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徽州

作者: 河源龍

導讀 一、水墨山水 那是一個細雨飄過的夏天,陽光還未透過那厚重的雲層,遠山如美女披紗,害羞地藏在雲霧之中,時隱時顯;近處的山峰則如潑墨重塗,層層倒映在江水中;掩映其間的則是粉牆黛瓦的村落和民居,如此美妙的一幅山水國畫就在我的眼前,讓我陶醉其間而流連忘返。此時,我也更深的理解為何久負盛名的歙硯和徽墨就出產於此地,那正是此處“水墨山水”所孕 ...


一、水墨山水 那是一個細雨飄過的夏天,陽光還未透過那厚重的雲層,遠山如美女披紗,害羞地藏在雲霧之中,時隱時顯;近處的山峰則如潑墨重塗,層層倒映在江水中;掩映其間的則是粉牆黛瓦的村落和民居,如此美妙的一幅山水國畫就在我的眼前,讓我陶醉其間而流連忘返。此時,我也更深的理解為何久負盛名的歙硯和徽墨就出產於此地,那正是此處“水墨山水”所孕育啊。 二、古城徽州 這就是歙縣,原徽州府所在地,一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沿城西的練江信步走去,見一座十六孔拱形石橋,長有二三百米,寬可容兩輛汽車對開。原以為是近代之產物,仔細一看大橋說明,才知這橋名“太平”,建於明代弘治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想想今人所建不斷坍塌的豆腐橋,不由的深思其中之原由,也許古人建橋是為了自己和後代行路之便,所以建的認真而結實,而今人以為橋是給別人建的,那建橋款才是自己的(便使勁撈),所以橋就建的敷衍而劣質,出發點不同結果則不同。 夜晚的太平橋在燈光的照耀下顯得更加漂亮迷人。 走過太平橋,看到一座樓閣,粉牆黛瓦,挑梁飛檐,名曰太白樓。相傳,詩人李白曾在此飲酒。後面山上是新安碑園,整個建築依山就勢,各式花牆、漏窗、洞門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蜒,為典型的徽州私家花園風格。

掂一掂沉重的已有百年歷史的楠木凳子,座在上面歇息一下,遙想詩仙在此飲酒的情境。 下了山從太平橋返回後,看到古城牆已有部分得到重修,我們從西門進入,往右拐,只見一座古譙樓構造獨特且完好無損,如今已成為歙縣博物館的館址。 在古城的老街上漫步,可見到店堂古樸,用青石板鋪成的街巷中偶爾有一古水井靜臥街中。氣派而典雅的曹家老宅,那種全木質兩層樓房,雖然在屋內顯得很陰暗,依然能夠感受當年徽商大賈之財氣粗大和徽州人民的聰明才智。

許國石坊就聳立於縣城中心,此坊建於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是朝廷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而立。牌坊四面八柱,石柱、欄板、鬥拱等均是重四、五噸的大塊石料,如此笨重的石料,在空中接榫合縫,足見當時建築技術已達到相當的高度。石坊上所有題字,相傳出自明代書法家董其昌的手筆,揮灑飄逸。

三、難忘徽菜 安頓好住宿,趕緊找家飯館解決吃飯問題,來到安徽,當然要吃全國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了。根據店家的推薦,我們要了“徽州雙臭”等三個菜,等了半天,菜終於上來了,很快一種似臭非臭,似香非香的氣味撲鼻而來,看看盤中有兩條三指多寬的鱖魚和一些豆腐等配料,放在酒精爐上小火慢慢燉著。聽說徽州臭鱖魚是傳統佳肴,要先腌後燒,肉似臭實香,嫩而鮮美,具有特殊的發酵香味。女兒嘗了嘗便不再吃了,可我滿頭大汗的直呼:好吃,好吃!感覺一路走來,這是本次行程中最好吃的美味了。不過這道菜要價60元,也算貴了點。記憶中還有那個“徽式炒面”很好吃,配料中最多的是干筍,這也是徽菜特色,也是我喜歡的一種野生蔬菜。 四、美女多多 自從在深渡至歙縣的班車上看到很漂亮的年輕女票員後,覺得歙縣城內二十歲以下的美女遍地都是,為了尊重她們,我沒有偷拍。也曾聽到一年輕女子打電話,那話音如翠島之鳴叫,又如畫外音,煞是好聽,可惜我一句也沒聽懂她在說什麼。不過,有個問題我一直難以理解,為什麼這裡三十多歲以上的女人怎麼很少見漂亮了呢? 是那些年輕美女由於基因突變而來,還是由於這裡的男子不知如何珍愛女人才使她們很快易容變醜了呢?無論如何,這裡的天、地、人都讓你感到賞心悅目! 五、經驗總結 1、歙縣交通便利,鐵路和高速公路都與上海、南京等城市直通,而且是黃山和千島湖兩大景區的必經之處。2、新安碑園和有名的鮑家花園一樣,都是新建仿古徽式民居建築,不過,這裡(包括太白樓)可是免費的啊,那個鮑家花園與棠樾牌坊群聯票就要 80元/人,參觀完這裡後當然就不用去鮑家花園了。3、進入徽州古城時注意不要從正門(北門)進入古城,因為那裡要門票,只要避開正門就有許多路可以進入。4、城內的一些景點可以在下午五點以後去參觀,那時可以不用買門票了。後記:看到一徽硯長約60釐米,充分利用了原料特有的一些色彩來表現雲、樹和人物,十分精美,很想擁有,可惜價格太高,不是我這工薪人士所能承受的。

這次的徽州之行,是我在2008年7月31日從千島湖去往黃山途中,為了等待台風過去而臨時決定停留的一站,但是給我的印像要比黃山還要深刻,事實證明,旅途中的一些風景更美麗!

由於網站限制,可惜我的很多好看的照片發不上來啊……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