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遊記列表



教我如何言說她

這次到雲南,只“旅”不“游”,從昆明到麗江到大理再回昆明,呆了整整一個星期。最難忘的當然是泡在麗江古城的三夜兩天。麗江真是人間樂土啊:小橋流水,垂柳依依;日日過節,夜夜笙歌。麗江真是一個“魅力恆久遠,一顆永留存”的地方啊:這裡是自然,又是人文;是民族,又是世界;是傳統,又是現代;是納西古樂,又是英文法語;是宣科,又是江澤民;是現實,又是理想;是日常生活,又是世外桃園;是悠悠然的靜,又是活潑潑的動——一如從玉龍雪山歡快流下遍布全城的水,多少年了,卻依然清澈、激越、生機勃勃。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沒有另外一個地方,像麗江這樣,將這些對 ...

感受麗江

去過大理,走過大理的古城,終於知道麗江的不同了。大理的古城,也是古色古香的;走在古城裡的人,也是熙熙攘攘的; 開在古城街道兩邊的店鋪,也是琳琅滿目地擺滿了工藝品。但我終於 感受到麗江的不同。 麗江是有內涵的。那裡雖然也是古色古香的建築,但多了穿城而過 的小河,或者說是小溪,多了潺潺的流水聲。那裡雖然也是滿街的商鋪, 但那擺賣的工藝品很多是店主人親手在你面前做出來的。在那裡慢慢看著 一件作品出世,也是一樂。 ...

古城中的香格裡拉---納西族"花園民居"客棧

古城主街的商業氣息實在濃厚了點。只有稍稍離開四方街往小巷裡走,才會發現真正的古城古韻,才能找到理想的浪漫天堂。發現古城中的香格裡拉——納西族庭院式“花園民居”客棧是我麗江游的意外驚喜。客棧獨自美麗在木王府、森龍大酒店和白馬龍潭之間的小巷裡,離車站、木王府和四方街都很近(步行幾分鐘),卻有著鬧中取靜、天上人間的奇美效果。庭院很寬敞(300多平米,多數地盤養花種草),采光通風極佳,名副其實的滿院花香鳥啼草嫩,獅子山萬古樓近在眼前,成片竹林在藍天白雲陽光映襯下的微風中搖曳。在獨家花園裡談天說地,在皎潔月光下寂靜院落裡發呆,恍若身處夢中家園。香 ...

昆明▂大理▂麗江▂瀘沽湖非常詳細行程

昆明▂大理▂麗江▂瀘沽湖D1:早上9:58的火車 D2;下午到,住離火車站約100米的鐵路老干部招待所(不是火車站的鐵路招待所),這 裡標准三人間40元/人,後來聽說三星級酒店也不過是這個價。雖貴點但是汽車客運 站和火車站近在咫尺。安頓後坐2路車到近日公園下,走到正義路210號的老字號福 華園吃米線。米線5至15元每份,分量甚多。我們吃的是10元的,非常鮮。 D3:對面就有44路到民俗村,建議搭44路中巴(2元),因為等44路要很久的。門票45 元。一出石林就有公交車到近日公園,再步行到西南大廈後面的小吃街吃小吃,這裡 小吃多,一般2元一串。特色小吃有烤茄子(6元),干巴菌炒飯 ...

留下買路錢

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從大具過、留下買路財。雲南麗江、中甸虎跳峽、長江第一灣世界聞名。而對鐘情於徒步旅行的中外旅行者而言,此地更是必行之地,從麗江到一個叫大具的地方,橫渡金沙江,徒步於中甸哈巴雪山,遙望玉龍雪山,兩山相對夾持金沙江,其勢雄偉,自不言多。我與朋友勇23日便在此圓了徒步一夢,旅途感慨卻有遺憾留於心中,不吐不快。從麗江坐中巴出來,至玉龍山腳,有卡攔截。一問得知,進入玉龍大自然,每人需交買路費40元,外國友人不解,卻也無奈。收費人員曰:此乃麗江旅游局規定!收據確鑿,不交費休得入內,也罷!於是又行至中甸縣景區,一個叫核桃園的地 ...

淳樸的和玉大姐—麗江回憶錄之人物篇(一)

離開麗江已經近4個月了,但在回來後的忙碌而有點浮躁的日子裡,每每回憶那段忘情時光,總有一股清涼流過心頭。麗江讓我們留念的地方很多,神奇玉龍雪山、精致的四方街、流水邊各式的露天酒吧、徽式的納西民院、宣科和納西古樂、東巴文化、像形文字、讓你忘卻時間存在納西老婦人的步履......。 除了風景以外,我以為麗江的人文一點不比景色遜色,尤其純樸的納西人更是如此。也許是和大姐給我們的感覺很好以致我們以偏概全,但印像歷來就是以感性為主。 和大姐是麗江的一位出租車司機,我們在游玉龍雪山時包了她的車一天,她不僅駕駛技術好且性格爽朗十分健談,一路上既給我們講 ...

感覺麗江

麗江,嚴格意義上應該說是麗江大研古鎮是一座讓人充滿想像的城。太多的人到過麗江,太多的人寫過麗江,太多的人把麗江稱作自己的城。麗江被不同的游客塗上不同的色彩,我也不過是其中的一個,但麗江還是那個麗江,800年來在無數人匆匆的腳步中氣定神閑。白牆灰瓦,五花石路,水草柔蔓的清流,愈見沉穩,愈見柔和。所有的人她都見過,所有的事她都經歷過,可她卻沒有老去,那種怡然自得和包容一切的氣度真能讓人的心慢慢平靜下來。不知道這種魅力源自何處,我也只是過客,可還是有些什麼留在了那個古鎮,也許就是這樣無數的流連和遺落,讓麗江永遠散發出迷人而新鮮的氣息。 到 ...

台灣人--印像

8月3日我回到家裡後,收到了一張來自寄自昆明的旅游賀卡。 ……很高興能在途中與你們三人為伴,雖然酷愛旅行的我們,總是像雨季獨來獨往的貓--但是你們的出現,改變了我們的想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仍是這世上最美的…… 這原來是我們麗江之行時組建的巴人團中台灣母女隊的一紙問候。 其實以前對於台灣人的印像,我一直是限於電視上台劇裡和瓊瑤小說裡他們文雛雛的對白,感覺他們是那種脆弱而矯情的人,這或許又是他們的小資生活以及他們所處的國際環境所決定的。 但對於這對開始時自稱“原來福建”的台灣母女卻讓我有了一種不一樣的感覺。 說她們是母女,其實倒不如用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