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遊記列表



寧波行7:天童寺B

萬工池是一個人工開挖的池塘,因面積巨大,開挖使用人數巨大,故稱“萬工”。萬工池原來是放生池,後來為解決天童寺僧眾在夏天飲用的山水流量減少的麻煩,萬工池在清淤後成為寺廟的備用蓄水池。 天童寺山門南側萬工池邊立有一塊灰色大照壁,估計是新建的。照壁上綠不拉嘰的正脊鴟(chī音同吃)吻仿照北側的山門天王殿,很難看,頗失天童寺的水准。 第一重大殿天王殿重建於民國,難怪鴟吻那麼難看。 天童寺門票5元,雖然以它如此的規模和地位而言,5元的門票非常超值,但是每次看到收門票的宗教場所就愛嘀咕:為什麼不能像教堂一樣不收門票內,隨意參觀呢?這樣對於宗教 ...

寧波行7:天童寺C

從天王殿往北走,到了中軸線上的第二座大殿——佛殿,這裡是天童寺的主殿。 天童寺是中國重要禪宗祖師道場,歷史上著名的五山十剎之一,自古就被譽為“東南佛國”。天童禪風遠播海外,在日本和東南亞有相當影響,尤其是日本現在主要的佛教宗派曹洞宗尊天童禪寺為其祖庭。廟內很多石獅、匾額等等諸多物品,均注明是由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信徒所贈。 佛殿前的廣場向東看,可以看到鐘樓,可惜這次時間太趕,沒來得及去看。 天童寺占地面積7.64萬余平米,建築面積達3.88萬余平米;有殿、堂、樓、閣、軒、寮、居30余個計999間,規模之大,國內罕見。全寺建築依次座落在倚山勢而建 ...

寧波行7:天童寺D

過了佛殿後,依地形在西側增加副軸線建築,主要為內務用房,與中軸線一起,組成禪寺壯觀的建築群。 繼續往北走是中軸線第三座大殿法堂,大殿二層部分是藏經閣。 法堂前的台階上有位和尚席地而坐,像是在思考什麼問題,不知道是不是禪宗並十分不拘泥於修行的方式。 繼續往北走,山勢越發陡峭。 最北端的羅漢堂是全寺最高點,這裡很明顯有一部分是劈山而建,側邊的連廊靠山一側直接就是擋土牆了。 我們從東側連廊上山,看完最高處的羅漢堂後,從西側連廊下山。西側的一間禪房裡供奉著一尊小小的白色臥佛。 更多精彩請看我的博http://***/shenyuxiaozhizuo ...

寧波行7:天童寺E

天童寺的西禪堂為全寺僧人參禪修持場所,其規模廣大在當今禪寺中少有。堂中地面的印痕,不知是不是因為僧侶年久叩拜而留下的。 天童寺僧侶眾多,最盛時達到千人之多,寺內現在還有數口碩大的“千佛鍋”可以佐證當時的盛況。正看著之間,突然看見一位年長的黑衣老僧走過,雖然老態龍鐘步履蹣跚,但是居然衣袂飄飄,看來是位得道高僧。 慢慢寺裡的和尚逐漸多起來,後來還聽到“梆梆”的聲音,是一位和尚在敲一個厚木塊,原來在召集眾位僧侶的信號。 僧侶們一隊隊的前往佛殿。 佛殿門前,方丈和隨從在等待進入。方丈的隨從很年輕,剛才他在應供堂裡准備法會用品時,很和 ...

寧波行7:天童寺F

方丈進入佛殿主持法會,我很膚淺的被他袈裟背面裝飾的穗子吸引,上面裝飾的玉佩很漂亮。平安夜時到教堂看彌撒,神父的裝飾也是在衣服背後。左上角站在佛像下的,就是前面看到的黑衣老僧。 在佛殿內參與法會的有一些是老年婦女,估計是一些虔誠的俗家居士。時代不一樣了,男女都一樣,小說裡的一些古代寺廟可是拒絕婦女進入的。 方丈的年紀不是很長,大約也就四十多歲的樣子,和小說中經常看到的長須飄飄的老方丈也不同。 法會開始後鐘鼓齊鳴,木魚聲聲,梵音飄飄,是很動聽的和聲啊!佛教的演唱者全是普通的僧侶信徒,從這點而言,比基督教的專門訓練的唱詩班就要高明 ...

寧波行6:張蒼水紀念館(上)

寧波市中心海曙區人氣最旺的綠化廣場是中山廣場,中山廣場邊上有一條蒼水街,中山廣場裡有個張蒼水紀念館。張蒼水紀念館在寧波這樣的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旅游城市裡,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景點,相信很多寧波的本地人都未曾到過,甚至是聽說過。但是,我大學時代的好友老翁的工作室在這裡,所以要來一睹風采。 張蒼水(1620—1664年),名煌言,字玄箸,為明末抗清英雄,現紀念館門前塑有他的戎裝銅像。 張蒼水故居原占地面積頗廣,據說現在的中山公園很大一部分就是原來的故居舊址,所以我們猜測現在的故居入口前的遠處的一座三層的亭子,搞不好就是原來張氏的物業之一 ...

寧波行6:張蒼水紀念館(下)

張蒼水出身書香門第,“審言堂”的序言有一句說:“如果不是因為戰爭,他會安靜的過著每一個春夏秋冬,因為戰爭,他投筆從戎,付出了一生的心血,贏得身前身後名。”我不相信他是為了所謂的身前身後名而做出的抉擇,而門前的塑像也只能看到他被廣為歌頌的戎裝一面;但是到了雅致的後園,卻清楚的顯示非高尚的文人所不能為。 冰槎講堂是張蒼水生前讀書的書房,前面有一個更小的前院,去年秋天老翁寄給我的照片中,即使結了果實的柚子樹,也還是很清秀。 中國古代文人歷來講氣節,但是在明末清初這樣一個劇變的年代裡,表現得尤為剛烈。張蒼水以一介書生,投筆從戎,畢生 ...

寧波行4:慈城走馬樓A

小時候背過的課文“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我是:盼望著盼望著,總算輪到寫吃的這篇了,哈哈。中午,同學說要到一個老房子去吃飯。慈城也不大,溜達溜達就到了,在慈湖邊上不遠 遠看,嗯,是個江南老房子的樣子。 慈城牛皮紙地圖上介紹,走馬樓原來是慈城著名金融家葛申木的故居。我回來查,“走馬樓”最早是唐代西安臨潼華清池的一座樓名嘛。 在外面的小廣場七繞八繞到了院門,近看,嗯,還是江南園林的月洞門。 哦,裡面的廊子是鋼、木、玻璃制作的。盡端牆邊簡簡單單幾個大缸,種著像是迎春的植物。 兩邊還是竹子。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