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台到大同:一路收獲喜悅
五台山到恆山淡季是沒有車直達的,到大同的車也多經應縣而過,雖然現在是旺季,可是聽說恆山那邊的路在修理,經常塞車,所以去大同的車雖然也掛著途經恆山、懸空寺的牌子,實則是不經過的,不過售票員為了賺多我們幾個人的錢,決定到了應縣以後再專程繞道送我們去恆山,這樣可得多走40多公裡的路程。
五台山到大同的路很好走,是來山西後走過比較舒適的一段,雖然從五台下山要走一段盤山公路,車上有兩個乘客甚至因為車子沒有代購保險而寧願放棄乘車,不過後來我發現,盤山公路其實並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險峻,只有路間一塊記載著墜崖車禍事件的路牌提醒司機要加倍小心。
途中經過北台望海峰,山間的景色還是非常不錯,有時見滿山落葉松黃透,一片金黃的林海,在風中揚起濤聲一片;有時見氳氤的光線照射墨綠色的山腳下的幾間小屋和門前似乎荒廢了的曬谷場,卻又見幾頭可愛的牛兒帶來生機;田園裡隨處可見看似干枯了的玉米地,感覺有點秋天的凄涼,可是看到人們在地裡辛勤的收割還有那金黃燦爛堆滿院子天台的玉米棒子,卻有替他們有收獲的喜悅。

過了應縣司機果然沒有朝縣城方向走去,而是繞道渾源,准備送我們到恆山,就這樣,我們與應縣木塔擦身而過……車到渾源縣城後,司機為了減少耽誤其他乘客的時間,早已叫了一輛的士等著接我們去恆山。
懸空寺:壯觀與突兀
車子離開縣城後轉入去恆山的路,忽然間,師傅指著路旁一個黑底金字的牌子告訴我們前面就是懸空寺了。
果然過沒多久,我們就望見了懸空寺,它是恆山18景之首,遠遠的望去倒沒有像想像中的那樣,建於高山之山,下是萬丈深淵。相反的,它其實離地僅幾十米距離,感覺它卻如鑲嵌於半山腰的一座俏巧石屏風,不過寺院棧道用直徑不過十幾釐米的木柱子支撐著,在建築力學上確實有著不可思議的考量,也讓人贊嘆前人的鬼斧神工,再看到上面滿滿的游客,還是不免有些替他們擔心,也感到寺腳下那塊李白題寫的“壯觀”兩字確如其分。
在寺的左邊是一條突兀而出的巨龍的龍頭,似在保衛著懸山寺,師傅告訴我們那是另外一個景點,上去是另外要收費的。景區為了防止游客只拍照不上寺院,特意把景區門口修到了大路邊,我們聽信了師傅的讒言,認為再往上爬也不過如此,便沒有登寺,只遠遠拍了幾張,便去登恆山。後來再細想,感覺有點後悔。
恆山:靜心獨行被人遺忘的角落
從懸空寺過恆山隧道、恆山水庫,大概十來分鐘車程就到了北岳恆山的山門。從山門至景點大門尚有七八公裡的盤山路要走,我們便包了師傅的出租,讓他送到景點大門即停旨嶺,等我們游完恆山再送回渾源乘最後一班19:00的車去大同。
我們到達恆山時已經是傍晚時分,游客也很稀少,登山未久,便望見霧氣朦朧中一塊石壁上書著恆宗兩個大大的紅字,我們剛好遇到兩個從山上下來的游客,他們告訴我們從上山到下山共游玩了三個小時,差點把我們的信心打到冰點,不過,既來之則安之,路是一定要走的。
恆山稱為北岳,相傳是舜帝所封,同時也號稱塞北第一山,東西綿延500多裡,橫跨晉、冀兩省,是三晉大地的天然屏障。恆山以奇險出名,山上道觀無處不在也是一大特色。只是今日山中暮色蒼茫,偶入道觀也是人跡罕見,途中向一道人問路,見其頗有些仙風道骨,想給他拍個照片,卻被其拒絕,看來是對游客的這種行為不厭其煩吧。
一路拾級而上,剛還見道觀群遙不可及,走了幾分鐘卻已經近在眼前,偶爾抬起來望望天空,發現這裡終於掃走了幾天來陰雨連綿的灰沉天空,迎來了湛藍藍的天,一棵棵樹木像是負重的老者,有秩序的向山上爬去。

路上遇見四大唐代古松之一,也望見對面是一座高度超過千米以上、傾角達70度左右的斷層絕壁,仿佛是從地面挺出來似的,十分壯麗,半山腰中兀自生長著的古松,似在迎客,更顯其生命奇特。

越往山上爬,越發寂靜無聲,只聞見自己漸漸沉重的呼吸聲,暮色也更加沉重起來,偶一抬頭,我不禁發出一聲驚呼,卻見頂峰的山背先是隱隱的透出亮光,不一會兒就有雲朵兒不斷飄出,漸漸的連成一片一片的雲彩,仿如一顆顆潔白的棉花兒點綴在藍色的空中,映出霞光萬道,在默黑的山和剪影般的樹的襯托下,更加蔚為壯觀。

在這萬丈光芒的吸引下,我原本已經在打退堂鼓的雙腿忽然像長了勁一樣充滿了力量,不顧一切的發力向上跑去,一口氣登上了恆山當前所能到的最高處會仙府。會仙府只有兩個道人在嘮嗑,見這麼晚的時候還有游客上來很是好奇,很友善的讓我拍照.
他們還指給我最佳的拍照位置,果然,對面我們經過的道觀和北岳寢宮這時夾在兩山之間,顯得神秘而又特別壯觀。
站在會仙府道觀門前,望著前面險峻的山巒還有天上美麗的彩霞,我的心裡不禁感慨萬千,歷數五岳景觀,自古謂之:泰山雄、衡山秀、華山險,恆山奇,嵩山奧。泰山因其雄偉,氣勢磅礡,被尊為五岳之首,留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句;華山因其獨險,有自古華山一條路之稱;嵩山因其佛教文化即北少林寺的存在,都仍受游客青睞,而恆山之高僅次於西岳華山,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可是近年來卻處於十分尷尬的局面,去恆山游玩的大多數游客也是衝著懸空寺的名氣而來,原來的恆山十八景目前也僅剩下幾處,而通往主峰的路也因火災和年久失修而不得不封閉,不能登頂總讓人帶有幾分遺憾。
恆山在五岳中的地位已經日漸消退,甚至也比不上未列入五岳卻各有特色的其他名山如奇特的黃山、秀美的廬山和武夷山,作為宗教名山,卻又不能與佛教聖地五台山、峨嵋山和道教聖地武當山相媲美,確實令人扼腕痛惜,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這究竟是誰之過?
下山時已經非常勞累了,我們決定乘坐纜車,纜車也已經是最後一班了,往山下滑行的時候,我一直在回頭仰望,心中仍在思索之前的那個問題,不禁為恆山這般險秀卻身在深閏未遇良緣深感不平,為這恆山在靜靜無怨地等著游人發掘的一木一草、一山一觀而心生不忍。卻此時,發現對面上行的纜車上竟還有一對游客悠然而上,臉色安靜恬美,心中不禁有些慰藉。
回到停車場,師傅仍在等著,而廣場上立著的張果老像背後,晚霞已經如火般燒透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