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邊•大明湖畔

作者: 悠游素色

導讀濟南自古稱泉城,七十二名泉,趵突泉為冠。濟南之行的第一站便直奔趵突泉。初識趵突泉還是小學課本中老舍所作的《趵突泉》,老舍說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鐘,你便覺出自然的偉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那時便有些好奇,是什麼樣的泉水會如此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更惹得人不敢再正眼去看。 一進園子,頗有江南園林之風,亭台水榭,曲折回廊,嶙峋山石 ...

濟南自古稱泉城,七十二名泉,趵突泉為冠。濟南之行的第一站便直奔趵突泉。初識趵突泉還是小學課本中老舍所作的《趵突泉》,老舍說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鐘,你便覺出自然的偉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那時便有些好奇,是什麼樣的泉水會如此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更惹得人不敢再正眼去看。

一進園子,頗有江南園林之風,亭台水榭,曲折回廊,嶙峋山石,綠柳輕蕩,圓內名勝古跡眾多,先來到漱玉泉邊的李清照紀念堂和易安舊居,正廳門前抱柱上有郭沫若題寫的對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裡文采有後主遺風。”細看畫像裡那個漱玉泉邊持書婉立的女子,是何等的智慧與經歷的成就了一代詞人,讓後人念念不忘。紫薇正盛,泉水清流,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順流而下,經濯纓泉,一碧池水,穿流過橋,爭相嬉戲。忽聞歌聲,萬竹園內,回廊藤下一群老人正在高歌,好不歡愉。繼續前行,過數泉,略觀,往趵突泉,游人愈多,水聲漸漸,一池中“三窟鼎立,泉源上奮,水湧若輪”,果然名不虛傳,泉水噴湧,狀如花瓣綻開,永不凋謝,在盛夏的光日中,蕩開層層波瀾,折射著一池的璀璨。站在濼源堂前的石欄邊,靜立觀望,時間永是流逝,而泉水噴湧至今,天地間,仿佛只有它才是活的。池邊小泉眾多,水泡如泄珠璣,有的簇簇,有的串串,飄飄悠悠地往上冒,一觸到水面就無影無蹤了,這邊消失了那邊復又起,連貫地等著人去揣測驚喜。又見水中青藻浮動,鯉魚穿梭,好不愜意。

又尋得飲水處,泉水從獅面口中噴出,眾人紛紛取飲,拿礦泉水瓶灌了一瓶,飲之清澀,沒有農夫山泉的甘甜,多了一份涼意,消去夏暑。過觀瀾亭,穿廊折回,壁上石碑題有歷代詩詞,匆匆掠過,來到無憂泉,泉中有石可竄行,欣然躍上,伸手入泉,探其水泡,掌心中有溫柔的輕拂,倏然消逝,又緩緩地持續著,經不住會戀上這種感覺,你明明抓住了,攤開掌心,留下的卻是余氣。嬉水盡興。出趵突泉,往大明湖。

去大明湖,完全是衝著《老殘游記》裡讀到的那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柳”的對聯去的,試圖去尋找它的真跡。氣像忽變,下起瀝瀝驟雨,卷起煙柳朦朧色,不禁讓人想起西湖,但少了很多姿色。至鐵公祠前,終於發現這副清鐵保所寫劉鳳誥作的楹聯。院內荷花極盛,曲欄回廊,有文人書法家的墨跡石刻,小滄浪亭早已變成了小賣部,那佛山倒影的勝景也怕是要被高樓所淹沒了吧。穿過月下亭,還發現一處濟南戰役國民黨守軍指揮部舊址,很適合拍戰爭題材的影片。略觀北極廟,是一座的道教廟宇。後從北門出。

一日畢。


精選遊記: 濟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