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山西好風光之六——太原(下篇)

作者: dyx雲游四方

導讀7月20日早上,我從五台山坐大巴下山,中午12點到達太原汽車東站。打的到火車站,寄存好行李,吃了午餐,馬上在火車站廣場的西面坐308路公交車去晉祠。公交車站站停,開得很慢,1小時才到。晉祠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裡處懸甕山中,晉水的源頭。晉祠始建於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1500年前,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晉祠已有相當規模。後經北齊、隋、� ...

7月20日早上,我從五台山坐大巴下山,中午12點到達太原汽車東站。打的到火車站,寄存好行李,吃了午餐,馬上在火車站廣場的西面坐308路公交車去晉祠。公交車站站停,開得很慢,1小時才到。晉祠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裡處懸甕山中,晉水的源頭。晉祠始建於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1500年前,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晉祠已有相當規模。後經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國諸時期,歷經2000多年的擘劃營造和修葺擴充,遂成當今規模。其中於公元7世紀至12世紀間最為興盛,是中國唐、宋古建園林、雕刻藝術之典範。公交車的停車場設在晉祠公園旁邊,那裡有許多拉客的人,甚至還有牽著馬在拉客的,千萬不要相信他們的話,什麼“到晉祠還有幾公裡路”等等。你只要穿過公園,就能順利到達晉祠的大門口,耗時十幾分鐘。晉祠很大,景觀布局可分為三個線條:中線(最重要的精華部份):入晉祠大門,自水鏡台起,過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鐘鼓樓、獻殿、魚沼飛梁,一直到聖母殿,這裡是晉祠的主體;北線:從文昌宮起,經東岳祠、關帝廟、三清洞、唐叔虞詞、朝陽洞、待鳳軒、三台閣、讀書台,到呂祖閣,這組建築群起伏有致,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南線:從瀛勝樓起,經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亭、水母樓,至公輸子祠。晉祠內殿保存之完善,堪稱一絕。一是古代建築之風貌保存完好,二是歷朝匾額保管至今,未擅作任何主張進行裱裝更新,三是未加入任何明顯的現代或不和諧痕跡。晉祠內有三寶,分別是獻殿、魚沼飛梁和聖母殿。獻殿在晉祠內魚沼飛梁之前。原為祭祀聖母,供獻禮品場所。金在定八年(1168年) 創建,經明萬歷22年(1594年)修葺。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鬥拱簡潔,出檐深遠,外觀酷似涼亭,但整體結構輕巧穩固。魚沼飛梁在晉祠聖母殿前。北宋時與聖母殿同建。其結構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礎為寶裝蓮花,石柱之上置鬥拱,梁枋,豕托橋面,東西向連接聖母殿與獻殿,南北兩乙翼下斜至岸邊。平面呈十字型,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被公認為是現存最古老的立交橋,古代三晉人民的勤勞和智慧讓世人驚嘆不已!穿過獻殿,經過魚沼飛梁,就是聖母殿。它是整個晉祠的建築中樞,創於北宋天聖年間。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盤龍八條,傳說為宋代遺物。四周圍廊,為人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之一。殿內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為聖母端坐木制神龕內,風頭椅是,風冠蟒袍,神態端莊。侍從手中各有所奉,為宮廷生活寫照.宋仕女像(晉祠三絕之一)是聖母殿中泥塑仕女像,均是按照真人比例塑造而成,各個栩栩如生,以其中左邊一個頭戴紅花的仕女像最絕,傳說那個宮女很為聖母所寵愛,聖母總是誇她,每次一誇她,她就笑,可一想自己在深宮中,一生沒有幸福和依靠,就想哭.所以這個泥塑從一邊看是笑臉,從另一邊看又是悲情,但從正面看又很自然,一張臉,塑出了她一生的悲歡的命運。晉祠內還有三絕,三絕是周柏、宋仕女和難老泉。周柏老當益壯,堪稱一絕。老是指其年歲悠久。壯是指其精神矍鑠。站立其身旁,仿佛置身於歷史的汪洋之中,和古樹一起,穿越千年的變遷,霎時感受到喜怒哀樂之無足道,感受到姓氏演替之無足道,感受到人生之微渺,感受到時空之浩淼。據說周柏最初是龍鳳兩棵柏樹,共同屹立於聖母殿兩側,但後來鳳柏被人砍去,龍柏因思念妻子,向鳳柏的方向倒去,眼看就要壓倒聖母殿時,旁邊又長出的一棵柏樹竟將龍柏托住,如同母親故去,兒子撐住了這個家,撐住了悲傷過度的父親。宋仕女就是剛才所述的聖母殿中的宋仕女泥塑像。難老泉是晉水的“源頭活水”,從亭子下面的井中汩汩的流出,常年不息,晝夜不舍,故北齊是去《詩經》中“用錫難老”為名,稱“難老泉”。據說難老泉水溫度常年恆溫,寒冬不冰,水底有翠色的水草生長,四季一色。亭子上面有“用錫難老”,用和錫都是通假字,用通永,錫通賜就是說永賜難老的意思。唐代詩人李白《詠晉祠》 詩中有“晉祠流水如碧玉,傲波龍鱗沙草綠”。只可惜,現在的難老泉水竟然是用水泵輔助,應該說只剩下磚砌的泉水台了。游完晉祠,返回火車站,打的到建南汽車站,坐17點的大巴,向下一站——平遙前進。同時,太原之旅經過兩個半天的時間【前一個半天是在7月16日,詳見“我說山西好風光之二——太原(上篇)”】,終於劃上了一個比較滿意的句號!



(晉祠公園裡的磚雕)



(聖母殿)



(聖母殿前廊柱上的木雕盤龍)



(難老泉)



(三晉名泉)


精選遊記: 太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