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天山之行雜記(二)

作者: 枯樹臨風

導讀第三天 今天,就要離開哈密去巴裡坤了。一直以為巴裡坤在天山的南面,卻原來和木壘一樣,同處於天山北坡。虧得自己還常常自詡地理知識豐富呢,竟連家門口的這些個山陰水陽的都鬧不清,汗顏!出了城,沿303省道北行20多公裡,開始進入山區,感覺和後峽也沒什麼兩樣。行前查閱資料,說是天山廟在去巴裡坤的路上,問了路人,才知道那是老路,而且老路現在好像也封� ...

第三天

今天,就要離開哈密去巴裡坤了。一直以為巴裡坤在天山的南面,卻原來和木壘一樣,同處於天山北坡。虧得自己還常常自詡地理知識豐富呢,竟連家門口的這些個山陰水陽的都鬧不清,汗顏!出了城,沿303省道北行20多公裡,開始進入山區,感覺和後峽也沒什麼兩樣。行前查閱資料,說是天山廟在去巴裡坤的路上,問了路人,才知道那是老路,而且老路現在好像也封了。途中,看到了一塊有寒氣溝字樣的大石頭,在車窗外一閃而過,本想倒回去留個影的,終因路窄車多而作罷。山區道路,彎道很多,拐彎處多立著凸面鏡,好在路況還不錯。

出了山,走不多遠,有養路工在修路,有一帶紅袖標的在指揮交通,越野車下了路繞行,其余車輛就只好原地等著,不過看來也不會等很久了。這時有一輛面包車從後面上來,越過前面的車,硬要從還沒鋪好的路上過去。紅袖標攔著就是不讓過。車上下來一人,還沒說上兩句呢,撕扯著紅袖標就要打,得虧同車的人奮力攔著他,才沒有打起來。我也是非的湊在人堆裡看熱鬧,面包車掛著警牌,車門上有檢察字樣,怨不得這麼霸道呢。不過,經這麼一鬧,感覺路也鋪得快了些,不多會兒,路就通了。

來之前,就知道哈密有個白石頭,還有個美麗的傳說,弄得人挺期待的。可到了地兒才發現,盛名之下,其實難負。1米見方的一塊石頭,據說是石英質的。想不通的是怎麼就附會出那麼美麗的一個傳說來,這哈薩克族人的想像力還蠻豐富的。景嘛,和烏魯木齊的南山沒什麼分別。和白石頭合了影,就出了景區。

據丁燕同志說(編有《新疆全功略》),白石頭和鳴沙山緊密相連,步行即可到達。可實地走過才知道遠不是那麼回事。白石頭在303省道72公裡處,而鳴沙山在77公裡處,302省道岔路口往伊吾方向走8公裡,再沿著景區的道路走個2、3公裡才到,算來得有個15、6公裡,就算不順著公路走,走直線也有10來公裡,即便是急行軍也得2個多小時,可不是想像中的一騙腿就到了。

鳴沙山橫臥於東部天山的南山與北山間的草原上。相對高度35至 115米,南北長約5公裡,塔水河和柳條河繞沙山兩側流過。新華社一位記者報道:游遍全國鳴沙山,哈密鳴沙山沙鳴聲之大,冠蓋全國三大沙鳴(指甘肅敦煌鳴沙山、寧夏中衛縣沙坡頭和內蒙古包頭響沙灣)。 當地民間有一個傳說:唐朝女將樊梨花帶兵征西時,有一營女兵與敵人遭遇,戰鬥激烈,因眾寡懸殊,全部陣亡,樊梨花率師趕到,大敗敵兵,將女兵屍體全部葬在沙山上,陰魂不屈,常常從沙山底傳出撕殺吶喊聲。人們根據這一傳說,給這一景點取名“沙山藏營”。

當然了,也就一傳說,聽聽而已。我們進得景區,直奔沙山而去,登上沙坡頂,乘滑板滑沙而下。帶著一身的沙子,離開鳴沙山。

出了鳴沙山,順原路回到口門子,繼續沿303線往巴裡坤走,路上又經過了松樹塘。這松樹塘也是哈密天山風景區的一個景點,許是肚子餓了的緣故,大家都不願下車了,我和馬曉菊、張永生匆匆的跟景區門口的松樹塘仨字合了影,就開拔了。

到了巴裡坤,已是下午4點多了。找了家飯館,開始填肚子。羊肉燜餅、扒肉、椒蒿……不大工夫,8、9個盤子就見了底兒。又要了份條子肉,卻遲遲不見端上來,問了老板,居然給忘了,也罷,留著點兒肚子給晚飯吧。

安頓好了住處,他們要去買鍋盔、刀巴子(也不知道是不是這三個字,是一種大饃,用刀切了吃)。沒找著,有人告訴我們,早晨才有的買。順過的,逛了逛街景。看來,廣東人是下了大本錢了(哈密地區是廣東對口援建的,據說現任的哈密書記,就是廣東過來的掛職干部),縣城建設的不錯,居然還有家4星級的賓館。縣城不大,一會兒就轉完了。還去了仙姑廟、地藏寺,槐樹巷王家院古民居。到了9點多,去吃晚飯。還是老樣子,烤肉、烤腰子、冰鎮啤酒。

第四天

早晨起來,在門口喧荒。有一哈薩克族中年漢子騎著摩托車過來,連身的皮衣皮褲,外套軍大衣。而我卻是短褲、T恤。同事打趣說,你倆站一起,反差也太大了些。估計他是剛從山上下來。說話的工夫,天就陰了,居然還跌起了雨點子,一起風,還真有些涼,趕緊上去換了件牛仔褲。吃了早飯,又去拍了城門樓子,之後就上路了。

出了城,走了近20公裡吧,右手邊出現一片水域,應該是巴裡坤湖了。巴裡坤湖古稱蒲類海,湖的南畔有一座山——尖山,巴裡坤湖有許多傳說,流傳最廣的一則傳說是:一位漢族姑娘和一位名叫蒲類海的哈薩克青年合力同破壞湖泊的山魔搏鬥,姑娘被壓在尖山下石化了,哈薩克青年扭住山魔同沉湖底。他們用生命為後人換來安寧幸福的生活。為了紀念他們,人們就把尖山下的數股清泉叫“漢姑泉”,把湖叫“蒲類海”。

再往前走點兒,路邊出現了烽燧。烽燧是古代遇敵來犯,用以傳遞軍情的設施,也稱之為烽火台。夜裡點火叫烽,白天燃煙叫燧。目前烽燧分布密度最高的就是巴裡坤縣城往西至薩爾喬克一線。這裡每隔2、3公裡就有一座,連綿相望有13座之多,誠如岑參詩所雲:“寒驛遠如點,邊烽互相望”。在303省道175公裡處,一座烽燧就在路邊。

過了薩爾喬克收費站,前行不遠,就又進入了山區。這時,天也放了晴。路邊的羊群也多了起來。半山腰居然也有山羊上竄下跳的。不得不佩服這些羊的攀爬能力。今年的雨水少,草地都是枯黃的。

中午時分,我們趕到了木壘。木壘也是個哈薩克自治縣,隸屬昌吉州,和奇台、吉木薩爾稱之為昌吉州的東三縣。境內的北塔山原始胡楊林是攝影人士的最愛,我是很想去的,但我們的車去不了(得是越野車)。吃了午飯,我們還是繼續趕路了。

下午,早早的就到了奇台。住下後,和王劍、張維漢鬥起了地主,其他人則去逛街了。天黑後,又開始張羅晚飯。不得不提的是這兒的烤辣子,自認還是很能吃辣的,可第一口就辣得說不出話來,拼命的喝著冰鎮啤酒想舒緩一下嘴裡的辣味,卻收效甚微。硬著頭皮吃掉了一個辣子,已經是什麼都不想吃了,連耳根都疼,算是領教了什麼叫辣。

第五天

今天,就不用趕路了,奇台離烏魯木齊也就200來公裡。上午11點多才上路。也沒有什麼地方要去了。12點多,就到了吉木薩爾。反正時間也充裕,臨時決定去北庭故城遺址看看。進入市區,沿北庭路往北走到頭,就是通往紅旗農場的178縣道。到了12公裡處,右邊一塊牌子是北庭故城的歷史簡介。左邊是西大寺的路牌。先去了西大寺,離路口也就600米,現在已經是工地了,正在維修。調過頭又去了故城遺址,遺址就在路邊上,就是些破土圍子,當地人稱“破城子”。此時,已經沒人跟著我轉了。王劍在一口機井的揚水站洗起了車,其他人則躲到了樹蔭下。我一個人,頂著烈日,端著相機,到處的找角度拍攝,搞得跟攝影家似的,呵呵!。拍了幾張之後,心滿意足的回到了停車的地兒。光著膀子衝洗了一番,真是舒服呀。

在哈密買的甜瓜和西瓜一直也沒怎麼吃,剛才,他們放在機井水裡冰著了,這會兒拿出來吃,正好。已經是飯點了,剛吃了瓜,也就不覺得餓了,決定到米泉再吃飯。3點多,到了米泉,找了家飯館,點了紅燒鵝、羊筋拐、土雞燜餅,都是些大盤,又點了幾樣菜,開始大塊朵頤。吃完喝完,我們踏上了歸程,這也是這次旅程的最後路程了。

6點半,我進了家門。

welcome to my bloghttp://ghh1006.blog.***


精選遊記: 哈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