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緣由• 仿佛只是因為一朵花,我們決定年假去普陀山。
8月底,部門組織旅游,目的地是南澳島。那是行程的最後一天,途經開元寺(也許只是巧合,武漢這座有名的寺院叫做歸元寺),裡面有一個觀音閣。趁旁人拍照間隙,我拍下月池中的這朵潔白的蓮花,當時只是因為喜歡它的簡靜淨美。
回來,千度幫我將卡上的照片存進電腦,翻到這一張,他喊:“這是一個觀音啊!”我趕來看,的確,中間的蓮花瓣還未展開,四邊的花瓣圍繞,像極了衣袂勝雪翩然,寶相慈美莊嚴的法華觀音。唯自稱奇,拿它作了辦公電腦的桌面。
工作進行中。擔心進入十月,因為繁忙沒有機會再休年假,遂決定兩人請假。
中間也有波折,好在都挺過去了,年假請到。
剩下的就是看看去哪裡玩,杭州、麗江、普陀山,比較時間和價格,最後兩人都同意去普陀山。
開始查資料,得知這裡是觀音道場,仿佛冥冥中有召喚。
■ 普陀成行• 波波折折,居然讓我們順利安排好了去普陀的一切准備。
我的工作按照預期有驚無險的全部結束,中間還偷閑訂火車票、機票、旅館,以及尋找路書,都很順利;
千度的選題從天而降,於是掃除所有後顧之憂,只待如期出發。
■ 普陀經行• 兜兜轉轉,徑奔普陀。
火車比想像中干淨很多,21:59發車,睡了一夜,早上7:15到達寧波。
下車攔了的士直奔美術館旁邊的客運北站輪船碼頭,只是不准提前買票,也無處存行李。原本我們定的行程是去溪口晃半天,再搭最後一班船去普陀,看來菩薩希望我們早點到達。因為千度帶了給他們報社通訊員的紀念品,所以等他的通訊員兩口子來了,閑聊一會,我們就買了9:05的車船聯票。
先是一段個半小時的中巴,然後是70分鐘的快艇,盡管有人說船很顛簸,但我們帶的人丹也沒有用,似乎也沒有強烈的暈船感,平安順利的到達了普陀。普陀山是舟山群島的一部分,三面環海,風景秀麗宜人。
定的家庭旅館聽潮閣有人來碼頭接,中途接我們的阿姨要記錄電話號碼,所以讓我推她的自行車,我便騎上了,可惜車把太活,歪歪倒倒不得痛快,換作千度也是一樣。
阿姨想起車在我們手上,回頭來拿,同行的一家三口的女兒,便要去騎,一路狂飆出去,讓我們大跌眼鏡。
原本想說上島就也租個兩人自行車,環島看看風光,可惜沒有找到,不過終究因為阿姨的緣故,也算騎了一回。
聽潮閣在緊鄰紫竹林的龍灣村,家家都是一模一樣的或三層或兩層小樓,經營旅館或餐館,也有兼而有之的,最高大的一處是中信的酒店,千度說,等發達了來這裡住。
我們定的聽潮閣100元的標間因前面的房客延期,我倆便被安排在3樓,是個閣樓,房間很小,還算干淨,鄔姓老板夫婦倆去外地游玩,姐姐看店,葉姓。上下打量一番,算是個不錯的住處,人溫和有禮。
• 紫竹林和不肯去觀音院以及南海觀音
紫竹禪院黃牆灰瓦,自有一種莊重。院中各處的石刻很見風姿,都是一些佛說故事。
這兩幅石刻說的就是普陀山以及不肯去觀音院的來歷。
慧鄂(音譯)禪師最終沒能帶走觀音,但日本僧人卻因此對觀音有了特別的眷戀,更在多年後,將各寺文明的觀音石像33尊送來普陀山的不肯去觀音院,我逐一端詳揖拜,又有一操東北口音的游客說,這是日本來的佛,不拜。其實佛法無邊,更有佛言眾生平等,佛法沒有國度人種的區隔,佛像又何嘗有。
不肯去觀音院旁邊有一處潮音洞,洞中海浪湧進,仿如洪鐘,擊退千萬念頭,令人心底澄淨。也許人心的念頭便如海浪,一波消退,一波湧起,生生不息,唯有入觀音洞中,滌蕩震懾,方能獲得了空吧。
海邊的石崖處處都有觀音的石刻,雖無眉眼,卻神態安詳,圓融可愛。千度隨手拍得一張獨釣圖,頗有中國山水畫的質感神韻,恍似天成。
南海觀音佇立海邊,守望這一片海天佛國。觀音面之所向,即是我身後的那一片山巒——洛迦山,好似一尊觀音,睡臥在大海的碧波之上。
後來從電視宣傳片上看到,普陀洛迦山的梵語含義是“一朵美麗的小白花”。
南海觀音佛像偉岸慈重,讓人敬愛。在側面遠遠的要拍,便有一道光透雲而出,似得天祝佑。
南海觀音四圍石刻宏遠圓融,瞻之可喜。
回身,我倆在覆蓋功德銘的一塊影壁上,拍下這張照片。時近傍晚,在觀音跳旁邊的台階上坐著吹了吹海風,便回去吃飯。
起先因為店老板夫婦不在,所以不能包飯,但後來店家姐姐說她親自下廚,於是吃了一頓100元標准的海鮮農家飯,鮮美可人。千度幾乎自己吃掉一整條麋(音)魚,直誇葉姐姐手藝好。
8日晚心滿意足,睡得不錯,也無蚊蟲叮咬。
• 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及西天景區
9日一早起床,開始正式的登山禮拜。
普濟寺四圍林木花樹眾多,處院清幽,但香客繁多,摩肩接踵。外面的多寶塔沒有開放,只能遠遠留一影像。
寺側一株黃連木,年代久遠,倒伏之姿依然巍峨。
從林木間穿行,鴿子不驚,連四足蛇也不避人,我們也無心生恐怖。看到一只四足蛇,尾巴是孔雀藍的顏色,閃閃發光。
普濟寺因為雍正賜造以及是為皇家寺廟的因由,故禮儀森嚴,但眾生平等也時有顯現,旁邊的石柱上寫道“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
在普濟寺裡拜到這尊觀音,有故事要單說給亂馬聽。
這是一尊白玉觀音,我為什麼知道?因為拜的時候想到你跟我講“要摸摸送子觀音的腳,據說很靈滴” ,所以拜完我就去摸了觀音姐姐的腳,雖然,也許她並不是送子觀音,可質地好溫潤細滑,讓人心生歡喜,所以,我認定它是白玉的。
回向有菩薩拜,讓給你姐夫,我獨對著她看了又看,那一派恬淡莊重和怡然讓人心胸舒廣,看得我忘了自己。這時僧人三三兩兩經過,其中一個在白玉觀音姐姐旁邊,對我說:“拜拜,拜拜”,我本已拜過,但還是上去又拜,除了紫竹林不肯去觀音院的觀音,這是唯一我此次拜過兩次的菩薩,南無大悲觀自在菩薩。也因為這樣一陣耽誤,竟趕上一場法事。法事莊嚴,住持方丈著紅袈裟,有儀態。法事後,千度和我說,這與他小時候入定所見何其相似!
一個不經事的小孩,入定中所見,在而立之年成為真見,讓人對佛法的廣大生出敬仰向往誠信之心。
拜完普濟寺已經10點多,我們決計就在這裡享齋飯,千度去買齋票,我在過道的缸邊拍下這朵蓮花,普陀蓮花多是黃心或黃瓣,看到有人買來供奉觀音的普陀蓮,極似葵花。
齋飯令人叫絕,口口香。八人一桌,各有神態。左手邊一家三口,老父看我交換菜碟,便總將門前一碟鹹菜讓人,卻無人接收,老母但只笑吃,兒子連剩下的菜湯也會合在碗裡;右手邊一位闊胖大姐,用飯何其豪邁,連續三碗米飯,更為我們再打來一盆湯,並時時念叨“出來都是緣分”。
普濟寺正門外面橋上的石雕小獅子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個個形態不同,神采斐然,活靈活現。
聽說普濟寺外面林間有普陀獨有的鵝耳櫪樹,我們遍尋不見,轉了一圈,卻在靠路邊的地方看到,是個不起眼的小樹,感慨有加。卻也因此轉錯方向,找不到去下一個寺廟法雨寺的小巴站,於是一路向前,竟到了西天景區的入口。山路蜿蜒,拾階而上,很是辛苦。於是不敢多走,只肯去梅福庵和觀音洞庵,孰料便有一段可愛的故事發生。
梅福庵不好找,路遇兩個女尼,從山下來,手中拎著零食和郵寄來的包裹,問路,含笑作答,眉目清秀,神態恬然,未想,沿路尋去,恰恰看到她們進門,竟就是梅福庵的女尼。
轉過院子,來到正門,看到一男踏在門口的蓮花磚上轉圈,妻子在旁邊笑。原來前面壁上書一巨大佛字,佛身一束漫長而下,勢末墜一心字,言道:如有人踏蓮花磚上,閉目正轉三圈再反轉三圈,向前行去,若摸到佛字,便是與佛有緣。那人幾圈下來,徑直偏離,在牆上兩臂展開大抱大摸,獨不在佛字上,屬是佛法無邊。路人俱笑,甚是好玩。我們玩心亦起,也來轉上三圈。
我站上蓮花磚,對准方向,記好腳的位置,邊念觀自在菩薩邊轉,覺得恰恰好,可睜眼卻對著千度,先前那對夫妻大笑。確是我的佛緣未到。
千度轉,我在一旁屏聲,邊看邊暗自驚訝,圈圈都在正對佛字的方向,最後一圈,他只要再踏出一腳,就可功德圓滿,可他恰恰便停下了,如此,他的前面就不是佛字,而是我。我目瞪口呆。
那對夫妻中的男子大笑,對千度喊:“對對,往前走,往前走,摸!”千度的手摸到了我,一眾大笑。
這也許就是因緣天定吧,心中升起一股溫暖,氤氳眼眶。
接下來拜過觀音洞庵,在那裡的法物流通處買了兩串檀香手珠,為念菩薩方便。倒是賣法物的女尼,年紀有了,卻無佛法,態度凶惡不耐,這次的我卻只為觀音,心底倒無慍怒,海天佛國的教化竟也加被於我,與有榮焉。
這一路西天取經下來還真是疲累,但千度發願要走上佛頂山,那是1088級台階,相當於爬50幾層樓。
西天景區過後就是法雨寺,上佛頂山就可從法雨寺的後身拾階而上了。
法雨寺的小獸也極致可愛,卻叫不出名字。應該是龍的九子之一吧,法雨寺是康熙賜建的。
法雨寺的玉佛殿旁,千度有了自己的宗教機緣。從禪堂經過,堂中僧人散去,只有一執事僧在擊鐘鼓。眾人皆拜的香火地,有情眾生皆拜;但禪堂卻是給僧人拜的,倒沒有香客爭擾,獨得清靜。千度大膽,徑入禪堂參拜,一拜良久。那執事僧倒也視而不見,也不驅趕。
我在外面靜觀。
千度出得禪堂,講彼時心情經歷,蒲團是麻制,跪下錐扎;鐘聲是警醒,念頭起時,便事驅趕。仰頭望佛陀,心生感動,幾欲垂淚。這一路跪拜菩薩,心潮湧動幾欲落淚的感覺我也有過幾次,但還是羨慕他的經歷。千度問我怎麼不進去拜,許是佛緣未到,抑或是我願意看著他行拜,如一尊者。
千度忽問,禪堂之中,供奉的是哪尊佛?回頭思量那般寶相形狀,我斷定是佛祖釋加牟尼,南無阿彌陀佛。
法雨寺的建築以及院中景物都非他處可比,底蘊清嘉。
法雨寺的九龍壁,一如帝制。
經一僧人指點,我們從法雨寺後的石階登山,一路執手珠念“觀自在”菩薩,倒也未覺累極。
遇見梅福庵裡那對轉圈圈的夫妻,他們驚訝我們競徒步上山來。
中途從林間出來一失去雙臂的乞人,令人悲憫,找出錢來,他含笑答謝。那樣高的山,無臂的他不知是怎樣攀得上來的,也是有菩薩加持吧?
更遇一居士,三步一拜拜上山來,令人贊嘆。據說,菩薩的正日子,諸多善男子善女人一步一拜拜上山來,其虔誠至深若此。
行到半山處,有“海天佛國”四個大字鐫刻在巨石之上,我們在它旁邊的“南無觀自在菩薩”前留影,此時人很疲累,算是勉勵。其上有雲扶石,仿佛是紅樓夢中的那塊無處補情天的石頭。
聽到一段傳說,文豪郭沫若來到佛頂山,想到了上聯:“佛頂山頂佛”,卻想不出下聯,旁有樵夫經過,隨口念到:“雲扶石扶雲”,堪稱絕對。此所謂佛至心靈吧。
登上佛頂山,山風拂面,疲累全消,精神也為之一振。
佛頂山上的慧濟寺藏於林木森森處,別有幽靜。院落很深,蜿蜒方能進入佛門,一路曲徑,猛然間轉角處照壁上四個大字“同登彼岸”,我們牽緊了手。歷萬般艱難,行千裡路,同百年渡,所為何來?
我在這座寺裡,將檀木手珠置於佛菩薩前,請求開示,並學著居士們的做法,在香爐上為它們受取香火氣,希望能得觀自在及諸佛菩薩的加持,得時時有佛菩薩伴在身旁。
9日這天晚上,我經歷了生平最奇特的宗教體驗。
雖然白天體力消耗大,可我卻失眠了,怎麼也睡不著,腦海裡時時閃現不肯去觀音院的匾額,如此輾轉一夜,直至天亮。千度勸我無論如何要睡一會,在他的安撫下,我迷蒙中好似睡著了。睡中有人說,要走妙莊嚴路(是一條上普濟寺的山間石路,路書上有網友推薦過,據說兩旁林木景色甚佳),須證得佛法,旁一著泥黃僧衣披壓金銀線黃袈裟僧人道:“妙勝相助”,話音落時,我即從夢中醒來。
千度聽了不語,用手機在線查詢,竟找到“妙勝”的由來,這是一本經書,名《最妙勝定經》,是講禪定的佛經,敦煌出土。
這件事令我大感神奇,平生所歷所學,未聽過有這樣一本經書,更未見過有著黃袈裟;回來再查,原來確有黃袈裟,是最早的佛陀著裝顏色,大眾部的袈裟顏色亦是黃色,中土雖曾有大和尚推行,但最終為紅袈裟統一。後來又查到,黃袈裟又名“觀音納”,原來件件都確有其物,非隨意杜撰附會,也非日有所思,因為這些都是我先前知識體系中未曾見過的。
佛教的神奇,我算初次領略,此前,只是愛佛教深廣的宇宙觀以及為生的修持和普度眾生的大義,但卻自這一刻起深信不疑。每個人的宗教體驗不同,但我不再將信將疑,並願意用以後的人生身體力行,早日證得佛法,以普度眾生,濟世利民,方不枉費佛菩薩點化指引。
■ 洛迦經行本來千度不想去洛迦山,既然三大寺已朝拜,就算圓滿,不如去原本要去卻沒去的溪口,但我執意想去,不想半途而廢。可就是這一去,竟又另生出幾樁神奇。
洛迦山上也有石刻,但無人觀賞,大家都是潮湧般上山,匆匆拜佛,摩肩接踵,我們嫌人多,四處散逛,人略少時,才去跪拜。
千度說,跪拜也不是為求財求利,而是放下身段,此解我深以為然。
五百羅漢塔,恢恢煌然。石刻渾融飽滿,栩栩如生。普陀洛迦上的刻工都自有一番質樸而靈動的氣像。
因為拜佛的人太多,我們想避過人群高峰,千度就帶著我轉腳沿著指向山下一個叫做四十八願塔的地方走去。
這是一處埋葬歷代普陀山高僧大德以及有名居士的靈骨塔,有爐有蒲團,單無香火,想是人們多去求財求福,卻不願跪拜亡靈麼?
千度拿出香來,卻無煙火可點,遇到守護這座塔的人,向他借火,那人頓時露出敬重的神情,喊著“先生”,指引他先拜土地(山腳有土地廟,供奉土地公和土地婆婆,這裡卻單有一個土地神),再摸一個巨大的石木魚,上刻“佛知人不知”,並說這個很靈驗,保佑身體健康的,最後在塔前跪拜亡靈。我跟在後面亦步亦趨,沿塔觀看,這時竟又遇到那一家三口,在這樣冷僻的去處,真是緣分非淺。
從四十八願塔出來,便只剩一個殿,供著佛祖,旁邊的殿裡是送子觀音,千度跪拜了佛祖,我去送子觀音前長長的拜求。
香插進香爐之後,我們發現,這99把香剛好燒完,也無人計算,更是沒有四十八願塔那一炷,便也不能恰好燒完,這就是所謂定數吧。
在洛迦山腳,拍了這張照片,因為我說是馬,千度說是鹿,到底是什麼呢?
回來的時候,我又去了不肯去觀音院,再三跪拜菩薩,感謝菩薩指點正途。那日中午在紫竹林禪院吃的齋飯。
出門時,我說,來處來,去處去,這真是圓滿了,千度贊同。
這日老板夫婦游玩歸來,親自為我們下廚。飯後,葉姐姐來問,是鄰家的手藝好,還是她妹夫的手藝好,千度伸出大拇指:“你的手藝最好!”葉姐姐很高興。
出門買面巾紙,看到這幅孤星伴月,可是相機不夠好,始終拍不清明。
這一晚酣睡,直到天亮。
11日晨,我們收拾行囊,返航寧波。
上船前,我把普陀山的門票亦是明信片,填上媽媽單位的地址,寫上:“祝爸爸媽媽福壽安康”,更加上“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心裡念叨希望菩薩加持。千度幫我投入信筒。

(南澳島上的白色蓮花)

(法雨寺的建築)

(不肯去觀音院的來歷)

(洛迦山石刻)

(500羅漢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