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生人的個人歷史(轉載)2

作者: 國產阿呆

導讀小的時候(小學時光),最喜歡和小伙伴們一起搜集那花花綠綠的糖紙.那時候能經常吃糖的人並不多,大多數人家也就在春節時買上一二斤糖而已.所以想搜集一張別人沒有的,可以讓自己炫耀一番的糖紙並不比現在尋找一張郵票珍品容易.搜集糖紙的最佳時節當然就是春節了!常常是在街上逛時,眼睛就盯著馬路,老遠看到地上有一張糖紙就會飛快地跑過去如獲至寶般的撿起來!回到家就 ...

小的時候(小學時光),最喜歡和小伙伴們一起搜集那花花綠綠的糖紙.那時候能經常吃糖的人並不多,大多數人家也就在春節時買上一二斤糖而已.所以想搜集一張別人沒有的,可以讓自己炫耀一番的糖紙並不比現在尋找一張郵票珍品容易.搜集糖紙的最佳時節當然就是春節了!常常是在街上逛時,眼睛就盯著馬路,老遠看到地上有一張糖紙就會飛快地跑過去如獲至寶般的撿起來!回到家就把它洗干淨,再壓干夾到一本厚的書裡!有的時候,看到別人手裡拿的那種糖的糖紙是自己所沒有的,就會跟在人家後邊,直到人家把那塊糖放進嘴裡再把那糖紙扔到地上為止.新的學期開始時,就把一大本糖紙帶到學校去,和同學們炫耀一番,再進行交換!大了以後,有一次進行大掃除,還發現了一本當年集的糖紙!沒舍得扔,也是我的一種回憶吧!小學一二年級時,還喜歡玩"扔棒冰棍"的游戲,那時的棒冰棍都是細長細長的竹子做的(現在的冰湛淋棍都是扁平的木頭做的),參加的多是二三人,每個人對出數量相等的棒冰棍,先來石頭剪刀布,由贏的人先扔.把一大把棒冰棍放到一定的高度(一般離地一米左右,太高了別人也不答應,屬作弊行為),撒到地上,先把和其它不挨的拾起來,再用一根冰棍棒去一根根挑其它的,如果能挑到旁邊一根而不碰動其它的,那這根就是你的了!如果你碰動了其它的,就該下一人玩了.為了參加這個游戲,放學後就要到大街上去撿棒冰棍!

童年時代上街撿的東西太多了!不過,撿的這許多東西也填滿了我的記憶!

再大一點,五年級左右時喜歡上了跳橡皮筋,放學後也不回家,先趴在窗台上匆匆做完作業(那時的作業多是把某某課的生詞或課文抄N遍),就和同學們開始跳橡皮筋,不跳到天黑的看不見了是不會回去的!回到家時,媽媽一問為甚麼這么晚才回來,就會振振有詷的說:老師讓我們在學校打掃衛生!害得媽媽老感慨老師的心狠:天天讓這麼小的小孩打掃衛生!小時候的零花錢全花哪兒了?

精神生活:

那時候學校門口特多無證攤販,賣啥的都有。那種小的黑白的遺像似的香港明星照片五分錢一張,翁美玲的特好賣,賣著賣著還真成了遺像。估計那就是最早的盜版。還有一種折疊起來的,正面是明星照,反面是

物質生活:

有拿個鍋賣“秦糖”的,鼻涕似的黃乎乎一坨,三根小棍一攪和,成白乎乎痰似的了,吃得還挺香。還有什麼“香煙糖”,“粽子糖”,“面餅”,“炒米糕”。還有轉糖人的,轉到什麼給你什麼,我老盯著“游龍戲鳳”,可轉來轉去頂多轉個“老鼠偷油”。那時的全是色素的桔子水裝在一個看上去就有毒的塑料管子裡,開一小口滋滋地吸,還好那時的小孩都特純潔,也沒對著那管子的形狀亂想。

娛樂:

那時挺流行“拍洋片”,我有一套水滸,另一小孩有套三國,混在一塊兒玩,為了關雲長和李逵誰厲害爭了老半天。還有一種”印花紙“,沾點唾沫就能印出圖案,非唾沫不可,干淨的水不管用。

說完了吃,穿,玩,來談談我們那時的精神食糧。

幼兒園時,有《小朋友》,《好娃娃》,《365夜》,太小了,其他的記不住了。

上了小學,學校統一訂的《中國少年報》,不知道現在的孩子還看嗎?最深的印像是中國隊在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的精彩表現,還有電影《少年犯》,救火英雄賴寧。現在的孩子沒幾個知道賴寧的吧。可我最愛看《少年文藝》,《故事會》,《故事大王》,《少年文藝》裡的故事個個好看,都是和我們的生活十分接近的,《故事會》裡的故事好像就比較社會化了,應該算“成人讀物”,但都十分吸引人,笑話也特都逗。

我媽還給我訂了《作文通訊》,《小學生作文》,也都挺好看的。中學時有《中學生數理化》,《英語畫刊》。

不知什麼時候一下子出來很多雜志,就開始什麼都看了,《少男少女》,《讀者文摘》,《青年文摘》,進入一個繽紛的世界。再也沒有了當年《中國少年報》的油墨芳香,我好像已經上高一了。

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看的《少男少女》,《讀者文摘》,《青年文摘》。

家裡買電視是我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也就是87年前後。那時沈陽好像一共才三個台:中央,遼寧,還有一個可能是沈陽台,我記的不大清了,反正電視台特別少。但感覺那時的節目卻很豐富,呵呵,當然是和半導體相比了。先是《霍元甲》,接著是《陳真》、《霍東閣》,還有《再向虎山行》、《十三妹》,《一剪梅》,《冰點》,《昨夜星辰》。。。

小學時代最有名電視劇的是兩部——《上海灘》和《射雕英雄傳》。

《上海灘》播映時端的是萬人空巷,一時間好像每個沈陽小伙脖子上都多了一條白圍脖,也不管是什麼季節了,黑色的風衣也隨處可見。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我是五年級,我們班最高最能打架的那個也圍一條白圍脖上學來,據傳是他在外校的“對像”給他織的,嘿嘿,可真是砸倒一片人呀。同學之間也不正經叫名了,都是“X哥”,“阿X”什麼的,遇上誰名字裡有個“文”或“力”,嘿,可就抖嘍,“文哥”,“阿力”,這稱呼現在想起來都覺得有一股子豪氣。

《射雕英雄傳》可以說影響了和我一般大的很多人的——至少是一個階段的——人生。我從那個時候開始接觸金庸的作品,從看他的小說到到看他的散文,史評,時論。他絕對稱得上一個文學家。

對於我們這些出生於七十年代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比那部電視劇更具影響力的了。翁美齡就是黃蓉,誰也替代不了。

那時我們一下課,操場就成擂台了,一百多個靖哥哥在那練“降龍十八掌”,三十多個洪七公拿著根棒子到處亂竄,甚至還有七八個歐陽克搖著扇子去撩蓉兒。。。班裡還出現好幾本《九陰真經》,都是用演算本的紙撕下來長條,來回折疊成古書的樣子。我還記得頭幾句:“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余。。。”

等我上了中學,對武打片的興趣就不那麼濃,開始喜歡看《義不容情》、《流氓大亨》一類的港片了。那時的家長和老師大多不許我們看電視,尤其是港台的。其實我們最早的倫理意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從港台電視劇裡學來的。反觀現在國產電視劇,模仿港台,打打鬧鬧的那套學來了;發人深省,啟人心扉的倒沒有了。

那時侯電視台少,也就中央台和地方省台,電視制作水平挺低,廣告也很少,現在想起來還有印像。

有個收錄機的廣告:一個摩登青年(那時侯的摩登青年)帶著耳邁在那裡隨著音樂扭動,音樂是:“燕舞,燕舞,一起歌來一片情…………!”

有一種洗發膏廣告,(不記得什麼時候都該叫洗發水

了),一個小女子穿著飄逸的長裙蕩秋千,溫柔的歌聲傳來:施美施美,使您更美……

佛山牌鼻炎康:大家輪流打噴嚏,然後一個女士說,家有鼻炎康,鼻炎不用慌!

腸蟲清,一個女同志來問,有制蟯蟲的藥嗎,賣藥的老頭神秘的一笑:兩片!又有幾個人來問,有制什麼什麼的藥嗎,老頭也是伸出兩個手指頭,兩片!大家都跑過來異口同聲的問,都是一種藥啊?然後旁白就開始發話,說的什麼記不得了。

還有,唱:威力,威力洗衣機!然後旁白:威力洗衣機,夠威,夠力,-----真不知道什麼叫夠威夠力。

更多的省台和地方小台的廣告就是蘭色的背景下,伴隨著劈裡啪啦的打字聲,由播音員念著什麼什麼省優部優國優,然後(尤其是地方小台)就開始放港台的的武打片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