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遊記列表



2010年春節自駕游洛陽龍門石窟(附照片

呵呵,我們選的日子挺怪的,年三十去看洛陽龍門,另外,聽一個朋友說,今年那裡的廟會很有特點,我農村出身,對這個最感興趣,正好家在西安,先到洛陽看這兩個景點吧北京--京石高速路--京珠高速--洛陽--游龍門石窟,行781公裡。早上從京石高速出發,這一路上的高速過路費免了不少,這也是我選擇年三十出行的原因吧,我等P民,銀子有限,處處節約嘛。一路上天陰,有些地方有小雪,到洛陽也已經天黑了,住到了洛陽易家公寓酒店,呵呵,暖氣很足,房間很溫馨,贊一個!龍門石窟基本上就在洛陽郊區,離市中心估計也就10多公裡。我們上午不到九點到的,人已經是摩肩接踵了 ...

洛陽龍門石窟之行,小心圈套

洛陽龍門石窟之行,可謂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了。嚴重提醒來此地的旅游者,千萬小心圈套。從鄭州的德億客運站出發,本來是二個半小時的路程,因為修路、塞車,競用了三個小時,再到洛陽到龍門石窟,雖然不算遠了,卻也走了近一個小時,花了近四個小時的時間來到龍門石窟,已是下午了。一下車,就走來幾波黑導游,說是門票120元,他們從別的地方帶入,可以算我們80。很是奇怪,網上不是說門票就是80嗎?怎麼變成120了呢。但這些人信誓旦旦的地說,門票早已在去年二月一日漲到120了,絕不說謊。我和老公還是堅定地往前走著,跨過了一波又一波的黑導 ,終於碰到一波游人,一問,好像真 ...

洛陽湯-洛陽香

洛陽人早晨喜歡喝“湯”,高中時在學校的食堂喝豆腐湯、牛肉湯……才體會到了洛陽人“清晨一玩湯,給個縣令都不當”的幸福。而到了信陽,早晨便沒有了“湯”的陪伴,所以每天都是口中沒味兒…… 學校門口有一家“山西鼓樓羊肉湯”。迫不及待地趕去嘗了一碗……卻更加地,對在這裡喝到好湯失去了希望……(說是山西,恐怕也是冒牌的吧!?) 長在洛陽,有機會了解了“湯”的來源,不同與南方的“湯”(煲……)說法有二: 一則是說趙匡胤早年落魄長安,手中只有半個干餅,一羊肉鋪的老板見他可憐,就讓他將餅掰入碗中,再給他添上一碗羊湯……而頓時香氣撲鼻……待他成了皇帝 ...

左手牛肉湯,右手熱干面

才來信陽時,由於早上沒有牛肉湯喝而整日覺得嘴裡沒味,所以才感覺到只有離開洛陽,洛陽人的身份感才那樣強烈,所以寫下了一篇《洛陽香》來思念了一下洛陽的湯。 後來,猛然發現,信陽小城也有一種特色食品——熱干面。就像身在洛陽不得不喝洛陽的湯,漸漸地,熱干面代替了洛陽的湯,吃了本地的飯,自然生出了感情。 下面講講兩種食品背後的感受吧。 洛陽的湯品種多:豆腐湯、牛肉湯、羊肉湯、驢肉湯、不翻湯。也有很多遍布城鄉的湯館,不用說,他們想在本體立足是多麼不容易。所以有了許多老字號,有了很多絕活,有了很多規矩。譬如有些湯館每天早上只賣一鍋,買不到明天 ...

龍門石窟風雪游

一直只知道它是四大著名石窟,終於有個機會去了,那天大雪紛飛,在火車上眺望窗外是白雪覆蓋的世界在火車站坐一部公交車就來到了龍門石窟雪停了,整個世界很寂寥似乎只有我一個人在路上走滿山開鑿的佛龕讓我想起了敦煌,只是敦煌都是壁畫和泥塑,這裡盡是石刻天地沉沉,山眠水夢,神佛寂寂,但有迎春花在山崖上怒放了半山我喜歡那些佛龕旁守門力士的線條,覺得非常生動而呼之欲出;查了資料才知道,唐代力士石雕,圓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佛像衣紋更加流動飄逸,力士夜叉渾身肌肉突起,即符合解剖的原理,又適當加以誇張,充滿雄強的氣勢和向外迸發的力量。大佛是龍門石 ...

新年旅行

盧安克 出發前,我在網上連線看柴靜的《面對面》節目,采訪對像盧安克。連線的視頻播放起來時斷時續,並不流暢,但我依然連看兩遍,淚流滿面。盧安克是一名來自德國的教育志願者,在廣西鄉村的一所小學支教,免費教學生美術、音樂、自然等課程。他在那所小學裡一呆六年,而在這之前他已經輾轉過很多地方教學,從一個20出頭的德國小伙子到現在41歲的成年男子。與其說他如何感動我,不如說他觸動了我。觸動我的並非支教這件事本身,而是他那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姿態。 盧安克說他每個月只需要消費100來塊錢。柴靜問他:“你不喝酒,不賭博,不戀愛,不吃肉,那你為什麼活著?”他安 ...

白園,祭一回天涯淪落人

白園,祭一回天涯淪落人曾經在杭州西子湖的白堤上漫步,堤壩上垂柳生煙,斷橋畔荷花吐艷,油然讓我想起了,主持建造這一景觀的,是唐代杭州刺史、大詩人白居易。又曾在九江江畔,見到琵琶亭前,一尊漢白玉塑像,詮譯了天涯淪落人的廖落心情。白居易,這個曾把詩歌推向大眾化的詩人,死後魂歸何處,孤陋寡聞的我,卻很長時間都不了解。2009年10月18日下午,逛完龍門石窟後,在龍門山對面的香山北端,有一座小山稱作“琵琶峰”,這座小山,竟然是白居易的埋骨之地,當地人把它稱為“白園”。多數游客在逛完石窟後,就在琵琶峰那裡過橋匆匆而歸,沒有把白園放在眼裡。我想,這原因 ...

龍門石窟,留住時間的藝術

龍門石窟,留住時間的藝術古都洛陽城東南,伊水南來,穿過龍門山和香山之間,彙入洛河後向東注入黃河,古老的中華文明在這裡凝結,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據說隋煬帝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舉目向南看去,兩山對峙,伊水中流,極像一座城門,就對隨從的官員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麼不把宮闕建在這裡?”一位大臣獻媚說:“古人非不知,這不等著陛下您嗎。”隋煬帝聽後龍顏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把皇宮的門正對著伊闕,從此,伊闕就被人們習稱為“龍門”了。 其實,比隋煬帝早了一百多年的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就開始關注伊闕和龍門了。是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