帽子還縮頭縮手的我們自嘆不如。



(大洋路Lorne Pier)

繼續前行,天更陰了,甚至開始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有些地方的路還挺“艱險”,尤其有拐彎的地方,不少“急彎”,LG說叫“胳膊肘彎”。不過LG的駕駛經驗還算豐富,這些路在他眼裡倒也不算什麼。

在距“Apollo Bay”大概還有15公裡路的時候(後來估算的),公路遠離了海岸線,左側看不見海了,而是左右兩邊都是樹林,開始沒注意,後來才突然發現這裡都是桉樹林。於是我開始憧憬要是樹上能看見考拉多好。正想著呢,就看見有一處路邊有車停著,而且下了車的人拿著照相機仰著頭對著樹上照著什麼。LG果斷地減速,靠邊把車停好,走到那棵樹底下,先前照相的人立刻熱情的指給我們看,原來樹上真趴著考拉!我非常喜歡考拉這種動物,它們憨憨懶懶的樣子真是可愛。我對澳大利亞的一大夢想之一就是在這裡當一名考拉飼養員!06年來時是在動物園裡看了好多考拉。沒想到,這次來,第一次看見考拉竟然是在大洋路上,是野生的!那考拉趴著的樹枝離地面不算太高,有兩處相隔不遠的樹枝都趴著考拉。其中有一對是考拉母子,也不怕樹底的人。就那麼懶懶的待在樹枝上,過半天才動一下。我們就也像其他人一樣,舉起相機,就像對著明星,一氣兒照了十幾張相。上車准備走時,看見後來的停下車准備過來的人,我們也趕緊熱心的指給他們看那些樹枝。誰知,剛啟動車開出去沒多遠,見對面的公路邊竟有倆女孩爬在了山坡上,原來她們旁邊的一棵樹上也有考拉。我們又停下車,小心過了馬路,經那倆女孩兒指點,也爬到那半山坡上,這下,一只胖胖的大考拉就趴在我們眼前的樹上,自得其樂的在那兒吃桉樹葉,並不怕我們。不過我倒也不敢去摸它。因為我知道考拉雖看起來可愛,但“脾氣”也不小,而且它的爪子可是又尖又硬的。所以仍然只是照相。另外稍遠處的一棵樹上也有一只。看完考拉繼續走,雨沒有再下,但看見海水已是灰綠色。又到了一城市,“Apollo Bay”(阿波羅貝)。這裡和前面幾個城市風格差不多,建築物也是大多一兩層,三層的都很少見。我們找到06年來時吃過飯的那家比薩店,叫“Georges Food Court”。不過這次不是吃正餐,只是點了一杯咖啡和一杯hot chocolate,各3.5澳元。開了這麼長時間車,休息是很必要的(還有上衛生間)。我們就那麼坐在椅子上稍微“眯”了一小會兒,就感覺又精神了。這時這店裡人很少,但見幾只小麻雀飛進來(後來在一家超市裡還看見過麻雀),旁若無人的在桌子椅子上跳來跳去。中文“門可羅雀”是形容一個地方沒人來,凄涼;而在這裡,店裡的小麻雀卻讓人感到人和動物相處的和諧。外面街邊的綠草坪上,有一個“鐵錨”的雕塑。據說從這裡再往前的海域,“經常有船失事,被稱為船只遇難海岸”。這時,我們考慮,反正06年已經看過“十二使徒”等景色,而且如果這時天氣依然晴朗,再去看一遍倒還有些意義,但此時天氣已經轉為陰天,和06年的天氣相同;另外這時時間已經不早了,已近傍晚,等開回墨爾本估計得天黑了。所以,我們決定,這次的大洋路就走到這裡了,不再前行。當然,還是很有些遺憾,不知以後是否還有機會再來,也不知“十二使徒”(其實已經只剩下八個)還能保存到多久。要想把大洋路好好玩遍,至少得兩三天。中間就可以住在那些小城市裡。而且,有些小城的周邊也有不少值得去的地方,那就得有更多時間了。接下來,我們就從“Apollo Bay”往回返了一段。這段路上,右側是海,左側是不太高的山坡。半山腰上往往能看見零星立著一些最高不超過三層的房子,外觀都很漂亮,房前的花圃被主人精心種滿各種鮮花。可我總思考住在這麼偏僻地方的人,萬一生急病不知會怎麼辦。返回到一個岔路口,從這裡我們轉上了“C119”公路,這就遠離了海岸折向了內陸,這條路能通到“Colac”這個城市。路牌顯示從這個入口離“Colac”有64公裡。這時已是下午六點。澳大利亞的公路是按英文字母的排列順序打頭。這種“C”級公路就比不上A級或B級了,而且我們需要走的路有很多分叉,不是那種一條路走到頭的,我只好又開始“忙活”,Melway又開始發揮它的巨大作用,在我手裡被翻來翻去。而且,這段路都是山路,有很長一段時間,車就沿著路彎彎繞繞的一直盤山而行,路兩邊都是高高的樹木形成的樹林,很少看見有車與我們相會,後面也始終沒有車跟上我們。我甚至都有點兒開始擔心,感覺這路總也走不到頭了似的。不過,有時,又覺得很是新奇有趣。LG也說就這麼開著車,在這空無一人、滿眼綠樹、彎彎繞繞的路上走也是挺美妙的事兒。有時,開到高處,眼前視野豁然開闊,又能望見遠處的海,或者看見腳下的整座山,滿山的綠色植被,還能看見山林中的溪流伸向遠方。顧不得時間已晚,我們還是不時的停下來照相。



(去Colac前山路上的景色)

有時,會路過看起來就像一個小村子的地方。就在路邊有兩三戶人家,也不見有人出來。我們的車很快駛過,又扎進林海裡。

到了一處分叉,又轉上“C154”公路。再開了一會兒,終於到達了“Colac”。已是晚上近八點,但天還挺亮。市中心有一個街心公園,那兒有一處廁所,這次又“故地重游”,因為06年就去過。還有一處“故地重游”,就是06年就吃過的一家烤雞店(寫到這裡意識到我們去每家06年吃過的店時,怎麼都沒想起來跟店老板或招待員說說我們以前來過),這次解決我們這天的晚飯。要了半只烤雞加一份沙拉,10.05澳元。



(Colac烤雞店晚餐)

然後我們還去市中心的“Coles”超市買東西。

再從“Colac”出發,又是一馬平川的A1公路,直奔“Geelong”而去。路況很好。這裡路兩邊的風景又不同了,是一片連一片的草原。只是因為是夏末,草都是枯黃的,想來春天時全是綠草會更漂亮。草原上不時看見一堆堆干草卷成的圓柱體。這是澳大利亞的一個特色。據G先生解釋說是當草還是綠色的時候,用特制的機器把草堆壓平擠扁,再卷成一個巨大的圓柱堆放著,等到了冬天牛羊無草可吃時,這些草柱已經變成了干草,牛羊就吃這些干草,而因為卷草柱時能卷得非常緊,所以有的干草柱中間的草到了冬天還能保持是綠色的。我看風景看得正愜意,LG卻叫我開一段路。這時天還挺亮。剛開始,我很擔心不熟悉這右舵左行的車,不過開起來後,感覺還不錯,反正是自動檔,不用掂著換檔就行。不過,因為在高速路上,不知不覺速度就到了100公裡,速度一快我就害怕,可減速又會壓著後面的車,還得不時靠邊兒讓後面的車先過。這裡插一段06年的插曲。那年,也是同樣在從大洋路開回內陸的公路上,路邊時不時有限速牌提醒著時速應該是低於100公裡。路況很好,路兩邊連綿的草原、牧場、牛羊,第一次看到這樣的風景的我興奮得不停舉著相機拍照。可是LG開著開著,說他發現後面老有車超過我們,好像嫌我們100公裡時速太慢。他覺得我們也可以再開快點。結果,剛這麼做了不久,我正舉著相機按快門,突然聽見一陣響亮的警笛聲在後面,我緊張的問LG,“怎麼會有警笛聲,不會是追我們的吧?”其實完全是下意識的這麼問,哪兒真想那警察會在追我們的車,但出乎意料的是LG真的點了點頭,My God! 長這麼大第一次被警車追,還是老外的警車,真的像警匪片裡那種感覺,但沒想到“匪”是我們。有那麼一剎那我甚至在想難道澳大利亞有規定不許在車裡照相(因為平時看見過一些趣聞,說有些國外的法律條文很滑稽可笑)。不敢再耽擱,LG已乖乖的減速停車在路邊,下車去面對警察。我開始很害怕,待在車裡不敢出去,後來也忍不住下了車。聽見警察正在跟LG說他超速了,罰款131澳元。LG辯解我們是游客,不熟悉澳洲的法律。而人家反駁既然來這個國家旅行,就應該了解基本的法規。無話可說了。幸虧我們超的還算不多,117公裡。超速好像是按超的越多罰的越多。跟國內一樣,警察不是當場收錢,而是開了一張罰單。後來LG回憶,他好像是開始超過100公裡不久,看見前面有輛車,就學之前超過我們的車的樣子也超過了這輛車。不曾想,等把這車拋到後面了,他從反光鏡裡看見從車窗裡就伸出一只手把一個警燈安在車頂上,然後立即警笛聲就響起來了,原來那竟是輛警車!有了那次教訓,這次來澳洲LG開車時我就時不時地瞄儀表盤、注意路邊的時速限制,監督他不要超速。而我自己開時就更不敢開快了。開了不長時間,看著天也暗下來了,我還是趕緊和LG換回來了。快到“Geelong”市時,本來還挺亮的天,也不知什麼時候一下子就黑下來了,讓人感覺中間沒有一點兒過渡的過程。這時是九點半左右。奇怪的是這樣路況很好的路上卻沒有路燈(也可能離城市還有段距離,還沒到有路燈的路段,進了Geelong自然就有了路燈,出了城就又沒有路燈了)。只好開著大燈小心駕駛,我也瞪大眼睛幫LG看著路。終於,近十點時,遠處開始出現點點燈光,然後隨著距離越來越近,燈光也越來越稠密,最終形成一片燈海,那就是墨爾本了。那燈海輝煌一片,其中有水銀色的,也有金黃色的,原來在黑夜從遠處駛進一城市時還能看見這樣曼妙的景像,可惜沒法用相機記錄下來,只能多看幾眼,把它印在腦海裡。在進墨爾本之前,有一個小插曲。快到一十字路口時,我和LG都注意到了路邊站著一女孩兒,我當時倒沒注意到這女的在揮手,LG後來說他看到了,但是因為先前有朋友叮囑不要搭理路邊的人,他就沒打算停車。可沒想到車快駛到她面前時,她竟突然跨前一步,像是要擋在車面前似的,嚇得LG趕緊剎車,她又自己站回路邊了,但是對著我們喊了一句什麼。後來說給另一個朋友聽,也不明白這女的到底想干什麼。剛進了墨爾本,先找加油站加油,這次是1.319澳元1升,加了30.31升,40澳元。進了墨爾本之後,我還以為LG就應該很熟悉路了,不過讓我大跌眼鏡的是他回答我他對市內的路反而不熟悉。好在他肯定好歹還是有大致的方向感,並沒怎麼費勁兒,就駛到“Saville”的路上了。再次check in。不過,這時我怎麼也想不起來我們寄存行李的行李牌放在哪個包的哪個口袋裡了,開始很擔心,結果後來人家服務員根本就沒要行李牌就把我們寄存的物件給我們了。給了服務生3澳元小費,讓他幫我把所有的行李運上樓,因為LG要去泊車。之前說過,沒想到澳大利亞已進入秋天,倆人的秋褲都只有身上穿的一條,而後面還有要去塔斯馬尼亞的長長行程,只好再做“洗衣婦”,在池子裡洗衣服。然後再收拾行李,洗漱,整理記錄這天的行程,近一點才休息。


精選遊記: 墨爾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