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安陽看殷墟(三)

作者: 往往

導讀在特展廳我們一睹鎮國之寶的風采。司母戊方鼎和三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件青銅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毋戊鼎1939年從王陵區出土,通高1.33米,長1.10米,寬0.78米,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所發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是我們的國寶。如此大的重器,澆鑄起來特別困難。 據估計制造這樣的重器需要明確的分工和協作,從煉銅的澆鑄,從制模到拆範� ...

在特展廳我們一睹鎮國之寶的風采。司母戊方鼎和三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件青銅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毋戊鼎1939年從王陵區出土,通高1.33米,長1.10米,寬0.78米,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所發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是我們的國寶。如此大的重器,澆鑄起來特別困難。

據估計制造這樣的重器需要明確的分工和協作,從煉銅的澆鑄,從制模到拆範需要130多人同時施工。青銅器中,銅、錫、鉛的含量比例,與現代所鑄青銅中銅、錫、鉛的比例基本相同,可以想像當時治煉技術是何等的高超。鼎最開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鍋,到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逐漸變成了權力的像征。 所謂三聯是1975年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器皿。由長方形甗架和三件大甑組成。長103.7釐米、高44.5釐米、重113公斤。現藏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我們看到的都是復制品。看過這些稀世珍品,又看到展廳通往出口的走廊牆壁上懸掛的燈箱,隱約可見淡灰色底紋映襯出一幅精美的文物照片。有青銅器、玉器,也有刻辭甲骨。照片內的文字說明提示這流失海外的殷墟文物。看了這些照片,我們感慨殷墟文化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精美的殷商文物征服了不同國家的收藏家和美術愛好者;它也讓我們體會這些流失到異國他鄉的殷墟文物,仍需國人掛懷。

當我們走出博物館的時候,眼前是大片的綠地,你仿佛傾聽到曠野空響,感慨著腳下這片歷史的荒丘竟埋著積澱了三千余年的文明與震撼。在甲骨文碑林,我們看到了仿制的片片甲骨,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國著名甲骨文學者王宇信,楊升南先生精選,以原甲骨片大而成石碑,共30通。其內容涉達125個,導游介紹了一塊碑,它主要記載了天像情況,從時間和窨上准確地記錄了彩虹的形成條件和出出的過程,是我國關於天像---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記錄。還有一塊碑記錄的則是中國最早的一次交通事故,是商王出行打獵時遇到車禍的情況。還有的是天干地支,如果有興趣,可以充分發揮想像,猜猜是什麼字,甲骨文碑刻的背後是現代文字的對照,不過我是沒有這樣的能力,看不出這些字的來歷。只能對照現代文字感嘆中華古文化的高遠精深了。向前導游就帶我們來到了殷墟車馬坑-----中國古代最早的出土車馬實物和道路遺跡。也許是我們沒有思想准備,當看到展現在面前的車馬遺跡的時候都有說不出的驚訝。 華夏幅員廣袤,畜力車是古代先民陸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據介紹殷墟博物苑展出的6座殷代車馬坑和道路遺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幾個地方發掘的。整體移到這裡展出。這幾座車馬坑,保存基本完整,每坑葬1車,其中5坑隨車皆葬兩馬,4坑各葬1人。經鑒定,殉人中多為成年男性,另有1少年男性。可以看出,殷代的馬車造型已經十分美觀,結構牢固,車體輕巧,乘坐舒坦。地面上有一仿制的馬車,樣式很現代,真難以想像這種車是出自3000年前的古人制作。看著比我們現在的馬車還美觀。殷代車馬坑不僅展示了上古畜力車制的文明程度,同時也反映了奴隸社會殘酷的殺殉制度。可以說它是國人最形像的歷史教科書。再向前,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建築在商朝都城宮殿遺址上復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髒,是商王議事朝拜的場所。這個建築是茅草蓋頂,夯土台階、四面斜坡、雙重屋檐,雖沒有以後的皇宮那樣奢華,整個大殿看來還是宏偉莊嚴。以前只知道商代的殿宇是很宏偉的,王宮大殿萬余平方,這跟麥秀禾黍清漾綠波的田園牧歌的反差的確巨大,無怪箕子見了那樣傷心。



(特展鼎)



(洹河)



(復原宮殿)



(車馬坑)



(甲骨碑林)


精選遊記: 安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