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行

作者: 1156367528

導讀華山 (一) 我不是個武俠迷,但金庸老先生的武俠小說或多或少還是看過一些。對於像華山派、岳不群、華山論劍這樣的人物事件還是耳熟能詳的。初識華山,現在回想一下大概始於金庸老先生的這些武俠小說吧。 《水經注》注:“華山自古一條路。” 《山海經》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裡。” 去過華山的人都說華山多險峻,自古一條路。華� ...

華山

(一)

我不是個武俠迷,但金庸老先生的武俠小說或多或少還是看過一些。對於像華山派、岳不群、華山論劍這樣的人物事件還是耳熟能詳的。初識華山,現在回想一下大概始於金庸老先生的這些武俠小說吧。

《水經注》注:“華山自古一條路。”

《山海經》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裡。”

去過華山的人都說華山多險峻,自古一條路。華山到底有多險?我對於華山的向往,應該源於它的險。

2003,關於金庸與華山有過這樣一段小插曲:

9月27日, “五岳聯盟”在衡山成立。應邀到訪的金庸受封名譽盟主。

10月8日,金庸在華山成為“武林盟主”。在華山索道廣場上,主辦方將一枚重達35公斤的玉石巨印贈給金庸。兩名大漢用長案將巨印抬至金庸面前,啟封後,由金庸蓋出首幅印文。印文是漢篆刻制的六個大字,“華山武林盟主”。

為了保證直播順利進行,有關方面出動了500名干警和150名武警,華山風景區8日當天封山8小時。有趣的是,當華山上的道士們得知金庸要來以後,聯名寫信表示抗議,不歡迎金庸來華山,理由是金庸在小說裡對道教不友好。

事隔五年,我沿著金庸老先生的足跡,滿懷向望,來到了華山。

(二)

玉泉院至北峰/纜車至北峰

上華山之前很多人對我說華山沿途的風景很美,爬上去遠比坐纜車更有意義。待我從華山游玩歸來才發現這種說法並不正確。華山最美的風景應該是從北峰開始的,而從玉泉院至北峰這段路除了登山石階,並無其他風景。千尺幢也不過是一條斜70度有著370階台階的小路而已。但這段路上樹木綠玉蔥翠,到處是小溪流水孱孱聲。完全感受不到這是座地處西北的山脈。如果下山途經此處,在溪邊泡泡腳,洗把臉倒是個不錯的主意。上山我建議游客還是乘坐纜車至北峰。那天我們從下午3點由玉泉院經過4個小時才爬到了北峰。而從山下乘坐纜車只需要6分鐘,這樣節約了時間,更保存了體力。到了北峰,坐在紀念亭,舉目環繞四周,會發現這裡的風景與山下的風景截然不同。這裡四面懸絕,山峰遠了,樹木少了,視覺廣了,心胸也頓時開朗。而前方一條通往東、南、西三峰的蜿蜒山道,激勵著你的步伐,似乎越往前走,風景越美。北宋宰相寇准的“舉頭近紅日,回首白雲低。”說的也應該是上了北峰後所能看到的景像。

日月崖

蒼龍嶺

金鎖關

從北峰至西峰的路上有一處景點叫金鎖關,在金鎖關石階兩邊的鏈子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鎖子,他們稱為情侶鎖。有的人還在鎖子上系上了紅帶。至於為何游客把鎖都掛在這裡,這裡面有著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三聖母(華岳三娘)因與應試舉人劉璽相愛成婚,惱了哥哥惡神二郎楊戩,將其壓在西峰巨石下,幸有玉皇大帝賜的護身金鎖才免一死。劉璽赴京投考,金榜題名後,來到華山尋找聖母。聖母在山神、地仙的幫助下,二人逃至三峰口,不巧又遇巡山歸來的惡神楊戩。聖母便用護身金鎖,把她和劉璽的腰帶同鎖於路旁的鐵索上,並將鑰匙拋於懸崖之下,表示至死不分離的決心。”

當然真正令金鎖關出名的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如果手上持有華山地圖的人可以看看地圖,會直觀的發現這裡是上東、南、西三峰的必經之路。正因為過了金鎖關,才能到達華山最美的三座峰,故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過了金鎖關,另是一重天”。

而上金鎖關必須經過日月崖和蒼龍嶺。日月崖有一景為天梯,所謂天梯其實是一塊巨大的石頭,在石頭上開鑿了一排石階,石階兩邊是鏈條。要想上天梯,這時就必須手腳並用了。沿著近90度的天梯,兩手抓著鏈條,兩腳踏著石階,一步一步爬上去。天梯並不長,但站在上面回望一下,你也許會驚嘆自己的勇氣,或許下山你會選擇其它的路徑。

過了日月崖是蒼龍嶺。想了解蒼龍嶺到底有多險,就聽聽當年“韓退之投書處”的故事吧:“相傳韓愈被貶出京城,東行赴任途中登上了險峻的華山。游玩之後下山到蒼龍嶺處,只見兩旁深谷萬丈,雲霧彌漫,山風呼嘯,長長的山脊時隱時現,像一條青龍在空中舞動。他因害怕無法下山而痛哭,於是將身上所有攜帶的物品都拋於嶺下,並寫了書信投下山與家人訣別。當時的華陰縣令聽說此事後,親自同人去接,韓愈才得以下山。”這個故事也給韓愈留下了很多笑柄。唐代李肇就曾在“韓退之投書處”旁又題 “蒼龍嶺韓退之大哭辭家趙文備百歲笑韓處”的字刻。 到了清代李柏登山至此,又在此刻道:“華之險,嶺為要。韓老哭,趙老笑,一哭一笑傳二妙。李柏不哭亦不笑,獨立嶺上但長嘯。”

整條蒼龍嶺有如一條龍脊,沿途石階勢陡如削,挺直而上。走在其上可能並無大異,但站在救苦台再向上望去,你會發現窄窄石階兩邊竟是萬丈深壑。我想“自古華山一條路”大概是從這裡開如的吧。

西峰

西峰因峰頂有塊石頭形狀像蓮花,故又名蓮花峰。沉香劈華山救母的傳說就發生在這裡,在西峰的翠雲宮可以看到沉香辟山處的景點。景點並無特別處,但傳說還是值得回味。

上西峰要經過屈嶺,因與蒼龍嶺有很大的相似,故也稱小蒼龍嶺。站在屈嶺,依鏈望去,山壁有如刀削,下面便是絕崖千丈。而人行走其上,有如行走在飛翔的龍脊上,天在上,懸崖在下,而你卻在半空中。

西峰的景色應該數華山最美的。在西峰之頂有一景叫摘星石,站在上面,向前便與華山最高的南峰遙遙相望,驚嘆一峰竟比一峰高。向左望去,東峰和南峰透過重重樹影在你面前若隱若現,疑似江南秀景。而右邊空曠的山谷,挺立、簡潔、光禿的山峰,卻讓你明白了自己身處西北,駐地小歇,讓你忍不住在此瞑思遐想。

南峰

東峰


南峰是華山最高峰,海拔2154.9米。

南峰的景點不多,過避詔崖便到了南天門。南天門名氣很大,看過了不過是一座廟宇。但這裡的一處叫 “長空棧道”的景點多少讓人有些激動。當地人對此處有“小心小心九釐三分,要尋屍首,洛南商州”的說法。

根據景點介紹,“長空棧道”分為三段。第一段是在懸崖邊上鑿出的長20米,寬二尺,有鐵鏈做護欄的小路。這段路通往朝元洞。他們稱這條路為 “長空棧道”的上段。這段路大部分游客還是敢走的。到了朝元洞,有一段下折的路,稱為中段。這也是驚險的開端。游客需系好安全繩方可下去。中段實為崖壁的一個縫隙,沿著縫隙凌空架設了懸梯,懸梯由鐵棒制成,兩端鑿入崖壁內。游客系著安全繩踏著凌空懸梯一步一步向下走,腳下除了懸梯就是萬丈懸崖。大概下行10米,便要向左拐了。在左邊貼著石壁架設了木排,大概三塊木板拼成,可謂懸空半壁。在懸梯與木板之間的拐彎連接處沒有架設東西,只有石壁上鑿出的幾個小洞,剛好填滿腳趾。要到達木排必須經過這幾個鑿洞。到達木排後,路似好走了,可心還懸著,人貼著懸壁,手上抓著鐵鏈,腳下是萬丈懸崖。似乎一陳微風就能把你吹下這懸崖。只要你有膽量向下望,這裡的風景絕不會讓你有半點失望。木排盡頭是“賀祖洞”,即傳說中令狐衝呆過的思過崖。在洞的一側刻有“全真崖”三字,這裡流傳著 “不是神仙誰能鑿”一說法。他們說此崖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懸空向裡,是誰又如何把這樣的大字鐫刻在崖壁上呢?也有人說 “賀祖洞”是華山派劍宗風清揚的隱居之地,這三個字為其所刻。這裡我摘錄一段“長空棧道”的傳說:“長空棧道是元代隴西賀元希來華山時所鑿。初來時,住在山外的“全真觀”裡。因為那裡接近紅塵,不便於羽化成仙,又在南峰開鑿“朝元洞”。後來,覺得這裡也不好,又開“賀祖洞”。鑿洞必先開道,所以這裡的一切全是這位開山元勛和他的徒弟們干出來的。他在華山用於開道、鑿山洞的時間就有40年,所以,後人把他尊為華山的第一位神來供奉,並有許多神話故事流傳。直到現在游客在登上華山賞玩之時,也還有些險道不敢去走,可見賀元希當初開道、鑿洞之艱辛。”

“是對勇氣的絕大挑戰,征服長空棧道足以自豪一生”這句話來自一網站關於“長空棧道”景點的介紹。我走完了這段棧道,雖然不至於足以自豪一生這般誇張,但看看大部分游客至中段懸梯,剛爬下幾階就“懸崖勒馬”了,心裡不是有點洋洋自得。

過足了險癮,我們朝華山最後一個峰(東峰)走去了。東峰又稱朝陽峰,顧名思義,我想這裡應該是看日出的最佳地點吧。上東峰的路是在一面斜坡上鑿出的台階路。斜坡很平整,大概有70的斜度。斜坡上的台階很長,站在下面朝上望去,明白了何為“望而生畏”。這裡所謂的“畏”是對漫長的石階的畏懼。大部分游客都是上幾階石階,歇一會。身邊路過一伙游客,無意中聽到導游說道:《三才圖會》記述說:山崗如削出的一面坡,高數十丈,上面僅鑿了幾個足窩,兩邊又無樹枝藤蔓可以攀援,登峰的人只有爬在崗石上,腳手並用才能到達峰巔。

到了峰頂,有一處平台。站在平台上,向南是南天門,近在咫尺。向西是西峰的屈嶺,一隊游客在嶺脊上緩緩行走。遠遠望去更加形像地展現了天在上,懸崖在下,人在半空走的景像。向東視野極為開闊,高矮不一的山峰或近或遠的挺立在自己的腳下。向東望至天際處,便是太陽升起的地方。

東峰也有一處險景,叫“鷂子翻身”。聽說這處景對於“長空棧道”來說只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剛試過南峰的“長空棧道”,還心有余悸,故沒有再去試“鷂子翻身”了。至於它到底有多險,等待我的再上華山行了。

在東峰前有一處獨立的小峰,峰上有一亭,稱為下棋亭。相傳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和陳摶老祖在這裡以“華山”為賭注的下了一盤棋。最後寧太祖趙匡胤在這裡輸掉了華山。“華山不納皇糧”也由此得來。要想至下棋亭就必須經過“鷂子翻身”。於時找來工作人員了解了一下“鷂子翻身”的由來。大致了解到此景沒有架設“長空棧道”的那種懸空鐵梯,只有崖壁上的石洞作為落角處。走至一段路後,有一處180°的轉彎,需要左右翻轉身體才能下來,有如鷂子翻身。

回到北峰

當你自北峰為起點上行游覽至西峰,由西峰到南峰,再由南峰到東峰,最後經回金鎖關回到北峰。你會發現華山如同一朵花,東南西北四個峰有如四片花瓣,而中峰正是花中骨朵。正如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對於華山所描繪的:“遠而望之若花狀”。這也是華山的得名,華同花。

(三)

“他們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擔,兩頭垂下幾根繩子,掛著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時候,他們一只胳膊搭在扁擔上,另一只胳膊垂著,伴隨著步子有節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體平衡。他們的路線是折尺形的--先從台階的左側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級台階,就到了台的右側;便轉過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側再轉回來,每次轉身,扁擔換一次肩。他們這樣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掛在扁擔前頭的東西不碰在台階上,還可以省些力氣。擔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樣直上直下,膝頭是受不住的。但是路線曲折,就會使路線加長。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約比游人多一倍。”小學課本裡馮驥才的《挑山工》這篇文章,我想很多人還是記憶猶新吧。馮驥才寫的是泰山,但華山同樣也有著很多挑山工。馮驥才所描繪的挑山工是快樂的挑山工,但在這裡我所看到的挑山工卻給我留下了幾分同情。他們沒有文章中所形容的矯捷步伐,他們同樣走一段歇一段,他們肩上的物品可能要比我的背包重上幾倍甚至幾十倍。沿途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挑山工,有年輕的,有年邁的。在上西峰時就碰到一位老人,肩上挑著一擔礦泉水。一群游客同情地讓他歇會,借機和他聊天。他告訴我們今年75歲了。我們問他為何不坐纜車送貨,他說纜車太貴了,他挑這一擔水的費用是12塊錢。我在一旁實在不忍心聽下去了,匆匆地走開了。至一石階處又看到一群游客與一名中年挑山工聊天,他告訴游客這份挑山工的職業讓他養活了二個孩子。說著又挑起貨物,一只手拿起口琴,邊吹邊向西峰爬去。他吹著口琴也許是為了一分輕松暇意,但我們卻聽出了幾分起凄涼和無奈。我想華山的美至少有一半是來自於他們。


精選遊記: 華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