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遊記列表



婺源之古村精華

去婺源,是一個突然的決定,其實本意是想去爬黃山的,說來慚愧的,我從沒有去過黃山,卻總是聽些曾經的黃山客在我面前吹噓著那些奇險也如此,優越之態在口沫橫飛裡盡然。 在烈日裡揮汗爬山,在難得的年假裡耗費自己被酒精和尼古丁揮霍的可憐體力,那是自虐。當時的江淮,正39度。 最終還是決定了去婺源,掩在黃山中央的桃源。 四驅的越野,轟嘯著衝過徽州南部層疊的山,陡然間眼前豁然,美妙的林蔭道,對經受了數小時偏頗山路洗禮的我們來說,無異是世外桃源,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洗禮過後的桃源。 一如所料,麗江周莊也不外如此,古派徽州的建築下,仄巷裡,農人們的生活核心 ...

嚴田,古樟樹下隱桃源

到婺源之後,我們經常拿著地圖,“隨時修改旅游計劃”,嚴田村就是被修改後進入的旅游目標。說實話,以前並不知嚴田這個地方,是在彩虹橋免費贈送的“婺源景點分布圖”上發現的,村裡那棵生長了1500多年的古樟樹吸引了我們。婺源的這點值得稱道,每個景區的門口,都有印刷精美的“婺源景點分布圖”,一面印著婺源的景點路線地圖,另一面就是別的景點的照片和簡單介紹,彩虹橋那裡的圖介紹的是嚴田古樟,嚴田的圖介紹的是思溪和靈岩秀,這樣,就將景點慢慢聯成了一張網,不斷吸引著游客的目光,將客人留在婺源境內。婺源縣旅游的管理者們,應該熟諳“不要單兵作戰,要發揮集團 ...

思溪,想念村頭油菜花

婺源的最後一站,是思溪延村,吸引我們的,不是旅游地圖上的廣告“思溪延村——儒商第一村”,而是開滿油菜花的村莊的照片,一條小小的木橋,通向綠樹掩映的村莊,橋的兩邊,是無邊無際的油菜花,這幅照片,似乎成了婺源的經典標志。思溪位於縣城以北、彩虹橋以南的思口鎮,與我們看過的彩虹橋和嚴田都是婺源北線。從嚴田開車過去,不到半個小時的車程。看驢友們以前寫的婺源游記,路的難走與風景的美麗是成正比的。這兩年,道路比以前有明顯改善。柏油馬路可以一直通向各個景區的大門。所以,我們的車毫不費力就開到了停車場。看旅游地圖,從安徽黃山、江西景德鎮和浙江衢 ...

彩虹橋,美麗廊橋不遺夢

8月10日,游走於江西婺源鄉間,第一站去彩虹橋。從資料看,彩虹橋有許多中國之最,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廊橋,建於南宋(1137年);規模最大,全長一百四十米;保存最完整,設計最科學的一座廊橋,被眾多媒體譽為“中國最美的廊橋”。彩虹橋位於縣城西北方向的清華鎮,距縣城紫陽鎮20多公裡。行駛在婺源的鄉間,宛如走在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中,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掩映之下,不時露出“白牆黛瓦馬頭牆”的典型徽派建築風格的村落。寧靜的村莊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如此和諧地融為一體,人工和自然共同描繪著一幅幅神奇的田園畫卷。眼前的風景,令所有的文字遜色,只有親眼見到這些,才 ...

婺源游記

婺源是江西的一個小縣城,約三萬人口。屬於安徽管轄的歷史有1000多年,後來被劃入江西境內也就近四、五十年的歷史。縣城雖小,卻是我們江主席,詹天佑等名人的祖籍,也算是個名人輩出的地方了。這裡便是我們公司今年旅游的目的地。4月14日,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後,全公司的同事乘坐一輛中型大巴前往婺源。整個車程將近6個小時,晚上10點半我們到達了衢洲,入住於火車站旁的東方大酒店。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出發前往婺源。大約40分鐘後,遠遠的就看到當地的導游小姑娘在路邊等我們了。我們的導游名叫葉小嬌,人如其名,長的小巧玲瓏,一路上的講解也生動有趣,是個很可愛的小女孩。 ...

去婺源千萬小心挨宰

婺源商業化氣息太濃,宰客太狠,賣的很多東西都是假貨!三月份買了個樹根做的如意,回到廣州讓朋友一看,居然是水泥做的!另外,我和GF在慶源的村子口被一個老巫婆威脅。原因是GF照相照到她家的桃花了,她要收兩元錢!GF老實我也沒制止住就給了她。誰知我在拍第二張照片時,她又要我兩元,我肯定不給了,她就罵我,並且威脅我殺了我,要不我也走不出去!整一個老王八蛋!我操爛她一家!稍候晚上我會發這個老不死的爛貨的照片出來!她就在村口河邊上住! ...

婺源忽悠記

很久以前就聽說,婺源很美,一種古典的水墨畫般的景致,很多人喜歡去那裡寫生,這次的旅游雖然知道坐車很辛苦,對我這樣好“色”之人來說就不覺得什麼了。 早上六點半從蓮花路上車,帶了一本《收獲》,小說總比報紙好,至少不會一手的油墨,有五個人從這站上車,最後登場的是我們的美女導游--戴曉琴。 戴導先客套了一段時間,說了一些關於婺源的故事和來歷,車上開始活躍起來,你一言我一語,我後排的小葉是一個很有趣的活寶級人物,他很喜歡與戴導相互抬杠……。 中國人旅游一句話總結:上車睡覺,下車撒尿。 快到中午的時候在浙江衢州吃飯,我很少能夠記住旅游中吃些什麼 ...

宦海沉浮,官宅府第

理坑原名理源,位於婺源縣城45公裡的沱川鄉。 理坑建村於北宋末年。據記載,余道潛為浙江桐廬縣主簿時,正遇奸臣朱勔前往江南地區采集花石綱,余不願與之同流合污,盤剝百姓,便攜家帶口隱入婺源北部山區三溪彙合之處定居,後隨著余氏宗族的不斷繁衍擴大,遂為現今的理坑村。 盤山繞水,溪流潺潺。終於,車停在水邊一座石質單拱廊橋前。這是理坑的水口建築——觀音橋。 理坑的觀音橋與思溪的通濟橋同屬廊橋,但觀音橋的亭廊是房屋封間式結構。廊橋四處拱形門額上分別題有“山中鄒魯”、“理學淵源”、“閎開閥閱”、“筆鋒達漢”等字。在一個偏僻閉塞於深山懷抱中的鄉村,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