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遊記列表



華東行記(五)游世博,進館、拍片、看夜景之外……(1)

游世博園,除了進館參觀,拍場館建築和看夜景燈光之外,肯定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事情,比如吃飯,比如購物,比如蓋章……等等,就說這世博護照蓋章吧,你知道除世博場館之外,還有一枚世博軸章麼?你知道中國館一共有幾枚章,以及它們的形狀麼?呵呵,我們這次湊巧都了解到了,說起來還有一點曲折呢。 世博護照,我是在來上海之前就在網上買好了的,還送了我一個英國館的章呢,呵呵。所以,雖然我們這次沒進英國館,我的護照上卻有它的章了。其實蓋護照章就是好玩,主要是留個紀念,何況我們並不以進館為主。這一次進館最多的老媽,也就進了20幾個館。 一開始我們不知道把幾 ...

華東行記(五)游世博,進館、拍片、看夜景之外……(2)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說這世博會的商業運作了。說起來,這屆世博會商業運作的痕跡並不重,那麼多的志願者無償提供服務,每天都為進園的游客免費贈送扇子、游覽圖,隨處可以找到的直飲水供應點(有的地方還可以提供熱開水),滿足條件的游客可以免費租用輪椅和嬰兒車,免費的園內公交車和輪渡,方便的棲息場所和人性化的設施,等等。不過,有些地方還是讓人感覺到不那麼舒服的商業氣味。 比如園內餐飲價格的高企,比如一些國家展館內容簡略,但出售特產和工藝品的攤子龐大;再比如本來正常的蓋護照章,卻被一些人用來作為盈利手段、變相收費;一些特許商店有蓋章的特權,等等 ...

華東行記(五)游世博,進館、拍片、看夜景之外……(3)

關於世博紀念品。逛世博,一般都希望帶些紀念品回去,送人或者自己留個紀念。要買世博紀念品太方便了,遍布園內的特許商店隨時可進,從幾元錢的小東西到幾百、上千元的珍品,應有盡有。 兒子小兩口來的那天,老是跑到特許店裡去找紀念章,然後就纏著要和“小白菜”們交換。我們最後那天去了園內最大的特許紀念品超市,裡邊的東西太多了,原本還說這一天“收工”早,可以早點回家的,結果還是弄到了很晚。 不過說實在的,紀念品從紀念的意義來講,並不在乎價格的高低,我倒覺得那些不花錢的,由世博園和一些場館贈送的小物件更有紀念意義,曬曬我們收集的小紀念品吧。 ...

華東行記(五)游世博,進館、拍片、看夜景之外……(4)

最後說說世博期間的上海交通。世博期間上海出行有了較此前最快捷的通道,那就是多達幾十路的公交世博專線。它們定時定點,專線直達,收車最晚可到凌晨1點。有了它們,出行可以說是相當便利,(不僅僅是到世博園區,這幾十條線路幾乎覆蓋了整個上海市區,特別是位置較偏,以往公交收車最早的邊緣地帶)只是世博之後恐怕就又要恢復原狀了。 因為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沒有世博專線和地鐵的地方,出行真是太難太難了!這我們可是有深切體會的,不說之前坐公交的遭遇,就說我們離開上海那天吧。本來從駐地到上海南站正好有一趟南南線直達專線公交,打了3個小時的提前量,路上走了 ...

我終於看完了世博會所有國家館和組織館(4)--三赴上海共14次參觀世博會

惜別世博會 今天十月二十五日是世博會最後一周,今日起要購買指定日票入園,計劃下午一點鐘離園去機場,所以早餐後帶上行李去馬當路站,前一天晚上已經問好小白菜:在馬當路入口處的對面有箱包寄存處,誰知裡面三個懶洋洋的志願者說:旅行包不寄存,入園後在裡面的寄存處寄存! 安檢進園後,在安檢口對面的箱包寄存處我又遇到了同樣的刁難,他們忙著買世博護照賺錢,隨意告訴我只有箱子寄存,旅行包不寄存,我和他們理論了一通,才勉強解決。 這些坐辦公室裡的志願者與站在露天下,在烈日和風雨中任勞任怨,熱情服務的志願者和安保服務人員差距太大,為了省事,想盡一切辦 ...

華東行記(四)排隊進館的體驗,東南亞片區的最後盤桓(7)

泰國館也是世博園的熱門場館之一,二妹陪老媽走綠色通道進去了。 它的佛塔式尖頂和重檐門樓的建築很具泰式風格(我個人感覺既有佛教又有伊斯蘭教建築的元素),館內據說有三大看點:360度的水幕電影,3D互動電影,和能說會道的機器人(在外邊就聽到一個操著還算可以的普通話不停說著“歡迎來到泰國館……泰國館不蓋章,不蓋章……”的女聲,不知道是不是那機器人?)不過從老媽她們拍下來的有限片子,還真沒看出什麼來。 等她們從泰國館出來,四妹陪老媽去了馬來西亞館,我和二妹去看了文萊館。馬來西亞館挺有特色,兩個高高上翹的坡狀屋頂,遠遠看上去猶如一艘木船。據說屋頂 ...

華東行記(四)排隊進館的體驗,東南亞區的最後盤桓(8)

文萊館相對來說就遜色不少,場館很小,雖有國寶展示,但是沒有什麼吸引人們眼球的特色,進去轉一個圈就出來了。因為護照全交給四妹去馬來西亞館蓋章了,所以我們只能用手上的扇子留了一個章。 這時老媽她們也從馬來西亞逛回來了,四個人一起進了柬埔寨館。柬埔寨的吳哥古窟是早就聽說的,這次看到館內復制的許多吳哥時期石制的城市建築設施、廟宇殿堂和大型石雕,還是感到有一種厚重的文化與藝術的歷史積澱。不過也有一些感慨,他們大力渲染的未受破壞的自然環境和人文古跡,會不會隨著現代化的進程、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而古樸不再? 從柬埔寨的“石窟”走出來,我陪老媽去 ...

華東行記(四)排隊進館的體驗,東南亞區的最後盤桓(9)

從空中花園返回地面,二妹陪著老媽去了澳大利亞館,我和四妹則進了附近的印尼館。澳大利亞館的外牆采用了特殊的耐風化鋼覆層材料,據說這幕牆的顏色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日漸加深,怪不得感覺它剛看到時是略帶棕紅的咖啡色,過了一會兒就成了深巧克力色了。這個館的外形有流暢的弧線,很像澳洲曠野綿延起伏的弧形岩石,而它的外牆最終將形成濃重的紅赭石色,宛若澳洲內陸的紅土。它的展館因為沒有進去,僅憑老媽她們拍回來的照片看,有一種感覺,澳洲人是比較幽默的,它的場館采用了不少漫畫性的卡通形像來表現歷史和現實人物,這是在其他場館難得見到的。 印度尼西亞館的規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