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牧情谷,愛情的守望者中午11多鐘就辦完事了,當地朋友老韓邀我說:“吃飯去,我請客,滿族風味汆白肉。”於是讓我想起來,伊通可是東北有名的滿族自治縣啊。“有什麼滿族風情的地方可玩嗎?”嘴裡的白肉片正流著油,我卻問出了這樣的話,頓感有點得寸進尺。沒想到老韓熱情地說:“有牧情谷啊,還是國家AAA級風景區呢。”“離這遠嗎?怎麼去呢?”我問。“縣城東南十五六裡地,不通公共汽車,去的人都打車。單程20元,往返30元,大哥想去我聯系個車帶你去好了。”我不假思索地說:“當然要去了,反正晚上趕回長春就行。只是這汆白肉你請了客,牧情谷一游的費用就我花了。”聽了這話,老韓掏出手機只說了幾句話,不一會,就有一個面包車開到飯館門口停了下來,從車上下來一位胖小伙子進了屋。老韓對那小伙子說:“小胖子,這幾天活好嗎?”“好什麼,這破車,這窮縣,去掉油錢一天也就對付個二三十塊。”聽了這話,我向窗外看去,那面包車真的很破舊,想不到離省城這麼近的一個縣,卻如此落後。“小霞回來沒有?”老韓擦了一下嘴問那叫小胖子的司機。“回來啥,聽說在長春又找了一個男的。這年頭,誰是誰的媳婦啊,誰有錢就跟誰跑。”說著話,我們就出門上了那面包車向城東奔去。穿行在高高的玉米地間的鄉道上,就好像走進了迷宮一樣。看到面包車司機因為媳婦跑了,一臉的不高興,我也沒有了多說話的興致。牧情谷是一處不太大的小山溝,四周是青翠的樹木,中間是一處湖水,幾個釣魚的人在湖邊悠閑地坐著,游人卻沒有幾個。這地方與有名的風景名勝比起了,可用小家碧玉來形容它。我們來到湖北側的一處屋子前,老韓到門口招呼一位打扮得體的姑娘出來,原來這就是導游。不過,聽她說出的幾句話我就知道,這只是當地的一位念過幾天書的村姑。村姑導游雖然接待的只是我們兩位不速之客,但卻一臉燦爛,把我們帶進依山坡而建的薩滿文化展覽館前面的神道上。沿神道兩邊是薩滿神像:太陽神、月亮神、風神、雨神、電神,甚至虎、狼也成為神。這些神像一共18尊,成對成對地排在神道的兩邊。走在它們中間,本來強大的人類反倒顯得無比渺小。於是讓我想到了滿族人的諸神崇拜,想到了小時候看到的跳大神,黃鼠狼、黑熊、蛇,甚至草木都可能成神。那跳大神的巫婆腰上系著鈴鐺,手拍皮鼓,唱唱喝喝,不知所雲。可以請來多種神仙,查出病人的病根……在一尊叫做“九乳媽媽”的神像前我站了一會兒,看到這位誇張的女神長著九個大乳房,深感滿族人的想像力也太豐富了。其實,人類在無法解釋自然現像的時候,就會用他們的想像來構建出一些虛幻的影像——這完全是人類愚昧時期的產物。胡亂想著,跟著那導游就進了薩滿文化展覽館。展覽館是清一色的青磚灰瓦房子,拾階而上的三進四合院式的建築群。從村姑的口裡語言和牆上的文字說明,我知道,這裡是目前世界上內容最豐富、形式最多樣的薩滿文化展示地,是牧情谷旅游風景區內觀光的主題。這裡集合了北方諸多少數民族的薩滿文化信仰遺存,以實物、實景、實演的方式,將神秘的薩滿文化形態展示給游客,並有大量圖片、文字資料輔助說明,讓游客系統地領略到北方民族傳承數千年的古老文化的奧秘所在。於是讓我想到了在雲南西雙版納看到的基諾村寨,那關於基諾族起源的大鼓,那關於兄妹鑽進大鼓中躲過洪水後,結婚生子延續後代等傳說。正是這些多種多樣的民族傳說,構成了中國多民族的燦爛文化。在東北,能有這麼一處展示滿族文化的地方,真的很值得一游啊。在薩滿文化展覽館裡轉了半個多小時後,那導游又把我們帶到後山坡上去看圖騰柱。一共36根圖騰柱花花綠綠地挺立在山坡上,柱子上描繪的大多是人的形態,給人一種進入遠古洪荒的感覺。不過細看一下,多是當代人雕塑的和塗繪的,不免有些大煞風景。於是我就問那小導游,難道牧情谷就沒有可看的最原始的東西嗎?那姑娘睜著一雙明亮但卻是迷茫的大眼睛,一時回答不出什麼。最後,她指著北面山頂上一堆石頭說,“祁福石,傳說是一位叫雲燕兒的姑娘留下來的。”“祈福石?怎麼回事?請你慢慢說。”結果,就從這位村姑的口中,講出了一段讓人蕩氣回腸的古代凄美的愛情故事:離牧情谷不遠有一個村莊叫馬家屯。馬家屯現有一百多戶人家,竟沒有一戶人家姓馬。傳說很早以前馬家屯這裡是塊荒地無人居住。有一年,這裡來了三位親兄弟,馬大將軍、馬二將軍和馬三將軍,他們一生戎馬,晚年退役後在這裡安度余生,馬家屯因此而得名。三位將軍沒有子嗣,抱養了一個張姓男孩為子,此男孩就是清代黑龍江將軍伊克唐阿的父親。三位老將軍死後,伊克唐阿父親還宗姓張,這就是為什麼馬家屯沒有姓馬的原因了。至今馬家屯還有伊克唐阿將軍的後人居住。
據當地老人們講,伊克唐阿的童年很是不幸,6歲父母雙亡,為求生計,他給當地財主家做了長工,每天到村西北的山谷裡放牧砍柴,羊在山間湖邊吃草,他便在一邊練武藝。後來,谷裡搬來一位鄂溫克族獵戶,只有父親與女兒相依為命,女兒叫雲燕兒,她父親每天上山打獵,雲燕兒就在家煮飯洗衣。有一天,伊克唐阿到谷裡放牧,遇到了正在河邊洗衣服的雲燕兒,兩人一見鐘情,定下了終身。
日子一天天過去,伊克唐阿16歲那年,朝廷征兵,伊克唐阿要隨軍遠赴沙場。臨行之際,他與雲燕兒難舍難分,將自己家傳寶物“玉石啄木鳥”贈與雲燕兒,並留言:“此乃通靈物,神威驅狼虎,他日三聲啼,當回牧情谷”, 就這樣,一對有情人灑淚而別。
從此,山谷裡再也聽不到他們的歡聲笑語,只能見到雲燕兒孤身一人每天登到山頂駐足張望,祈盼著心上人能夠早日歸來。每當聽到入谷的人說起北方戰爭的慘烈,並且死了很多的人,雲燕更是坐立不安了。
於是,這個倔強的鄂溫克姑娘便每天都要登上山頂的最高處向北方了望,盼望著自己的心上人有朝一日能從遙遠的北疆平安歸來。每次上山雲燕都不畏山高路險,從谷底帶一塊石頭並一路攀上山頂,春夏秋冬,日復一日,從未間斷過。在雲燕的心底裡有一個心願,她要用自己的方式為心上人祈禱平安。每次帶著一塊石頭登上山頂後都非常虔誠地對著石頭祈禱,以庇佑遠在萬裡邊關的伊克唐阿能夠逢凶化吉。
就這樣,眼見著山頂的石頭由少變多,漸漸地堆成了一座小山,雲燕兒又親手在石堆的中央插上了許多的干樹枝並在樹枝上系上各色的彩帶,她是在用自己民族的特殊方式在這神鷹山的最高處為自己的心上人建起一座祈福的敖包,這裡的每一塊山石都深藏著雲燕對心上人的一次次祝福,當地的人雖然不十分清楚敖包的具體意義,但都被雲燕的精神所打動,知道她是在為自己的心上人祈福,人們便把雲燕從山谷帶到山頂的石頭叫做“祈福石”,把這處谷地叫做“牧情谷”了。
聽了這姑娘的介紹,我更關心的是,這一對戀人後來團聚了嗎?姑娘凄然地說,可能是伊克唐阿當了將軍後把家鄉的姑娘忘了吧,反正沒有他與姑娘成家的傳說,只有那堆石頭,還有這“牧情谷”的谷名。
我的心頓時也凄慘了起來,閉塞的小山溝,如此痴情的少女,真的好可憐啊!歸來的路上,我仍對牧情谷的傳說耿耿於懷,於是便對我的朋友和那位小司機說,想不到山野裡還藏著這麼感人的真情故事!應該把它編成劇演給人們看。朋友老韓沒吱聲,那個小胖司機卻冷笑著開了口:“一百多年前的事了,現在在中國找雲燕兒這樣的姑娘,比沙子裡找黃金還難!”老韓笑勸道:“反正你跟小霞沒有領結婚證,再找一個算了。”“現在的姑娘,都想找有錢的,找當官的,一個比一個心野,再找一個,我都不敢想了。”於是,車裡沉默下來,我們三個人就這樣沉默著離開了牧情谷。

(神道上的太陽神)

(九乳媽媽神)

(薩滿圖騰柱)

(薩滿文化展覽館)

(神道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