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傳佛教地區,經常能見到藏人口念經文,手搖經筒,在寺院湖泊和山峰周邊,沿順時針方向按照一定的路線(藏人稱為“轉經道”、“轉山道”和“轉湖道”)走著,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轉經(轉山或轉湖),這是一種盛行於西藏等地區的莊嚴而又神聖的宗教活動儀式,也是藏轉佛教信徒們修持的一種方式。它與轉經輪這種佛教法器有關。轉經輪,內裝藏經文或咒語,通過右旋轉動(與地球的轉動方向一致,又稱吉祥轉)即等同念誦之功,在漢地稱輪藏或轉輪藏。作為集藏經與傳教於一體的一種特殊形制的法器,自產生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相傳當年曾有人問佛,瞎子、聾子等不能讀誦佛經怎麼辦?佛說,將此經文卷成圈後,使之右旋轉動,功德與讀誦一樣。梁朝的善慧大師就為盲聾和不識字的男女信眾制作了大型轉輪藏,漢地從南到北的很多寺院都安置有“輪藏”,供人運轉不息。藏傳佛教形成後,轉經輪得到高僧大德的極力弘傳,成為主要法器之一,藏語作“唐多括羅”,意為解脫轉經輪。既有修建於藏地寺院、佛教的神山、聖湖的大型轉輪藏,又有信徒基本人人持有的小型轉經輪。其中,裝藏六字大明咒的經輪,稱為瑪尼輪(“瑪尼”為六字真言的簡稱)。轉經的方式不僅限於手讀(手轉經輪),還有口念(背誦經文)、風吟(風送五色的經幡,亦稱“風馬”)、轉詠(搖動手中的轉經輪)、水誦(依靠流水轉動經輪)、隆達(紙質的供祭撒的風馬,將寫有經文的五色紙片撒向山神、泉神)等多種方式。可見轉經輪和轉經,的確是一種方便實用的修行法物和方式。
在藏區,轉經輪幾乎處處可見,不論是草原,牧場,大街小巷,還是寺屆,村莊,幾乎任何地方都可以見到人們手持經輪,一邊旋轉,一邊念經。山間溪流處,原野風口處,也可見借水力和風力轉動的經輪。經輪上雕的經文為佛經和咒語,例如六字大明咒,蓮華生大士心咒,金剛薩垛心咒,百字明、財神咒、金剛鎧甲咒、葉衣佛母咒,度母咒等。雕刻的經文要求非常嚴格,佛經中的文字,一筆一劃都不可以減損。文字是由30個字母上下前後組合的,每篇經文要從頭至尾一行排完,不可一字提行。如果其中少一個字母,對佛的含義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改動,所以制作經輪的時候是必須相當慎重小心的。轉經筒的質地一般是銀質、銅質和木質,在一個圓筒的軸間插入帶有手柄的軸柱,筒側設一小耳,耳邊系一吊墜,這樣就可以手搖把柄利用離心力旋轉經筒。制作精美的轉經筒上面還鑲有珊瑚石、綠松石、瑪瑙等寶石,轉經人認為這些寶石除了裝飾之外,也會給他們帶來好運。虔奉藏傳佛教的人們認為,隨著轉經筒一圈一圈地旋轉,他們的功德也在一點一滴地積累,來世的幸福都在今生的修德積累之中。大多寺院裡都設有專門的轉經筒長廊,一眼望去,長長排放的轉經筒陣列,會令人有一種神秘的敬畏感。
(本文圖片均為引用資料)

(轉經)

(轉經輪)

(布宮廣場的轉經者)

(大昭寺轉經)

(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