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訪古-登封-嵩岳寺塔、大法王寺、觀星台、會善寺

作者: tutuu

導讀返至嵩陽書院門前,前行,上太室山,去了嵩岳寺與大法王寺,還有其他的景點,似乎不那麼有名,算了。太室山景區,還要門票50呢,有年票真賺了。當地人的年票,是紅本子只要20元,外地人綠本子就是8倍呵,但如果把本子上點走一遍,據說門票得500,還是賺的。 嵩岳寺 嵩岳寺,一寶塔,幾間屋。塔很漂亮,也真是寶:“現存最古的密檐式磚塔,建於北魏正光四年(公� ...

返至嵩陽書院門前,前行,上太室山,去了嵩岳寺與大法王寺,還有其他的景點,似乎不那麼有名,算了。太室山景區,還要門票50呢,有年票真賺了。當地人的年票,是紅本子只要20元,外地人綠本子就是8倍呵,但如果把本子上點走一遍,據說門票得500,還是賺的。

嵩岳寺

嵩岳寺,一寶塔,幾間屋。塔很漂亮,也真是寶:“現存最古的密檐式磚塔,建於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平面為十二邊形,是我國塔中的孤例。高十五層,40米。底層轉角用八角形倚柱,門楣及佛龕上已用圓拱券,但裝飾仍有外來風格。密檐出挑都用疊 ,未用鬥拱。塔心室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樓板分為十層。塔身外輪廓有柔和收分,呈一略凸曲線,塔剎也用磚構成,在簡單台座上置覆缽,束腰及仰蓮,再疊相輪七重與寶珠一枚。”現塔心室中供一佛像,只在底層上覆一樓板,中有方形開口,無梯,再向上樓板不復存,上下貫通。

塔室近前門處,有通向地宮的洞口,不知地宮是何時被打開的,又發現了什麼。拿相機伸下去拍了幾張,當然是空空的。塔外牆正在出新,從對小獅子的處理看,還不錯。小獅子真很神氣,1500年了。


(嵩岳寺塔)

大法王寺

再乘車向上,山坳中大法王寺依山層疊,蠻有氣勢。寺近年新修過,修整頗精,然而終是新的。大法王寺:“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四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建造最早的寺院之一,是明帝專為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譯經傳教而下令修建。 大法王寺依山而建,現從低到高七進院落,山門、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西方聖人殿、藏經閣(白玉臥佛殿)。” “據登封縣志(明嘉靖八年本)載:法王寺在縣北十五公裡嵩山南麓,漢永平中建,魏明帝、元魏孝文帝,皆嘗避暑於此。隋改舍利,唐名功德,又名御客寺。至宋賜嵩山大法王寺。”

穿層層殿宇,至藏經閣,可見院落左上方的大法王寺塔。在左側一排小屋中找到一小門,可通出去。寺內游客本就不多,寺外塔前更無人蹤。

“法王寺塔,是隋文帝仁泰的方形舍利塔,高十五層,約四十五米,周長二十八米,壁厚兩米多,全用黃泥砌磚而成,僅外壁塗刷一層石灰,整個塔身雄偉壯觀.”從塔底層的高度、外牆上的孔洞與塔基周邊遺存的礎基石看,似乎過去在塔周建有屋宇,不知是怎樣的形制?

舍利塔的右上側,有三小塔,很漂亮。下之照片第二行最右的,似乎被稱為一號塔,塔剎真的很炫,幾乎都無毀損(新修過?但本身的炫是肯定的)。“三座塔銘文均己丟失.塔頂和基座雖然己有破損,但造型俊秀,規制精巧.尤其在隋塔惻的四腳塔(都稱號塔)更為可觀.塔高一層約10米,周長17.52米,選色式和砌造手法,用料等與隋塔相似.河南省文物志中說 :法王寺1號塔造型別致,特別是塔剎建造技法奇特,塔身與法王寺塔第一層塔身造法雷同,二者應為同一時期的產物..該塔於2000年4月被文物部門所挖掘,地宮內出土了二十多件珍貴寶物,其中就有佛牙舍利” 另兩似為唐物。

在塔院最下方,另有一明塔。



(大法王寺諸塔)

該寺僧人善“寐禪”,幾個殿前分別見老老小小的和尚在修煉此功:)春日陽光下,蠻適意。

武僧團、武校,登封大特色,遍布四處。此寺亦然,照片中正在練功的是年紀大的一撥兒,在半山腰,沒多少人,裡面還有個洋人。問和尚,說費用也不高,每年8000,包吃住。在寺門內的第一進,還有一武校,裡面收的似多為小孩,同時在上著文化課。

觀星台

觀星台說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離登封有些遠,既有了車自得去一看。想當然地,以為天文台肯定在山上,司機路也不熟,在告成鎮附近說快到了,詫異地反復求證,地點對不對不?一會便到了門前。告成便是武則天的命名,原稱陽城-―夏朝的建都之地,大禹王的都城或居所。“歷史上曾被人們看作是天地的中心”(為什麼?)。在觀星台邊,有陽城發掘出的文物展,盡是復原的殘陶器。

觀星台:“建於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是世界上現存較早天文科學建築物。(現存最早的是?)忽必烈統一中國後,為了恢復農牧業生產,任用郭守敬等進行歷法改革,創制新的天文儀器,組織規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測量,在全國二十七個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觀測站,登封觀星台就是當時的中心觀測站。”

觀星台上的凹槽直壁為高表,從凹槽內向北延伸的磚楞子便是石圭了?兩者構成具有“測影、觀星、和計時功能的圭表裝置”,至於如何用,恐怕得去學天文了。

“周公測景台”,是唐朝物呢,“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由天文官南宮說刻立的紀念石表一座,表南面刻“周公測景台”五字。表高196.5釐米,約為唐小尺8尺,表下石座上面北沿6.6~37釐米,切近唐小尺1.5尺,故知此表在規制上與《周禮》所載土圭測景說相近。”



(觀星台)

會善寺

時間還早,司機推薦會善寺。再折回嵩陽書院門前,繼續向前,另一條路上山便是。又一驚喜。大雄寶殿,外觀頗新,入內,古意盎然。前後錯落的石柱,石柱下雕花的礎石、繁復的木構。“大雄寶殿,創建於元代,後多次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灰瓦頂,檐下有碩大鬥拱,殿內為減柱造。殿前月台有明成化七年(一四七一年)大鐵鐘。”大鐵鐘針,沒見著。在這兒沒見著的東西多著呢,大雄寶殿後,便被用鐵柵欄被封了起來,據說是軍事基地,不允人進。一行和尚創建的琉璃戒壇遺址、琉璃塔、諸碑刻,都在那兒?

還好,唐代淨藏禪師塔盡管似也在軍事區域內,但還見著了。出寺門向右,復右轉,進軍營?在路邊。“會善寺淨藏禪師塔建於唐天寶五年(746),是最早的也是唐塔中極少見的八角形平面的亭式塔。亭式塔取法於亭,都是單層,多作高僧墓塔。淨藏塔高約9.5米,下有高大基台和不高的須彌基座,塔身八角各砌角柱一,柱下連以橫木,上連闌額,柱頭上砌作一鬥三升鬥拱,闌額上有人字拱。塔正面辟圓券門,背面嵌銘石,兩側面有假門,四斜面浮雕直欞窗,都忠實地模枋了木結構。塔頂原狀損毀較重,可以看出在磚砌的下檐上又有一層縮小了的重檐和比例很大的塔剎”



(會善寺)



(淨藏禪師塔)


精選遊記: 登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