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氳山水,天上人間

作者: fqqlhl

導讀氤氳山水,天上人間油菜花,南方頂普通的一種油料作物,不尊不貴。記得4歲的時候去老家,山崗上也曾開滿了大片的油菜花,春風微微一拂,油菜花如波浪般的黃色海洋,風起雲湧,那暖暖的黃色是記憶中一道難忘的風景。同屬江西的婺源,自從香港著名攝影家陳復禮在此拍攝的一幅《天上人間》獲得國際攝影金獎後,這裡便成了無數攝影愛好者瘋狂追求的聖地,“中國最 ...

氤氳山水,天上人間油菜花,南方頂普通的一種油料作物,不尊不貴。記得4歲的時候去老家,山崗上也曾開滿了大片的油菜花,春風微微一拂,油菜花如波浪般的黃色海洋,風起雲湧,那暖暖的黃色是記憶中一道難忘的風景。同屬江西的婺源,自從香港著名攝影家陳復禮在此拍攝的一幅《天上人間》獲得國際攝影金獎後,這裡便成了無數攝影愛好者瘋狂追求的聖地,“中國最美的鄉村”的帽子戴上就摘不掉,清明時節,待我來細品這幅未干的水粉畫卷。彩虹橋——一虹風雨一彎橋在婺源的北線最有名的當然是彩虹橋。名字起得這麼美,確實彎彎一虹,美得不露聲色,也擔當得起這樣的美名。百年一遇的山洪也不敢怎樣奈何這樣一座美橋,可見是內外兼修的“美人”,不是一碰就碎的“花瓶”。橋墩像半個船形,前面鋒銳,後面平整,全部榫頭“吝嗇”地不用鐵釘而全部用木釘,幾十年過去了,榫頭之間依然緊密牢固。清晨立於橋頭,河水平靜清透,橋兩邊的風景清新可人,由遠及近,黛色的山、明黃的油菜、郁郁蔥蔥的樹、嫩綠的草,就連茅屋上枯黃的稻草,也成了不可缺少的一抹顏色,清明的雨啊,柔柔軟軟,怕也是不想暈染了水面上同樣一幅絕美畫卷。橋的另一邊,水面上立著一長溜矮矮的石墩,沿著走,盡頭就是大水車,後面有三方石磨,曰:石磨無言磨去千年歲月。大鄣山臥龍谷——山裡春光最明媚這裡的春色無疑是婺源所有景點中最貼人肌膚的了。在古村裡看春色多少還帶著些對徽州文化的玩味,但面對大鄣山這樣純自然的環境,是直接用感官來獲取快樂:一棵樹、一潭春水、一朵春花,每個細節都塞滿春天的訊息!沿著山道慢慢走,走幾步就能邂逅一潭綠水。清澈的水將潭裡的鵝卵石完全暴露在眼中,水面被陽光照得波光粼粼的,如果恰巧下過一場春雨,你興許就能看見瀑布度過了枯水期,來了水。白龍泉和大龍潭,就躲在大鄣山臥龍谷“嘩嘩”地宣布:春天來了。值得一提的是,景區裡的垃圾桶旁或是山路旁立著的牌子,寫的不再是硬邦邦的:請勿亂扔果皮!請勿吸煙!請勿……嚴禁……而是非常人性化寫著一些循循善誘的話語,如垃圾桶旁寫到:我還沒吃飽呢,有果皮就喂給我吧。一路上山,每個垃圾箱旁邊的話語都各不相同,不禁感嘆當地人的創意,全國各地景區去了不少,這裡可是頭一處,想想這也是文明的一種體現吧。又如上山的路旁有一樹干橫向生長,擋在路中,來往游人必須彎腰才能通過,枝干很粗,育林人員一定是不忍將其砍去,於是在這棵擋路的家伙上寫到:景色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這樣即使游人覺得不便,也只是會心一笑了。思溪延村——儒商第一村思溪建於南宋年間,始遷者為俞氏,村民以魚(俞)思念溪水而名“思溪”。古村背枕青山,面臨清溪,一律徽派建築的白牆黛瓦,樸素淡雅,都是有年頭的老房子了,外牆的斑駁正是歷史的印記。村口也有一座廊橋,橋下婦人,洗衣洗菜,平靜忙碌,村民家門口若有院子,皆會搭一排簡易的籬笆,栽上一片油菜或其他農作物,幾株桃樹間或其中,遠處游人應景地撐起一把油紙傘,這樣的景致讓人自然聯想到“中國最美農村”的名號。天色漸暗,走在濕漉漉的青石板上,穿梭巷間,略感蕭索,忽然想起這裡還曾是《聊齋》的外景地。延村建於北宋,與思溪相距很近,村子裡完整地保存著56幢清代商人建造的古民居。延村鄰裡互相串門,如遇雨雪天氣,由村頭到村尾,可以穿堂串房,衣衫不濕,體現出整個村莊“群屋一體”的布局。和思溪一樣,延村也是江南最典型的儒商村落,處處滲透著“誠、信、義、禮”的文化精髓和“賈而好儒”的儒雅風範。余慶堂,結構似一個“商”字,意為主人當年經商致富而建,後堂的麒麟石寓意深長——牆壁上的麒麟四足只有三足踩著銅錢,還有一枚嵌於地面,取意財富蔭庇子孫。江嶺——晨起春風漫山黃婺源景點中的經典也就是江嶺梯田上的油菜花了,如果沒上江嶺拍上一遭油菜花,那麼,婺源就算白來了。江嶺是曉起開往慶源的必經之路,驅車開往慶源,車慢慢由山腳底下沿盤山小路盤旋而上,油菜花壘在梯田上,一層層,像糕點師傅精心之作。耀眼明快的黃色躍入視線,整個山頭黃袍加身,四月春風微微一拂,油菜花如波浪般的黃色海洋,風起雲湧。自然要在半山腰駐足,往下俯視,梯田被分成一塊塊的幾何圖形,如同調色板的格子裡注滿了金黃色的顏料。跌落在“顏料盤”的三四個小村落炊煙裊裊,人間煙火溫暖動人。江灣——尋偉人故裡江灣也是一個古村落,她的出名多半因為江澤民尋源至此,並於2001年5月30日親臨江灣。蕭江宗祠雄偉氣派,為木質結構,雕刻精細,整座宗祠欄柱等均為上漆,不知是為何故。宗祠門口對面是一條商鋪林立小街,整個婺源,這裡的商業氣息最為濃厚,大概也是因為偉人來過,開發特別完善的緣故吧。再往裡走,也讓我見識了,原來古時候有錢人蓋房子用的磚也是特制的,富商滕百萬的家中,牆上的青磚,“滕”字清晰可見,當年確實富甲一方。李坑——小橋流水人家李坑是一個以李姓聚居為主的古村落,建村於北宋大中祥符年間,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李坑自古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自宋至清,仕官富賈達百人,村裡的文人留下的傳世著作達29部,南宋年間還出了一位武狀元李知誠。“坑”意為小溪,整個村落群山環保,山清水秀,風光旖旎。進入村子的路兩旁,一邊是大片的田地,一邊是潺潺流淌的小溪,河道相通,便於灌溉,想必當初建村的時候,農田水利方面也有著精心的設計。村內明清古建築遍布,民居宅院沿溪依山而立,粉牆黛瓦、參差錯落,村內街巷溪水貫通、九曲十彎,青石板道縱橫交錯,石、木、磚各種材料的溪橋數十座連接兩岸,構築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後記托托絆絆,近半年後才完成這篇游記,每每覺得詞窮而難達意,這“天上人間”自不是我三言兩語能夠描述的,如此景致,圖片往往甚於文字,而親臨佳境自然更甚於圖片萬張了!



(清澈)



(彩虹橋)



(就是為了它)



(雨潤思溪)



(江嶺)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