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裡路雲和月――甘肅、青海11日詳細紀事(預備知識篇)
2006年7月《華夏地理》上有篇特緝《探索大敦煌》,對敦煌莫高窟的由來、歷史文化意義做了深入淺出的剖析,是外行人了解敦煌很好的教材。
摘錄《探索大敦煌》部分內容供大家參考:
◆敦煌的由來:
“起先因為戰爭,更具體一點說是因為馬。漢高祖劉邦在建立大漢初期,竟然全國之內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樣的馬為他駕車。而北方匈奴卻持數十萬兵力虎視眈眈…用’和親’隱忍了幾十年後,漢武帝劉徹終於決定反擊匈奴…從戰爭的需求去西域尋找好馬。於是,張騫帶著使命一去13年,帶回西域的眾多信息,最重要的莫過於西域有好馬。漢武帝將王室公主細君嫁給烏孫王,得到千匹烏孫馬,當他聽說還有更好的大宛汗血寶馬時,希望買馬甚至用金馬換馬時,卻碰壁了。於是,小小的敦煌集結了6萬之眾,由李廣利統率大軍並且帶著相馬專家,直下大宛,得到好馬三千余匹。因為有了品種優良的馬匹,大漢軍力逐漸強大,西域逐漸安靖,元鼎六年(前111年)漢王朝正是設立敦煌郡,敦煌開始走向華戎所交一大都會。”(題外:瞧瞧,誰能想到小小的馬匹對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這樣重要,也是這樣成就了敦煌。)◆敦煌名字的含義:
“大多數人圍繞東漢應劭的“敦,大也。煌,盛也”來說事…新疆社會科學院的錢伯泉先生從語言學角度考證認為,敦煌應該是操阿爾泰語系突厥語的戎氏人的詞彙,意為‘連綿不斷‘,指的是南面的山”◆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
“張騫西行之後,一條從中國中原腹地到中亞、南亞、歐洲以至北非的絲綢之路逐漸貫通,但無論是走伊吾(哈密)的北道,走高昌(吐魯番)的中道,還是走鄯善(若羌)的南路,總門戶就在敦煌,為了把好這個門戶,漢王朝在敦煌設立了玉門關和陽關”◆敦煌文化的發展:
“漢魏以後中原地區動蕩不安,‘秦川中,血沒腕,惟有涼州倚柱觀’,一些世家大族紛紛遷移到相對穩定富足的敦煌, ‘中州避難者日月相繼’。他們的到來,帶來了中原傳統文化,敦煌地區湧現了一大批碩儒大家,最有名的當推張奐、張芝父子。”
◆敦煌佛教的發展:
“東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年),產生於天竺(印度)的佛教傳到內地。而地近佛教第二故鄉西域的敦煌,也較早地受到佛教影響,西去求法,東來傳教的高僧在過往敦煌的同時,駐足釋經說法,設壇建寺,到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敦煌不僅由寺院,而且已經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翻譯佛經團體”
◆石窟藝術的由來:
“山是蒼天與大地、偉大與渺小、人間與天界的聯媒…山吸引了信徒去修行,修行的人需要找到遮風避雨的地方,山洞遂成了理想的場所。久而久之洞窟藝術便興盛起來…佛教洞窟始於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治下的南贍部洲,沿海地區的修行者為了能夠在雨季有個庇護所,便在岩崖上開鑿洞窟,在大乘佛教發展之後,以人為模型的佛像占據了統治地位,洞窟裡面開始雕塑佛像;這樣的形式隨著大乘的影響擴展,一直傳播到中國”◆莫高窟的發展
“樂尊(發現金光,始開洞窟)之後在莫高山的石壁上鑿洞窟的,已經不僅是僧侶們,更多的是世俗人士為了消災祈福以個人或家族名義出資開鑿,其中的大型洞窟多數是豪門大族出資開鑿。從公元366年到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院所成立,經過1000多年的開鑿、整修,莫高窟山崖上共保存有618個洞窟,其中492個洞窟裡面有雕塑和壁畫。所有壁畫連在一起差不多有五個半足球場大,達4.5萬平方米;而彩色塑像也有3000多身”
(題外:在很多洞窟門口都有出資修建的供養人繪像,比如98窟是五代時期敦煌第一家庭曹氏家的女眷,個個頭插花釵、項飾瑟珠,極其繁華富麗,這是不是她們能向外界安然展示儀態容顏的唯一機會呢?)◆莫高窟的發現
“1900年一個叫王圓箓的道士在清除16窟甬道積沙時,偶然發現此窟和裡面從晉到宋近十個朝代的各種寫本、文物約5萬件…用過的課本、廢棄的公私文書、佛畫,有只紙質有絲絹,有手寫的也有印刷的,有漢文、梵文、葬文、西夏文、蒙古文、回鶻文、粟特文等多種民族文字。這些敦煌遺書巨量並且涉及內容廣泛,舉世僅有,但是驚天的發現沒有引起清政府的重視,很快大半精品讓先後到來的斯坦因、伯希和等人盜竊到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等十多個國家…”“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1910年藏經洞中的劫余寫經,大部分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弄走約600件經卷。1914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卷寫本,並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制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這些盜竊和破壞,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損失。”
這段歷史由於過於沉重,所以大家恐怕多少都知道些,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頭篇“道士塔”中也做過描述,有幾段頗為動容:
“不止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比我恨得還狠。他們不願意抒發感情,只是鐵板著臉,一鑽幾十年,研究敦煌文獻。文獻得膠卷可以從外國買來,越是屈辱越是加緊鑽研...一個日本學者用沉重的聲調做了一個說明:‘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中國的專家沒有太大的激動,他們默默地離開了會場,走過王道士圓寂塔前”
。。。
當我們帶著贊嘆游覽時,有沒有想過:多少人把一生獻給了敦煌?讓我們記住幾個名字:
比如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長——常書鴻。毅然放棄法國優越的生活,來到條件艱苦的敦煌。在他辛勤工作的幾十年中,組織大家修復壁畫,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寫論文,舉辦大型展覽,出版畫冊,向世人介紹敦煌藝術,為保護和研究莫高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幾十年的艱苦生活中,他經歷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種種不幸和打擊,面對難以想像的困難,但他仍然義無反顧,為保護莫高窟默默地奉獻著。比如敦煌研究院現任院長——樊錦詩。從青春少女到銀絲白發,她守護敦煌41年。正是對敦煌藝術魂牽夢繞的執著與愛支撐著她走過了在敦煌的40多年。2004年7月,當被授予“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時,面對這遲到的稱譽,樊院長只說了短短的幾句話:“如果臨死的時候要我留下一句話,我就留這麼一句話,為敦煌我盡力了”。
還有很多默默無聞的人,正是由於他們殉身不恤,我們凡人才能有幸一睹莫高窟真容。◆莫高窟文化藝術價值:
“莫高窟(英文名稱:Mogao Caves)於1987年12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IV)(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編號: 200-004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彙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於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雖然我們都知道莫高窟是一個有1600余年歷史的曠世奇葩, 佛教藝術寶庫,到底價值幾何呢?這裡我管中窺豹,給大家舉幾個例子:“敦煌壁畫像一個巨大的寶庫,許多人可以從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研究材料,在這裡有許多有趣的發現...在唐代《婚禮圖》中新郎新娘行拜禮時,男跪而女不跪,正好驗證了《唐書》記載的‘自唐武後欲尊婦人,始易今拜,是則女屈膝下拜’...而在唐代的《父母恩重經變》中,則描繪有一婦女推一輛四輪小車,小車中有一嬰兒酣睡,小車造型與現代育嬰車幾乎相同”
“統計發現敦煌壁畫中一共畫了6000多件樂器,1988年甘肅省組織科技人員進行樂器復原的研究,最後北京民族樂器廠仿制除了34種54件古代樂器,其中一種叫‘放響’的樂器已經失傳很久,就是根據洞窟壁畫中的形像仿制出來”
“最神奇的是梁思成教授在莫高窟的《五台山圖》中發現了一座優雅的寺廟和一座玲瓏剔透的寶塔。1937年夏天,他到五台山考察時按圖索驥,居然找到了大佛光寺和那座亭閣式寶塔,而且都是罕見的唐代木結構建築,這一發現甚至改寫了中國建築史的某些篇章”
“敦煌遺書研究發現...唐代敦煌官府喝酒名堂特別多,比如來了客人先設酒接風稱為‘迎’,緊接著設宴洗塵稱為‘設’,客人住下每日喝酒稱為‘供’,去問候時喝酒稱為‘看’等等...敦煌的學生也是喝酒成風,在敦煌遺書幾處出現‘寫書不飲酒,恆日筆頭干’之類詩句”
“敦煌學生課本要抄寫,有人收錢代別人抄寫,一時沒拿到錢,便發牢騷:‘寫書今日了,因何不送錢?誰家無賴漢,回面不相看’。小心眼小脾氣躍然紙上”
◆ 漢服唐裝看敦煌
“我們懂得了民主自由,卻常常忘卻了倫理綱常;我們擁有很多音樂神童,卻不識角徵宮商;我們西裝革履,卻沒了自己的衣裳...”
“敦煌壁畫藝術從公元5世紀到14世紀的營建歷史,其實也是一部中華服飾發展的形像歷史...”
先說說北魏服飾:
“北魏孝文帝改革後,特別是從北魏晚期開始,南風北漸,所謂‘褒衣薄帶’與‘秀骨清像’的審美習尚與北方民族固有的重視實用跨越地理和民族屏障的服飾文化。在開鑿於公元538年前後的第285窟中,女供養人無論是漢族還是西北少數民族,甚至入華的中亞粟特人婦女,一律身著魏晉時期漢族婦女的裙衫。上身著對襟,束腰,衣袖寬大的女衫,袖口還綴有不同顏色的帖袖;下身著條紋間色長裙,腰間用一塊錦帶系扎,稱為‘蔽膝’ ...”
“南北朝女性多喜在鬢角上做文章。當時的婦女鬢角式樣主要有薄如蟬翼和飄灑如須的長鬢;年輕女性喜愛留長鬢,鬢梢之長不僅過耳,而且還垂及頸部,有的甚至長至雙肩,而且發梢還分叉,長短錯落有致,左右飄揚,遠遠望去猶如飄帶一樣...長鬢原本在六朝時代的南方婦女中十分流行,見敦煌壁畫,足見當時南北方服飾文化交流之頻繁,敦煌受南朝時尚影響之深。”
重點說說唐朝服飾:
“李唐帝國是在北方胡族勢力的基礎上建立的,魯迅先生曾有一語‘唐人大有胡氣!’面對敦煌壁畫女性服飾中反映出來太多太多帶有強烈異域風格的時尚元素時,我們恍然大悟,所謂‘胡氣’,更多地表現在隋唐之際胡服興盛和婦女服飾上表現出的開放性...莫高窟盛唐時期第130窟描繪的貴族婦女出行場面的壁畫中,有一梳雙抱髻的少女身著圓領小花的男式胡服,這些都反映了當時女子盛行穿胡服男裝的風尚。”
“唐代婦女追求自然,大方地直露自己的美麗,坦胸露臂的衫裙成為上流社會婦女的主流服飾。在唐代第329窟所描繪的執花而坐的少婦形像,身著羅衫,兩乳隱隱可見...到了武則天時期,不論宮女還是民婦,騎馬外出多戴西域傳入的錐帽。莫高窟第217窟南壁即描繪有一頭戴錐帽,騎馬出行的女子形像。”
“唐代婦女不僅在服飾上標新立異,在發髻和面飾上也爭奇鬥艷。在敦煌壁畫中唐時代貴族婦女發髻的種類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高髻,發髻高聳頭頂,如半翻髻,飛髻,雙環髻;另一類是拋家髻,頭頂作各式朵子...唐代婦女在面飾上也頗費功夫,具體有去眉,施蟬鬢,畫蛾眉,抹鉛粉,塗胭脂,點口紅,暈蛾黃,畫花子等等,極盡奢華之能事”
“莫高窟第98窟供養人圖畫是五代時期的敦煌‘第一家庭’曹氏家庭的女眷們。她們個個滿頭插花釵,項飾瑟瑟珠,在眉間還作五出梅花,塗紅粉,畫蛾眉,點花子,極其繁華付麗。正如古代敦煌曲子詞《天仙子》中描寫的那樣‘留住鉛華雲一片,犀玉滿頭花滿面’。”
“除了婦女服飾,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上描繪的兒童服飾上也能看到外來服飾的影響。在第220窟南壁上繪於初唐時期的表現3個淨土世界化生童子的壁畫上,兩個童子身著漢族傳統的紅色交領半臂,綠色短褲,另一童子著背帶條紋的波斯小口褲,這種唐代兒童服飾上的時尚,在今天仍十分流行,其實它們最早都是些外來品。而現代兒童所戴的圍嘴,穿的肚兜等也早在敦煌唐代壁畫中就見到”
“雲想衣裳花想容”,敦煌壁畫中多姿多彩的服飾式樣也表明,今天我們歸為傳統的東西,正是歷史上某個時代時尚的東西,甚至今天我們認為是異族的東西,或許正是歷史上傳自於漢民族。”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內容,比如風沙水氣對莫高窟的危害,一系列搶救措施等等,這裡不能一一陳述了,大家有機會可以找找這本雜志。

(敦煌壁畫)

(九色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