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湧明湖映佛山、五岳獨尊岱頂行——齊魯腹地游

作者: Choozen

導讀<連載主頁:http://***/streetguest#serial_4d5207fe05000mdc> S.G.旅游手記之 泉湧明湖映佛山、五岳獨尊岱頂行 ——齊魯腹地游 山東又稱齊魯,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一塊重要地域。 到山東旅游小生覺得主要有兩條大線:一是走青島、煙台等美麗的沿海城市;二是游蕩於濟南周邊包括泰安、曲阜在內的齊魯腹地。前者是去感受山東的現代與激情,後者是去品味山東的歷史與風韻。 ...

<連載主頁:http://***/streetguest#serial_4d5207fe05000mdc>

S.G.旅游手記之

泉湧明湖映佛山、五岳獨尊岱頂行

——齊魯腹地游

山東又稱齊魯,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一塊重要地域。

到山東旅游小生覺得主要有兩條大線:一是走青島、煙台等美麗的沿海城市;二是游蕩於濟南周邊包括泰安、曲阜在內的齊魯腹地。前者是去感受山東的現代與激情,後者是去品味山東的歷史與風韻。這個夏天,借著一些機緣,偶踏尋著歷史的風韻賞游了後者,用詩句概括起來便是:泉湧明湖映佛山、五岳獨尊岱頂行。

從廣州出發,首先接觸山東的便是山航的班機。由於我是幾乎最後一個辦理的登機手續,登機牌顯示的座位是2F,按照常理偶心中竊喜:嘿嘿,升艙了!懷著這樣的心情走過廊橋,不想竟在門外便瞥見了座位,還是一邊3個。不妙!果然,登上飛機才發現:整架飛機竟沒有公務艙,全是經濟艙,而且一直排到了艙門口。山航真會做生意!

濟南的機場還不錯,出來後驚奇的發現:哇塞!濟南的出租竟是清一色的帕薩特。像其他很多機場一樣,有工作人員上前來詢問了目的地並進行了登記,唯一不同的是:在偶上車前的一小刻,一個工作人員悄悄地在偶耳邊說:去那兒大概一百多點兒。起初偶並沒怎麼在意,因為偶絕對是要打表的,而且大概的路線偶已經研究過了。帕薩特一路狂奔,路上和司機聊天才知道:原來濟南的出租車有兩種價格:一是帕沙特、桑塔納2000等相對好點兒車,9塊錢起步,2塊一公裡,6公裡後2塊6;二是以傑達為主的低檔車,7塊5起步,1塊5一公裡,6公裡後2塊錢。於是乎帕薩特在城裡便生存不下去,全跑機場了,怪不得機場全是好車呢。話說著,目的地到了,一看表:天啊!160了!這時偶才想起那名工作人員的話,哎,表上做手腳,被宰了!

為了方便,偶把酒店定在了緊靠泉城路(濟南最繁華的商業街)的天地壇路上,濟南酒店較之京滬穗簡直實惠多了。入住後,日頭已近西下,晚上的任務便是去當地超市大采購一番吧。我先後逛了泉城路上的沃爾瑪和泉城廣場下的銀座,失望至極,套用小新的一句話:什麼都沒有也敢開店啊!偶的要求不高啊,偶只是想買一些新鮮的(就是需要凍在冷櫃裡的那種)低脂酸奶和脫脂牛奶,可居然就是哪兒都沒有!痛心之余,只得買了些伊利常溫包裝的低脂奶。



嘮了太多廢話,轉入正題。泉城濟南的名氣當然在於泉,名聲最盛的莫過於趵突泉。聽聞近年來水勢愈發弱小,泉眼已遠不及當年盛況,本無所探視。正巧這幾天濟南普降大雨,猜想泉勢應有所補充,加之盛名難卻,偶的行程還是從趵突泉公園開始了。

趵突泉公園位於濟南市中心,緊臨泉城廣場。正南門正面題匾“趵突泉”,背面題匾“激湍”。公園依泉而建、以泉為生。不知是不是水脈已遭破敗,接連的幾個泉眼都明鏡止水,不由心中涼意頓生。臨及趵突泉眼,還好,鼎沸的人聲告訴我還不至於全部失望。只見清明見底的一池靛水中三股白花湛池而起,其聲雖未及趵突“撲吐樸吐”之名,但終歸是偶在泉城所觀之第一股泉,還是贊一個。



與趵突泉同樣可觀的,偶覺得是旁邊的天尺亭。此亭之意在於解釋濟南泉眼之成因。環池雕有群龍盤景,水勢所到之龍口便會噴出一汪水柱。



除泉之外,園內還有傳統園林特色的萬竹園、傳道布學的白雪樓、紀念詞人李清照的紀念館等小的布局。在水道的一處還伺有一對海豹,也許是作表演用的吧。



翻閱史典,趵突泉最早以“齊多甘泉,甲於天下”而聞名於世;據《春秋》記載,魯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會齊侯於濼”。北魏時,因泉畔建有娥英祠,稱“娥姜水”或“娥英水”,又名“檻泉”。金代又稱趵突泉為“瀑流泉”、“爆流泉”。“趵突”之名,最早見於宋代著名文學家曾鞏《齊州二堂記》。



整個趵突泉公園,偶覺得更多的是在於它的名氣,真要說景之觀、韻之品,僅此而已。目前趵突泉的門票是15元,不過據說很快就將漲價。

雖說趵突泉公園僅此而已,但離開濟南不遠的章丘百脈泉公園倒是頗有可觀。與趵突泉公園一泉獨湧不同,這裡的泉幾乎都在噴湧。15元的門票可以讓你領略潛龍巧可的龍泉、翻湧如蘑甘甜可口的墨泉、落英紛紛細珠落落的百脈泉、還有噴湧澎湃大氣集成的梅花泉。

行前有閱:百脈泉公園因地緣勢,順著水的流向,整個園林被劃分為自然風光區、龍泉寺和清照園三大部分。一入園內,徜徉其中,步移景異,引人入勝。名泉水景區是整個園林的要素,它以明水湖為中心抒發詩情畫意。峻石之上,陡起一閣,名彙泉閣,登閣俯瞰,可觀整個園林;極目遠眺,明水市的現代神韻一覽無余。閣下湖邊,建有“濯纓”和“漪漪”兩亭,可休憩亭下,賞泉水濱。飛架水上的兩座大理石拱橋,將湖劃分為三面。南湖小巧空溟;北湖波平浪細;西湖水深流急。蕩舟湖心,水色天光,相映成輝,令人心曠神怡。明水湖中,諸泉相連,園門口有“泉”,泉水汨汨,奔突向上;彙泉閣後有“龍灣泉”,泉水湧動,波光粼粼;龍泉寺西有“金鏡泉”,泉水如鏡,閃鑠晶瑩。而聞名遐邇的“百脈泉”在梵王宮殿下,由南北兩組湧泉彙成,中架拱橋相通,池內湧珠浮翠,出神入化,堪稱天下奇觀。



園中藏有兩處別落:一為古剎龍泉,始建於1450年。偶發現寺門匾書“龍泉古剎”,然山牆題書“隆泉寺”,據說兩個“龍/隆”字各舒其意,“龍”為寺名,而“隆”為寺運,更示泉勢,因為龍泉寺前便是濟南十大名泉之一的“墨泉”。俯瞰泉池,翻湧的泉勢宛如一朵黑色的蘑菇,但用容器盛起泉水則清澈明亮,嘗一口更是甘甜無比,到此游玩根本無須帶什麼礦泉水,一個空瓶才是最有用的東西。進入古剎,另一處泉群現於眼前。此泉如無數玉珠零落、紛繁妖嬈,名曰“百脈”。寺內還有一古碑告示,講的是當地居民告誡大家要保護泉脈,可見古人們的環保意識就已經很強了。



另一處別落是清照園,門題“龍泉漱玉”,和趵突泉公園裡的紀念館一樣,也是為紀念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進大門就見一尊詞女立像端莊素麗,左看似喜、右看似憂,仿佛映照著詞人的心境。從長廊穿過,五眼噴湧的清泉不容置疑地奪走了所有人的目光,這便是梅花泉。池水與石橋齊高,泉勢翻湧,推得池水一波一波地滑過石橋,人在橋面走、尤若水上行,此番設計真乃絕妙。梅花泉邊還有一處小泉,名曰“漱玉”,據說是李清照當年梳洗潤顏之處。



泉城看泉看來應是百脈為先啊。

除了泉,湖與山也是泉城美景不可缺少的部分。話說濟南有三景:趵突泉、大明湖與千佛山。游泉之後,信步於明湖之畔也不失為一大美事。

早在北魏年間,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便有記載:“濼水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東、北兩面則湖。”六朝時,因湖內多生蓮荷,曾名“蓮子湖”。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曾鞏任齊州(即今濟南)知州時,為防御水患,修建了北水門,引湖水入小清河,並在沿湖修建亭、台、堤、橋,使之漸成游覽景觀。至金代,詩人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始稱大明湖。明代重修城牆,大明湖遂初成今日形貌。



從西南門入園,右手邊立即可見大明湖縹緲的波光。前方一池名曰“龍泉”,乃一人工泉眼,水引自五龍潭。沿著湖邊信步,片刻後即到鴛鴦亭,游船很多,但上船之人寥寥,大家更適宜於湖岸觀景。再往前,經過一片格格不入、喧鬧嘈雜的游樂場後,一座菏香悠悠的園中之園——鐵公祠呈現在眼前。清時有聯雲:“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全祠環以曲廊,南臨湖岸、院落池塘、荷藕佳開、綠柳垂茵。



出鐵公祠向東有一名湖樓可觀明湖全景,再往東經奇石館到月下亭。月下亭紅柱青瓦、六角尖頂,翼然於池水中央,據說沒有月光,白石基座和護欄便會呈現出一片瑩白,與月亭一塊兒映在水中,猶如實物。



再往東有一片建築置於7米土台之上,它是濟南市現存最大的道教廟宇——北極廟。北極廟舊稱北極閣、北極台,又稱真武廟,也叫北廟,祀道教北方神祇真武大帝。始建於元初,明永樂,成化年間兩次重修,清代也曾多次整修,至今已歷700余年風雨滄桑。聽聞北極廟過去的道士中,以明代李醉琴最為著名。他是撫琴高手,也是才華橫溢的詩人,常與當時的文人名士在湖上彈琴吟詩。李醉琴去世後,著名詩人範垌還將他的詩稿刻印刊行。這正是:“泉城自古是詩城,海右自古有歷亭,倘問明湖詩多少,北廟道士有詩名。”

北極廟東行有水門一座,名彙波樓。彙波樓之佳妙處,在登樓觀景。憑欄遠眺,南可見群山疊翠,北可見華山染煙,俯瞰樓下,則見明湖如鏡,畫舫蕩波,誠為美不勝收。再向東便是東門了,折返向南,尚有雨菏廳和南豐祠兩處景點。

游到這裡發現大明湖有一處極惡心的地方,就是正門景區和其他景區隔糊相望,並沒有陸路連通。要想去正門景區,一是花錢坐船橫渡大明湖;二是出去重新走正門進。偶選擇了後者,沒想到在正門口居然被告知要重新買票。偶氣憤不已,遂和看門的大吵一架(當然,斯文型據理力爭),看門的終究放俺進去了。



正門景區的景點不多,除了正門牌坊外,就是一個沒找著入口的稼軒祠,和一座藕荷深處的九曲亭,至於翠柳屏和浩然亭,遠觀即可。倒是出正門後的曲水亭街頗有泉城市井風味,水從門前過,孩童嬉戲玩,值得一行。



濟南三景的最後一景是山,名曰“千佛”,顧名思義,這是一個供佛敬香的地方。從市中心往南,出租車僅需起步價便可抵達千佛山山門牌坊,依然是15元門票。聽說早上午六點鐘前來晨練的人們可以免費入園,但顯然偶是沒有這份勇氣過早離開床鋪的。





千佛山並不高,海拔僅285米,周朝以前稱歷山,隋開皇年間,依山勢鐫刻佛像多尊,並建“千佛寺”,故又稱千佛山。順石階而上,兩旁散落著不少景點,如十八羅漢像、靈觀殿、睡佛、觀音園、仙人洞等。過唐槐亭後台階變陡,穿過“齊煙九點”牌坊,登階百步,於“雲徑禪開”坊後,便來到興國禪寺,亦當年之“千佛寺”。



興國禪寺居千佛山山腰,內有大雄寶殿、觀音堂、彌勒殿、對華亭。南側千佛崖,存隋開皇年間的佛像130余尊。山崖上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呂祖洞。穿過禪寺向東,緊接著的便是歷山院,院中建有舜祠、聖裔祠、三聖殿、一覽亭,是舜文化的一處勝地。



歷山院再向東,沿車道下行,遠觀可見巨大的彌勒佛像。下行至北麓山腰有一萬佛洞,算是千佛山最有看頭的一處景點。洞中鐫刻有從北魏、隋、唐直至宋時期造像風采的佛像神龕萬余尊。洞深約500余米,陰寒潮濕,洞中工作人員即使盛夏也需棉襖大衣。

小生不才,文前賣弄,有詩概括雲:泉湧明湖映佛山、五岳獨尊岱頂行。以上諸多皆為前半句所述之景,而能與之諸景之和相提並論,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之處,便只待後半句所言之岱山。岱山即為現在的泰山,又稱岱宗,因位於中原的東部齊魯之地而又稱東岳。泰山總面積426平方公裡,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8米,山勢雄偉壯麗,氣勢磅礡,名勝古跡眾多,有“五岳獨尊”之譽。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語;唐大詩人杜甫亦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佳句。

從濟南去泰山游玩,即使不常出門的人也完全不需要借助旅行社。濟南長途客運總站從早上6點多開始,每半小時便有一班快客發往泰安,最好的車票也僅售20元。客車走京滬高速僅需一個半小時便抵達泰安長途汽車站。泰山有三條上山的路線,東、西二線都是乘車至中天門,只有中線,也就是泰山古道,是完全徒步從山腳最始端一路登游的。偶選的就是中線,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領略那種徹底征服泰山的豪情壯志。



從泰安市中心乘3路公交車只要兩塊錢就能到達泰山的一天門,也就是“盤路起工處”,這裡有眾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起登之感,其中當以“孔子登臨處”牌坊最為有名。經“天階”坊,過紅門便算正式進入泰山的屬地。路邊到處都立有石碑,可見泰山自古以來盛名不斷。如今景區的售票點已後移至萬仙樓,從這裡進山也是最省錢的,僅需80塊(其他兩路都要100多塊),也許是為了獎勵徒步登山的勇士吧。



過了萬仙樓,四周景色果然如巨石刻字所言“漸入佳境”。在一級台階上,偶發現一行小字“海拔:300.0米”,記在心裡,當是一個起始的水平線。往前不遠,偶發現一處很有意思的石刻“蟲二”,記得偶在書中也曾讀過有“蟲二樓”之名。其實這是文人們為求巧雅而使用的一個拆字貼:“蟲二”即為“風月”二字去掉邊框所得,故含“風月無邊”之意。



前面到了進山後第一處重要景點——鬥母宮。鬥母宮古名“龍泉觀”,創建時間無考,現存為明嘉靖年間重建。鬥母宮原為道教宮觀,至清康熙初年改為尼姑住持。全宮分三進院落,有殿閣亭廊幾十間,布局得疏密得宜、深秀莊嚴。著名景致有“聽泉山房”、“三潭疊瀑”等。

繼續往前,在三宮廟旁有許多茶攤。來泰山的人都知道,泰山有三寶:豆腐、白菜、水。茶攤賣的是泰山水和茶的綜合體,收點兒錢還算想得過,畢竟人家又是燒開水、又是沏茶、又是介紹,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嘛,不像後來上山後的那些攤子,弄根塑料管滴幾滴水就要收錢。在這節路上偶無意發現了一條百足,不知是不是集了泰山之靈氣,個頭兒真夠大的,說不定再過個百八十年就能化為人形了!



從這裡開始直到壺天閣這段距離大概有兩公裡多,之間除了一個水簏洞外幾乎沒什麼明顯的景點。壺天閣是一座跨路閣樓式建築,始建於明代,原名升仙閣,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後,蓋因道家稱仙境為“壺天”而得名。清嘉慶間泰安知府廷璐於閣上題聯:“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這裡最標志的景致是門洞上的一對雙柏橫生,盤結向上,頗為奇偉。



壺天閣後下一個重要景點便是中天門了。這裡是幾條登山路線的交彙處,也是泰山最重要的旅游交通集散地。中天門位於黃峴嶺脊之上,海拔847米。清建兩柱單門式石坊跨路而立,額題“中天門”。中天門嶺峻谷幽景色壯美,游人至此,要麼是乘車而上初覽奇色,要麼是徒步跋階終於抵達半腰,那種已升“中天”之感,無不心曠神怡。

從中天門開始就進入了泰山景區的精華區。隨著游人多了好幾倍,商品的價格也比前面貴了許多,所以要想在山上買東西的,最好在中天門前就買個夠,尤其是吃的喝的,什麼飲料啊、小米煎餅啊、黃瓜啊、番茄啊、等等。



斬雲劍往北,有一座跨中溪而建的單孔拱形石橋。橋畔常有雲氣彌漫,人行橋上,宛在天際,故名“雲步橋”。橋北有大片陡峭的石崖,題刻遍布,飛瀑直下,景色絕佳,是游人駐足小憩的天然所在。東有清代建的“酌泉亭”一座,亭為石作,內外鐫滿楹聯和詩文,游人可從這些石刻中,領略偉大的中華精神,升華心靈世界。在這裡我還發現了一處鐫刻在石壁上的廣告:“中國旅行社,導游名山大川”,乍一看驚呼竟然有旅行社如此神通能在泰山石壁上可廣告,細一看原來此“中國旅行社”已是民國時期的遺物了。



過雲步橋不遠,有石坊在路旁赫然而立,題曰“五大夫松”。坊西有古松,又稱“秦松”,據說“秦松挺秀”為泰安八景之一。據《史記》載,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於大樹之下,因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過了這裡,再往上行一陣,偶發現了第二塊海拔石階:1000.0米。此後路趨漸陡,碑刻林立,路間還有藝人攜小猴助興。



終於,登泰山最具挑戰性的十八盤到了。在這短短的1000多米路間,海拔要上升400余米,按照三角定律計算角度差不多平均有24度了。許多人都已經手腳並用,貨真價實是爬上去的。更加提高難度的是,十八盤中間有一段路居然在施工,大家要走旁邊的一條根本不成路的亂石澗蹦跳過去。翻龍門,過升仙坊,南天門遙目可望。第三塊海拔石階顯示:1400.0米。此時,天上開始起霧,不,准確說應該是腳下開始起霧,因為我們已經在天上了。霧從下方不斷地向山頂奔湧,仿佛在挑釁即將登上南天門的人們,同時又給人一種騰雲駕霧的意境。最後,費掉吃奶的勁兒,總算登上南天門了!





南天門,位於泰山十八盤的盡頭,海拔1460米,古稱“天門關”,為元朝布山道士張志純創建。整個建築立於飛龍岩與翔鳳嶺之間的低坳處,雙峰夾峙,仿佛天門自開。門為閣樓式建築,石砌拱形門洞,額題“南天門”,門側有楹聯曰“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南天門後,按照意境,就是天上了。泰山的天街,偶覺得是最名副其實的,尤其是在此時這種迷霧重重的天氣。左手邊是各式商鋪小店,小販們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而右手邊,在那圍欄之外的白霧迷蒙中,卻是看不見的峭壁,仿佛真的飄於天上,無根入地。





經碧霞祠,飽覽泰山石刻,極頂玉皇就在眼前了。路邊,無數游人爭先恐後地與“五岳獨尊”刻字照相。玉皇頂跟前,一尊相傳是始皇帝封禪時留下的無字石碑仿佛在無聲地傾訴著歷史的偉績。



登上玉皇頂,立於古登封台前。此處海拔1545米,是泰山主峰之巔,因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玉皇廟始建年代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主要建築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殿內祀玉皇大帝銅像。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說明遠古帝王曾於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殿前有“極頂石”,標志著泰山的最高點。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說明這裡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



從玉皇頂下來,偶走了另一條路,經過一處新建的孔子廟。從正門的門洞裡,透視著“儒”字照壁和“萬世師表”的匾額,頗為儒雅。然而進去後一塊立於顯眼處所謂“升學符”的招牌頃刻間便把一切風雅都掃得庸俗不堪了。

為節約時間,下山偶便偷懶全程纜車、巴士代步。車行路線的山腳有一個天外村,偶對它的柱子還是挺感興趣的。臨走時,拍下泰山全景圖一幅,以為念記吧。



精選遊記: 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