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的寺

作者: whos

導讀2月11日是周日,我們決定走訪已經生活了一周的京都,來尋找日本歷史雲煙中的點點滴滴。 京都為日本故都。公元794年,日本遷都京都,並仿照7世紀中國唐代長安和洛陽的建築式樣,在此建立新都,並命名為平安京。據說京都西部是仿造長安的格局,東部是拷貝洛陽的布局。所以現在京都還有一個稱謂“洛”,日本人把“去京都”也稱作“入洛”。 京都作為首都的時間長達 ...

2月11日是周日,我們決定走訪已經生活了一周的京都,來尋找日本歷史雲煙中的點點滴滴。

京都為日本故都。公元794年,日本遷都京都,並仿照7世紀中國唐代長安和洛陽的建築式樣,在此建立新都,並命名為平安京。據說京都西部是仿造長安的格局,東部是拷貝洛陽的布局。所以現在京都還有一個稱謂“洛”,日本人把“去京都”也稱作“入洛”。

京都作為首都的時間長達1075年,故有千年古都之稱。1869年遷都東京之後,京都仍是宗教和文化中心。一些傳統的文化活動,像節慶、茶道、花道對於京都的人民來說,無論從生活上,還是精神上都具有永不磨滅的意義。

京都的建築較奈良時新,但是市區內鮮見高樓大廈。古都風貌保存完好。民居多為二層小樓。有的狹窄小巷兩旁的店鋪門上懸掛著寫有中文的簾子,或是貼有中文寫就的海報。油然而生的親切感讓我在京都的小巷行走間回想起了北京的胡同。

導游手冊上說,一座京都城,半城古禪寺。這雖然誇張了許多,但是京都寺院的多的確是真的。日本佛教各個宗派的“總本山”(總寺)也幾乎都設在京都,所以每到佛事的日子,從日本全國各地趕來的善男信女會使平時交通秩序井然的京都城都發生擁堵。

這一天我和同學們游覽了仁和寺、龍安寺、鹿苑寺、二條城、清水寺等景點。可以說幾乎是在古寺中體會到了日本文化的精髓和歷史的積澱。我特別要在此提及的,就是宣揚知足常樂禪理的龍安寺和京都的標志鹿苑寺。

龍安寺位於京都市區的西北,我們從公車上下來後,又經過了一段兩邊滿是小店的石徑,便來到了龍安寺的大門前。

廟門很不起眼,樸素中透著含蓄。但是進到裡面後,卻發現別有洞天。往前走不遠,眼前便是一面開闊的湖水,這就是鏡容池。水面還能看到漂浮著的荷葉,很多白色的鴨子在戲水。青山綠樹倒映水中,宛如一幅畫。

沿著石徑走過本堂,往左看去,就是著名的石庭,其占地呈矩形,面積僅330平方米,庭園地形平坦,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細卵石鋪地所構成。石以二、三或五為一組,共分五組,石組以苔鑲邊,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紋。同心波紋可喻雨水濺落池中或魚兒出水。看是白砂、綠苔、褐石,但三者均非純色,從此物的色系深淺變化中可找到與彼物的交相調諧之處。而砂石的細小與主石的粗獷、植物的“軟”與石的“硬”、臥石與立石的不同形態等,又往往於對比中顯其呼應。因其屬眺望園,故除耙制細石之人以外,無人可以邁進此園。這就是枯山水庭院了。

枯山水的定義是:“在沒有池子,沒有用水的地方,安置石頭造成枯山水。所謂枯山水就是用石頭、石子造成偏僻的山莊,緩慢起伏的山巒,或造成山中的村落等模樣,讓人產生一種野景的情趣。由於導入了空寂和幽玄的精神,枯山水庭院才作為一種獨立的模式流行起來,成為日本文化具有像征性的標志。龍安寺庭院創作動機的深奧在於在無一樹一草的庭內,將置於其中的白沙、石和苔蘚,抽像化為海、島、林,創造了另一個世界。所以該石庭也稱“空庭”,使人從小空間進入大空間,由有限進入無限。它也最深刻地體現了龍安寺的禪理。石庭中的15塊石頭擺放經過了精心的布置,從園中的任何一個角度看過去,至少會有一塊石頭被擋住而無法看到。其中蘊涵著的禪理,就是人要知足常樂。美景雖好,卻不可全觀。由此引申,不由使人感嘆人生短促如朝露,也要知道不全亦為足的道理,如此在追求中才不會被欲望蒙蔽了自己的雙眼。 我坐在庭園邊的深色走廊上,讓思緒任意展開。靜靜地欣賞石庭的景致。石頭本來沒有生命,沒有感情,也不會言語,但置石的技巧卻讓人感到它擁有生命力。石子微妙起伏, 其形與式產生無限的變化,可以表現真山真水的景像。尤其用白沙表現大海時,用耙子在白沙上理出種種紋理,造成洶湧的波濤或微微的漣漪,乃至平靜如鏡的水面,表現出變幻無窮的像征性海景。將這種“空寂”的景致升華為豐富的藝術效果,並給人以無窮的相像,可能就是龍安寺的最大魅力所在吧。

隨後我們訪問的目標是距龍安寺不遠的鹿苑寺。如果說鹿苑寺你不了解的話,那麼它的俗稱“金閣寺”一定是蜚聲已久了。金閣寺在游覽者的京都觀光景點上總是排在最前面,它美得就像一幅畫。古往今來吸引著無數的京都過客,給他們記憶中留下無法磨滅的回憶。

當我們來到金閣寺的廟門前,就發現了它與其他寺院的不同。門口排成長龍的參觀者隊伍蜿蜒到了幾十米以外。看來果然是名聲在外的京都第一名勝!我們買到上面用毛筆寫有漢語祝福的參觀券後隨著人流緩緩步入金閣寺內。繞過幾道曲徑,眼前豁然開朗,只見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座金碧輝煌的亭閣悠然出現,在蒼松翠柏之間,展現出它攝人心魄的美輪美奐。

這座臨池的三層樓閣建築就是我們期待已久的金閣了。它的第一層是法水院;第二層是潮音洞,安置觀音像;第三層是究竟頂,安置三尊阿彌陀和25尊菩薩。閣頂立展翅欲飛金色的鳳凰。第一層並非金色,但是第二、三層和頂上的鳳凰都是以純金錫箔一張張地粘貼包覆,在陽光下反射著金黃的光輝。這時候,晴朗的天空突然飄飄灑灑落下絲絲雨線,躲在松樹後的金閣在藍色的天空下朦朧起來。雨滴飄落在鏡湖池上,在原本清晰映照出金閣的湖面激起點點漣漪,水上的金閣巍然矗立,水中的金閣卻婷婷搖曳起來,如同水中幻像一般泛起金色的波紋,散發出如夢似幻的光芒。真是美得不可方物!我甚至覺得,如果走近,就會破壞掉這超塵脫俗的美景。 人流裹挾著的我們,走到了鏡湖池邊的絕佳取景處。我們紛紛拿出相機,將此時此刻雨中的金閣定格成永恆。

走出金閣寺後,我不禁感嘆金閣雖然只是一座面積不很大的方形獨立建築,也不像中國的著名寺院那樣有著幾進幾重、穿廊別院的宏大規模,但與富麗的金閣相輝映的是清秀典雅的亭台,碧波蕩漾的池水,玲瓏剔透的山石……以及那沁人心脾的純美。走馬觀花了許多京都的寺院,我的感覺是,日本的寺院和中國的寺廟比較起來,很多地方不盡相同。國內的寶剎巍峨莊嚴,香火鼎盛,梵音高頌,鐘鼓不絕,可以說人間煙火氣濃厚。信徒帶來了人生的期冀,出家人為他們排憂解難,指點迷津;而京都的寺院,不見燒香處,不聞鐘鼓聲,連和尚都鮮見。小小的廟宇,靜靜地坐落在山水林石當中。這裡也許更加注重個人的修行。但是卻不在香煙繚繞的大殿中,不在莊嚴肅穆的佛像前,而是在天然的環境中,靜聽天籟悠揚,與自然進行著對話。在這樣精神上的交流中,人們獲得了關於生命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精選遊記: 京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