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遊記列表



世博歐洲區-8.西班牙館:岩洞中的巨嬰

走進西班牙館先是眼前一片黑暗,待逐漸習慣後就發現仿佛進入了一條岩洞隧道,上下左右都被投影屏幕包裹著,中間地帶有女子隨著音樂在跳佛拉明哥舞,人們爭先恐後的湧向舞蹈者,周圍的投影也隨著音樂變換,時而是奔跑的野馬時而是奔牛節的場景……隨著推搡的人流,在這個隧道還意猶未盡時,便來到了下一個黑暗的房間,頂部橫七豎八的懸掛著好幾幅巨幅投影,分別播放西班牙的城市景觀以及皇室和普通人家庭。房間的出口是一道幕簾組成的投影,播放著幾個孩子的笑臉,經過這道幕簾,出現在眼前的就是那著名的巨嬰“西班牙國家館的孩子——米格林寶寶”,巨嬰緩緩的做出各種神態 ...

世博歐洲區-9.丹麥館:白色旋轉樓梯

原本並沒想進丹麥館的,尤其是白天太陽厲害的時候,看著那些人在白色的旋轉物上走來走去,就覺得曬得慌。好歹等到太陽下山了,這時的丹麥館排隊人不多,反而還是等騎自行車的隊伍長。小美人魚孤零零的蹲在一汪水上等待著大家的參觀,丹麥館是個旋轉向上的斜坡,斜坡的一邊是數據、圖片和投影,另一邊則是隨時可坐下休息的長條曲線形座椅,以及特殊辟出來的自行車道。參觀了這麼多館後這時走斜坡還是挺吃力的,所以總而言之丹麥館也沒看出啥特別來,就是個比較精致干淨環保的小館。 ...

世博歐洲區-10.英國館:植物天堂

英國館前正常的隊伍一直都排得很長,而老年人通道嗎,到了這時居然一個人都沒有,難道是不早了老年人都回去了?保安連身份證都沒看就讓我們進了。英國是這次世博之行參觀的最後一個館,也算是個完美壓軸吧。 英國館的外觀一直是外界報道最多的焦點,可能就是因為看的太多了,反倒沒有很多驚喜,盡管這個毛茸茸的外部造型我還是很喜歡。英國館是個主題鮮明的館,沒有多余的廢話,因此內裡就沒有太多關於英國城市的主題,而是所有內容都圍繞綠色植物展開。外部的有機管子到了裡面就是個迷你種子館,可以看到有機管盡頭的那些珍惜種子們。外圍一圈走道的斜頂上,也是由小草拼成 ...

世博後記

關於世博護照 到場館已經10點多了,所以根本想也不要想買到世博護照,不過本來我也沒想買,敲章嘛就直接敲在免費的地圖上好了。結果,敲章也不是每個館都有的敲呢!先是荷蘭館,很聳人聽聞的豎了塊牌子,說“章被盜今天沒得蓋了”。乖乖,這章還有人偷的?然後在意大利館,我和其他幾個游客已經把地圖和小本子什麼的遞到小姐面前了,居然被告知非護照其他一律不蓋!!還有這個道理?蓋章本來就是一種娛樂形式,意大利館一本正經拿它上綱上線了。再然後,在西班牙館和英國館,居然排隊蓋章的隊伍比外面還長,得了吧我不蓋了,不就是個哄小孩玩的章嘛~~~後來聽說什麼國人有 ...

中考後游三日世博觀感(第二天)

6.21日9:00 到達5號門。今天的計劃主要是衝歐洲區,而我們住在浦東,就想去離車站最近的5號門,誰知5號門也分5-1,5-2,和5-3三個入口,每個入口差個十萬八千裡。其中離車站最近的是5-1入口,人很多,但因我們不准備衝沙特之類的超熱門館,就比較晚去,結果被志願者指到了5-2入口,進去後又走了好遠去坐車。所以如果想離車站最近的話,要麼去4號門(只有一個入口,進去後直走就可以),或者去5-1入口(還是直走就有車坐)。但是總體來說,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從水門進,因為人比較少,而且是一條直路那樣排而不是“打蛇餅”,你排隊時去個廁所買個早餐都比較方便。推薦各位朋友從水門進 ...

新鮮出爐的世博攻略

時間:2010年5月23日和6月14日 地點:上海世博園 人物:偶們一家三口 事由:應老爸老媽之強烈要求,1個月內兩次入園參觀,分別經歷30萬人和50萬人客流考驗,共計參觀25個國家館、2個聯合國家館、5個獨立的城市案例館和2個聯合案例館。兩次觀博後,有一點小小的經驗,寫出來跟大家分享,希望對想去還沒去的朋友有一點幫助。 1.觀博要有策略 世博園很大,場館也很多,一般人不可能一兩次把所有的館都看全,因此必須有所取舍,集中時間和精力在自己喜歡的場館上。在去世博會之前,建議先仔細研究一下地圖,篩選必看的館和不想看的館。例如我們就直接放棄了中國館(永久保留建築)、 ...

中考後上海世博三日觀感

5:45 快速起床洗漱 6:15 的士到達東昌路水門,即13號門。因為交通不太方便,只有軌道交通的東昌路站可以到,所以相對人比較少,每天也大概只有1000來人從那裡進,拿到中國館預約券的機會也比較大。預約券大概派100張左右,我們去到時人不算太多,根據自發組織的排號知道我們是第90個左右。強烈推薦由此門入,因為排隊是一條直線,空氣好,可以坐下休息,打打牌,時間就過得快。 7:50 因為學生票不能在網上買,要到現場買,問過保安得知售票處8:00開門,所以我們提前10分鐘去買票,就可以第一個買到票了。PS:如果想買普通票,現場有很多上海本地人兜售,可以適當壓價。 8:10 在水 ...

變奏的身體

變奏的身體 5.23抽空去趟美術館,似懂非懂欣賞法國羅納-阿爾卑斯大區五大美術館藏品展。布展者可能是個左利手,觀瞻路徑設計成逆時針線路。 首先是野獸派馬蒂斯的《紅色背景,穿白衣的年輕女人》,有深深的日本浮世繪烙印,大塊紅色背景,故意模糊的線條,這就是野獸馬蒂斯。 弗朗西斯•培根的《鬥牛士習作之二》,整體已破碎,視覺有頓挫,鬥士與牛的衝突,早由緊張高速扭曲怪誕的畫面提呈。 期間與朋友的短信通話中,我對藝術有突然的理解:繪畫藝術,從古至今,越久遠的,記憶越深;越近代的越是淡漠,我們普遍患有藝術的阿爾茨海默綜合征(老年痴呆症):憶著以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