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著我山西行的那些美食

作者: 單飛的日子

導讀每次外出旅游,品嘗當地的小吃或特色菜是一大樂趣,這次去山西旅游9天,自然不放過那裡形形色色的面食。外出前,曾為當地奇怪的面食名字所困惑,於是在每次點餐時總是翻找沒有嘗試過的新品種,不過吃過以後,有些仍舊不知道其名字是從何而來的,呵呵。栲栳栳:好像還有個名字叫蓨面窩窩。這是我在平遙吃的,價格是12元(因為在南大街的店面吃的,估計這價格算 ...

每次外出旅游,品嘗當地的小吃或特色菜是一大樂趣,這次去山西旅游9天,自然不放過那裡形形色色的面食。外出前,曾為當地奇怪的面食名字所困惑,於是在每次點餐時總是翻找沒有嘗試過的新品種,不過吃過以後,有些仍舊不知道其名字是從何而來的,呵呵。栲栳栳:好像還有個名字叫蓨面窩窩。這是我在平遙吃的,價格是12元(因為在南大街的店面吃的,估計這價格算高了)。其實就是把薄的蓨面皮子卷起來,像一個個小筒似的豎放在蒸籠上蒸熟後,蘸上調料吃,頗有嚼勁,超級耐餓。光吃皮子是沒啥味道滴,還有些粗糙,但是經放,我就是把一大半留到次日當早飯。平遙碗托:其實不只平遙才有,晉中很多地方都有吃。樣子和涼拌的吃法都很像涼粉,但是感覺沒有涼粉那麼筋道,估計是因為碗托是用面粉做的。據說碗托還可以熱炒了吃。這是我在平遙的第一頓,價格8元。詢問老板為什麼叫這個名,回答是因為它是先放在碗裡蒸熟,然後整個一砣子面從碗裡倒出來(怎麼聽著像是八寶飯的做法),再切成小條吃,怪不得有的地方寫著是“碗脫”“碗禿”等,真是這麼來的嗎?只當也是一種說法吧。搓魚:是我在平遙某小巷閑逛時的午餐,價格5元。初看就是一盆炒面,但是那面條比較粗短,圓圓的,兩頭略尖,口感更有彈性。根據老板娘介紹,搓魚的做法是把和好的面搓成一根根面條,所以面條是圓的不是常見的扁平的,這也是搓魚名字的來由,但是面條的樣子和普通的魚還是有很大差距滴,勉強可說是像放大版的太湖銀魚。沒有細問用什麼工具搓的,該不會純用手搓的吧,那我這碗面條需要多少人工啊?!貓耳朵:小面塊做成貓耳朵的形狀(即指尖大小的三角形,但是有兩個角是卷曲的),在水裡煮熟撈到碗裡,澆上各人喜歡的鹵或澆頭。我是在太原的晉陽飯店裡嘗到的,3元一小碗,很可愛的樣子,吃上去軟軟的。剔尖、擦尖:這兩樣東東都是在平遙雲錦成被我發現的,5元一迷你小碗,多米你的碗?我各吃了一碗另加一個葷菜和一份湯,雲錦成的價格在平遙算是有些小貴。根據服務員的做法解說:剔尖是用筷子從面塊上把面一片片剔到滾水裡煮熟撈出澆上鹵即可食用;而擦尖則是用金屬小片(還是竹片)從面塊上把面一片片擦到滾水裡。可見兩者做法極其相似,成品的區別僅僅是剔尖比擦尖個頭大一點,味道一樣——軟軟的水煮小面片而已。而面片的原料可以是常見的白面,也可以是紅面,就是高梁面。蘸片子:是在王家大院附近的公交車停車場邊吃的。12元,端上桌一瞧,嚇,好大一盆餛飩皮!足夠2人吃飽。也是蘸著調料吃的,那調料的味道很不錯,有些辣,似乎有西紅柿成分在內,很鮮,“餛飩皮”也好吃,滑滑的。以上是我在山西吃到的面食,當然還有刀削面,因為比較常見也就不在這兒提了。可以說山西人在這類食品上盡情發揮了想像力,但是說到底,面食就是面食,很多的味道大同小異,差別就在那調料或澆頭。再說說其他的山西地方風味:撥爛子:名字不怎麼樣,可是味道很不錯,是把土豆絲和面粉混合後加鹽加油(可能還加了點胡椒粉之類的調味料)炒出來的,既可當菜也可當飯,土豆和面食都是我所喜愛的,自然覺得這個小吃很對胃口。在五台山吃到的,12元一盤,足可以吃飽,在當地屬於物美價廉了。太谷餅:一種便於攜帶的點心。從資料上看太谷餅是產於晉中太谷縣的,太谷縣就是建於明末的三多堂(曹家大院)的所在地。三多堂是現存晉商大院中最古老的一座,但並不在我此次行程計劃中,原以為無法一嘗太谷餅,沒想到在太原的某超市裡發現了用紙包包裝的,才3塊多,正好買來作為路餐。餅是扁圓形的實心面粉餅,可能因為是烘烤出來的吧顯出暗暗的黃色,直徑大約有5寸,挺大的,拿在手裡沉掂掂的,那一包是兩個對扣的餅解決了我一頓午飯。味道不錯,又香又甜又軟,表面還撒了些芝麻,感覺有些想軟一些的桃酥餅。油糕:也是晉中地區的小吃,看上去像是弄扁了的麻球或者大些的南瓜餅,口味也像,不過油糕外面的皮是用黃米做的。石頭餅:2元/個,做法頗有意思,先在鍋裡把黑色的小石頭燒燙了,將一張擀好的比鍋略小的薄面皮攤到石頭上,上面再覆上一層燒燙的小石頭,一會兒面皮變脆,餅就做好了,因為是被石頭壓熟的,所以餅的表面布滿了小坑。味道一般,就是烤薄餅唄,但是那天早晨在平遙街頭邊吃邊看著一張張餅用一個如此原始的方法做出來恍若回到了歷史中的古城。羊雜湯:在太原時我是晚飯後還特地跑到郝剛剛去,就為一嘗網上大大有名的羊雜湯,果然名不虛傳,又濃又香,餅也好吃(因為太飽了,大半個餅留作次日的早飯,味道仍舊挺好)。終於明白,羊雜湯不僅僅是湯和羊雜,裡面還有米粉,所以打算去的朋友千萬別像我一樣吃飽後過去:D認一力:可能因為我去的太晚了(晚上8點多),趕上打烊前的末班,所以端上來的蒸餃是蒸好多時的,不太熱,皮子都硬了,餡也是干干的,失望。要提一下的是認一力在橋頭街靠近柳巷的街口,六味齋醬肉店就在附近,但是六味齋的醬肉似乎很熱銷,晚上去了兩次都沒買到。另外原來也在橋頭街的清和元今年早些時候被拆了,是否還返回橋頭街當地人也不知道。拔絲山藥:很多去過平遙的人都提到了那裡的山藥,自然不能放過。拔絲山藥得趁熱吃,還行吧,外面是甜的糖液裹著裡面的山藥。但38元一盤對我一個人來說太多也太貴了,打包了一半,到第二天發現味道就差很多了。平遙小酥肉:是用油微汆過的肥肉和瘦肉切片後,相隔碼在一個碟子裡蒸出來的。不建議喜歡吃清淡的朋友嘗試,雖然裡面能挑出瘦肉的,但是整個菜感覺太油膩,關鍵是我認為這應該不是平遙的特色菜。平遙牛肉:牛肉很好,據稱是選用黃牛肉的(誰能告訴我平常的牛肉干是用什麼牛的肉做的?)。本質上應算是用鹽水煮的牛肉(不知為何有人稱之為醬牛肉),但是燒得酥爛,很入味,又香,激動之下買了好多真空包裝的帶回家。那裡袋裝牛肉的牌子很多,各家的價格相差懸殊,冠雲牌自然是最貴的,選了不同品牌的,回來吃了之後沒覺得有很大差異。過油肉:這是我在山西的第一餐,印像超好,那麼大一盤金燦燦的肉片(可別被它的名字嚇著,沒有一點兒肥肉),非常符合吾等肉食愛好者的要求,又鮮又香,吃完後著實讓我回味了一陣。做法並不麻煩:將瘦肉切成薄片在雞蛋勾成的芡裡略蘸,入油汆一下,撈出來後煸炒,同時加少量黃瓜片、木耳作輔料。用餐地點:太原晉陽飯店,價格25元,其實晉中很多地方都有,只是曾在某本書上見到過油肉是該飯店的招牌菜又正好路過。老干媽小丸子:到五台山自然是選擇素菜啰,但如果不是事前知道一盞明燈是素菜館,無論如何我都不會相信的,哪怕是在餐後。油炸的小丸子,很有彈性,咬上去像油炸貢丸,比較辣,46元/盤,量還是蠻足的。後向服務員打聽得知,小丸子的原材料是小麥蛋白。

以上是我在山西嘗試過的特色,可惜呆的時間不夠長,遠沒有嘗遍,比如太原頭腦、托葉兒、格芊芊等都沒來得及一見,看來下次還得來晉補一下。


(過油肉和貓耳朵)



(老干媽小丸子)

(平遙碗托)



(搓魚)



(拷栳栳和平遙小酥肉)

(石頭餅)



(石頭餅)


精選遊記: 太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