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行走錄之三:感受五台秋色、體驗佛國清涼

作者: 自由行路

導讀從太原到五台:層林盡染、初感秋臨 太原到五台山台懷鎮的車需要到汽車東站去座,我們住的酒店旁邊雖然就是太原最大的長途客運總站,可就是沒有這敞班車。想著難得可以在酒店裡舒適一下,我們便睡到八點半,再慢悠悠的吃過早餐才打的去東站。進站發現九點的班車剛走,只能乘九點四十的車了。 車子毫不費勁的收滿了客人,開始向五台山出發,除了司機,隨車的 ...

從太原到五台:層林盡染、初感秋臨



太原到五台山台懷鎮的車需要到汽車東站去座,我們住的酒店旁邊雖然就是太原最大的長途客運總站,可就是沒有這敞班車。想著難得可以在酒店裡舒適一下,我們便睡到八點半,再慢悠悠的吃過早餐才打的去東站。進站發現九點的班車剛走,只能乘九點四十的車了。

車子毫不費勁的收滿了客人,開始向五台山出發,除了司機,隨車的還有兩個人。我心想,這不是浪費人力資源嘛。結果上了路才知道,從太原到五台的路跟之前去王家大院的路居然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這裡的泥漿是黑色的。車走了一段路就遭遇塞車,這時兩個隨車的就發揮作用了,冒著雨,一個跑到前面去觀察情況,確定要在窄路上掉頭後在車頭指揮,而另一個則到車後指揮。於是,車子繞道進入一個挖煤區通行,看到兩邊的煤堆成一座座小山,我們的車子就好像在野外越野一樣,翻山越嶺,爬山涉水的,兩個隨車的也是跑前觀後的指揮著車子會車、避障,十分辛苦,到這裡,我才明白需要兩個隨車人員的道理。

車子進入五台山市的地段時,路邊的景色開始亮麗起來,漫山遍野的白樺樹和落葉松已經染黃了群山,還有那不知名的爬滿路壁長滕的紅葉,以及路邊長滿的星星點點的不知名的野花,粉的、白的、紫的,一路都伴著我們,美的讓人心顫。真的不知道,在山西的山區還有著這如壩上草原般的醉人秋色。

進入山區後霧氣漸濃,兩邊的山也在雲海中若隱若現,有幾會路都看不見了,我們的汽車仿佛騰雲駕霧,在天中飛馳,路邊的水墨山景不時的引起車內乘客的一陣驚叫。只可惜,車窗沾了霧氣和水珠,在車上不能把這幅美麗的秋臨五台圖完整的拍下來。

絕色五台:清涼佛國、明淨世界

汽車足足開了五個多小時才到達台懷鎮汽車站,預訂的賓館也提供接站服務,汽車站到住宿的地方還近,可是離鎮上的景點還有兩三公裡的路程。我們放下行李就去鎮上的景點玩,賓館是一家子人開的,感覺都比較實忱,我們聯絡的李師傅年事已高,便叫了他的弟弟開車送我們出去,不收車費以表示對賓館離景點較遠的歉意。

五台山是由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鬥峰,中台翠岩峰五座峰組成,五台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在唐朝時,佛教備受推崇,文殊菩薩尤其為佛教徒所尊崇,國家規定,全國所有寺院的齋堂,都必須供奉文殊菩薩像,五台山因此成為佛教聖地。而我國四大佛教道場中——文殊菩薩道場五台山號稱“金五台”,觀音菩薩道場普陀山號稱“銀普陀”,普賢菩薩道場峨嵋山號稱“銅峨嵋”,地藏王菩薩道場九華山號稱“鐵九華”,五台山位居金銀銅鐵之首,其地位之高可見一斑。

我們上到台懷鎮時時間已近傍晚,游客已經不多,小雨依舊時有時無,遠處的群山全部籠罩在薄霧之中,更顯得五台山的空曠和清冷,映襯出佛國 “清涼境界”這四個大字。好一個清涼世界,果真有仿若初冬的感覺。

按我們的時間是斷不可能把所有寺廟都逛完的,而且我們也只不過是心中有佛勝於口中有佛的“偽佛教徒”而已,對佛教文化以及寺廟的建築文化並無太多的造詣和興趣。所以我們選擇了最有代表性的台懷鎮南面寺廟群。

塔院寺裡最著名是那尊白塔,56米的高度使其成為五台山的像征性建築,裡面據說收藏著釋迦牟尼的舍利。其實在其他寺院也能看到類似的塔型建築,但是與塔院白塔相比都是不值一提。塔周圍的經筒在游客的手中不停轉動,誰與佛有緣誰無緣只有佛祖知道。

寺院的偏房有一班和尚在頌經擊磬,不知道是不是在做用膳前的必備功課,門外圍了一大群游客在看,我擠起人群拍了幾張。

從塔院寺到顯通寺的路上,遇見一個身穿百納衣背著布袋的朝拜者,每走三步全身伏地雙手合什,口中念念有詞,足見其虔誠。

顯通寺據說是五台山最大的寺院,它依山而建,有前後殿之分,其中的銅殿銅塔十分壯觀,端的是金碧輝煌,連院門上的銅門扣環也要比其他寺院顯得威武而有氣勢。

菩薩大殿門口有個和尚,手持經書正看得聚精會神,從他懷中抱著的一把掛著袋子的雨傘看,似乎是一個遠道而來求學的僧人。

中殿前的香火塔四周掛滿了雕刻著佛像的小鈴鐺,秋風一吹發出叮叮鐺鐺的聲音,更添寂寥之情。細細觀察,鈴鐺上還刻了一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書曰: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顯示我人的真如佛性,實在非常有意思。

出了顯通寺就是羅喉寺,往寺門的台階紅牆上書著個大大的佛字,門口賣票的喇嘛已准備下班,我們進入寺院時已經見不到一個游客,寺院的構造也比較簡單,與其他的是大同小異,我們逛了一圈便興趣索然,看了這麼多天的寺廟,似乎真的有點審美疲勞了。

回到下榻的飯店已是華燈初上,街道上行人更加冷清,估計都躲進了餐館旅店,我們也找了間熱氣騰騰的火鍋店,痛快的涮了一頓熱乎乎的火鍋,連續吃了好幾頓不沾葷腥的面食,肚水裡似乎一點油水也沒有了。

第二天又是睡到八點多,估計游客們早就上山去了。外面依舊是陰冷的天氣,穿過台懷鎮再走過清水河畔的吊腳,就來到了人稱小五台的黛螺頂,單是在高高在上的寺廟上俯瞰整個台懷鎮的秋色,就足以令人向往了。



坐在上行的纜車上,我不時的回頭,整個台懷鎮就在我的腳下,遠處山全彌漫著白色的霧氣,塔院寺那座像征性的白塔昂然聳立在寺廟群的上方,灰頂紅牆的寺廟群內白煙裊裊,與下方同樣灰頂的民居看似一樣卻又明顯有別,在尚未黃透的層林中,有種與世隔絕卻又不吝普濟人世的慈悲情懷。

黛螺頂的五方文殊殿內供奉文殊菩薩的不同化身,分別是東台聰明文殊,西台獅子吼文殊,南台智慧文殊,北台無垢文殊和孺童文殊。據說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陀山的觀音菩薩代表慈悲,峨眉山的普賢菩薩代表實踐,九華山的地藏菩薩代表宏願……這些道場無一例外的都選擇了風光如畫、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也許是只有在這樣遠離塵囂的地方才能做到心靜如止水,才能有更加慎密的心思去領悟佛經的真諦吧。阿彌駝佛,善哉!善哉!

從黛螺頂沿1080級石階越往下走,天就越明亮起來,看近處的寺廟群,黃的、青的、紅的、灰的、白的,各種顏色彙集一起,在穿插其間的綠樹襯托中,卻能夠有著建築協調的美。



再看遠處,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把幾座山峰分成兩邊,北邊層林已經黃透,而南面兀自郁郁匆匆,青翠依舊,遠處山巒則已無從分辨,全罩在白霧之中,猶如仙境。望著這美妙的一幕,我想起了年初在廬山的錦繡谷和五老峰看到雲海畫卷那令人回味無窮的情景。

下山途中,不時見到穿著灰色僧袍的和尚和身著黃紅相間馬卦的小喇嘛,甚至有手握破扇,頭截僧帽扮成濟公模樣的家伙,到處向游客伸手要錢,看來都是一些假和尚罷。

下了黛螺頂,沿清水河畔的大路向台懷鎮走去,山間已經干涸的河道中長滿了雜草,只剩下中間一條曲曲折折的小溪獨自流淌,兩邊均是殘垣斷壁的灰色磚牆民居,似乎是荒廢已久,林木無語,人跡廖廖,倒也構成一幅鄉野氣息濃厚的生活畫卷。



走出小道對面就是菩薩頂了,登到文殊殿有108級台階,裡面有康熙御筆題寫的“五台勝境”碑額,從菩薩頂的山門向南眺望台懷鎮,塔院寺的白塔更加真切,它和身後的小鎮,前方的寺廟、近處的秋葉、遠處的層林,一起在霧中向我展現了五台佛國的氛圍,也定格在秋色五台的最後一張底片上。



更多游記與照片,請進入我的博:

http://ribbonlu.blog.***/blog/static/3154311200791161734408


精選遊記: 五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