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生人的個人歷史2002年了,生於七十年代的這撥人,最大的三十二,最小的二十三。做為最早出生於七十年代的人隨手間記下從小到大的一些事情。要不,再過幾年,恐怕會忘記。
知道紅小兵、“四人幫”,參加過宋慶齡的追悼會、劉少奇的平反大會,往牆上刷過“抓綱治國、以糧為綱”的標語,同學裡不只一個叫國慶、衛星、捍東的。(七十年代後期出生的當然不會經歷這些,他們剛上小學時候沒什麼大的政治事件,通常是用粉筆在牆上寫:“某某是傻瓜。”)
用過糧票布票油票豆腐票,拎著瓶子打過醬油。
收藏有二十本以上的小人書,看過五遍以上《少林寺》。
記得《大西洋底來的人》、《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唱過“七大馬力十大神力啦啦啦鐵臂阿童木”。七十年代末期出生的小時候記得的是花仙子、藍精靈。
推鐵圈、吃小豆冰棍、看過五分錢一場電影。用泥巴做過炮樓,學著小兵張嘎點燃。用廢笤帚玩過火把,自己生火,烤過土豆地瓜。拍四角,集煙紙,纏炮線,用鐵絲、皮筋做紙彈槍,拿報紙做風箏。
城裡出生的家中兄弟姐妹一般二到三人,農村的稍多。大的不愛帶著小的玩兒,小的總愛粘著大的,經常看到大的撒著歡跑,小的在屁股後面哇哇哭。(七十年代末期大多已是獨生子女,沒有這待遇。)
睡過抗震棚。
幫老爸買過冬儲菜,在地上挖過坑埋過蘿蔔。
作文裡用得最多的詞是“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後來多改成“拾金不昧”、“助人為樂”類。
男孩玩對拐、糧店、打山救火,女孩子跳皮筋、抓羊拐(各地略有差異),男孩女孩一般不在一起玩兒。
喜歡過程琳的《酒干倘賣無》、張行的《遲到》、朱曉琳《那一年我十七歲》。後來是費翔和齊秦。
看港台錄像、玩電子游戲、跳霹靂舞、聽搖滾音樂,都痴迷過。腰裡別隨身聽,西裝和太陽鏡上留著商標。
聽過對越自衛反擊戰英模報告,熱淚盈眶、熱血沸騰。(七十年代末的大多聽的是勞模的報告。)
不管是否傳閱過,至少知道手抄本的《少女之心》、《曼娜回憶錄》。在學校被老師或同學搜過書包,查有沒有手抄本。
用鐵鍬或板磚打過架,後來改用匕首和馬刀,最不濟也要裝著家裡的舊菜刀。打架以恫嚇為主,人數上占優時是非打不可的。誰要進過看守所或審查站,徹底成了沒人敢惹的主兒。
在課桌上刻“三八線”及書法(個別人擅長彩繪)。
談戀愛好像比哥哥姐姐們容易。
學過女排的“拼搏精神”,在筆記本上寫過:“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幫父母排隊搶購過冰箱彩電洗衣機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因為怕漲價。
看過《寡婦村》,學會了說“少兒不宜”。
讓港台和日本電視連續劇迷住過,喜歡過翁美玲、山口百惠、霍元甲和許文強。
小學打乒乓球,初中打排球,高中打籃球,大學踢足球。
讀過金庸古龍三毛席慕容北島汪國真王朔錢鐘書張愛玲,最後還是發現小時候的連環畫印像最深。
在深圳、海南、廣州、珠海打過工,或在其他地方有過類似的打工經歷。
結婚時使用車隊並且錄像,男穿西裝、女穿婚紗,一般都在飯館餐廳酒店請客,多數人結婚後就和父母分開住。(七十年代末出生的,此時大多還在談戀愛或者准備談戀愛。)
生了男孩喜上眉梢,生了女孩也好也好。
干過傳銷、賣過保險,至少是自己的親戚朋友中有人從事過這一活動。
不大為長工資或下崗之類的事煩心,常常為不能找到更好的賺錢方式而苦惱。
中英談判成功的時候還覺得很遙遠,一轉眼香港已經回歸。
傳聞過“一九九九世紀大劫難”,並平穩地度過了世紀末的最後一天。
你的玩具箱裡曾有二十本以上的小兒書和一把手工做的紙子彈槍。
你吃過五分錢的冰棍。
你知道楊子榮、嘎子,李向陽,沒頭腦和不高興。
你會唱八十年代的新一輩。
你崇拜過岳飛,玩過飛鏢,知道阿童木是誰
你會做風箏之類的小東西,帶過軍帽,打過三次以上的架。
你知道小路純自,大島茂,加裡森,和大西洋底來的人。
你的女朋友中至少有一個是四環素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