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4)-----初探吐魯番

作者: cmsgirl

導讀從哈密到吐魯番,晚上坐四個小時的火車就到了,因為火車早點,而且吐魯番是中途下車的,搞的我們非常狼狽,一點都沒梳洗就爬下床走了,慶同學更是連襪子都沒穿就匆匆套上鞋下車了。走出站台,時間是凌晨5點,外面一片靜謐,原野的風呼呼的刮著,站台上的旗幟在隨風飄揚,發出嘩嘩的響聲,仿佛這裡隱藏著千軍萬馬,默默的窺視著我們,伺機而動。我站在那裡,刺 ...

從哈密到吐魯番,晚上坐四個小時的火車就到了,因為火車早點,而且吐魯番是中途下車的,搞的我們非常狼狽,一點都沒梳洗就爬下床走了,慶同學更是連襪子都沒穿就匆匆套上鞋下車了。走出站台,時間是凌晨5點,外面一片靜謐,原野的風呼呼的刮著,站台上的旗幟在隨風飄揚,發出嘩嘩的響聲,仿佛這裡隱藏著千軍萬馬,默默的窺視著我們,伺機而動。我站在那裡,刺骨的冷,極其自然的就把大衣的鏈子往上拉,再拉,希望能減少狂風的侵襲吧。導游還沒來,我們像一群沒人要的孩子可憐兮兮的呆在那裡,天啊,旅游公司不是這樣把我們賣了吧。我們都受不了了,紛紛跑到候車室避風,結果又給阿姨一頓好趕,“你們不是候車的啊,不能在這裡等啊”,好慘。幸好導游過來了,不過要坐兩個小時的車到市內,也好,可以在車上打打盹。

車到了一家飯店,吃完早餐,我們就往吐魯番的經典旅游點高昌故城奔去。吐魯番古稱高昌,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的城市,稱為“火洲”亦因這裡的葡萄溝盛產各種優質葡萄,又被人們稱為“葡萄之鄉”。 高昌故城位於吐魯番市東45公裡處火焰山南麓木頭溝河三角洲,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漢代,是世界宗教文化薈萃的寶地之一。早在西漢年間即有城池,西域戊已校尉治所就在這裡,西晉時代設郡唐代高昌王鞠文泰曾經親自到長安朝貢,玄奘西行也曾在這裡弘法,這裡還是唐代安西都護府所在地。我們選了一輛頗有民族特色的驢車,驢車鋪著色彩鮮麗的毛毯,可愛的驢頭上掛著鈴鐺。我們分開兩排坐上,黑驢王子在戴著花帽的大叔的吆喝下,吧嗒吧嗒的歡快的奔跑起來。走入城內,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滿目的荒涼,寸草不生,破垣土牆,參差不齊的豎立著,哪裡是戊已校尉府?哪裡是高昌王府?哪裡是安西都護府的治所?哪裡又是玄奘弘法的寺院?唯見一片廢墟,往日的繁榮與喧鬧早已成為過眼煙雲。偶爾看到保存較為完整的是外城牆、內城牆、宮城牆、可汗堡、烽火台、佛塔等建築。外城內西南角有一座全城最大的佛寺遺址,占地1萬平方米,根據考證,這是當年唐僧玄奘西游路過高昌國時,被國王麴文泰挽留一月講經之處。而且構造的非常巧妙,因為吐魯番的天氣是非常酷熱的,這麼多僧人擠在一起,豈不悶死?但是這個建築剛好建築的太陽無論在升起和降落的時候都沒有照到僧人,特別的陰涼。鈴鐺鈴鐺的響聲吸引了我們,原來是新疆小妹過來向我們推銷小鈴鐺來了,在曾經是指揮千軍萬馬的點將台上,她們一邊吆喝,一邊熱情的跳起了新疆舞,翩翩舞姿如一道彩虹映亮了這個沉寂的古城,稚嫩的歌聲代替了鏹鏘有力的指揮聲,一位老伯也情不自禁的跟著手舞足蹈,而我們當然也不忘了利用這最佳的背景抓拍幾張。

參觀完高昌古城,玩味了一把蒼涼,體會了一場孤寂,我們轉換地點到火焰山,位於吐魯番市東北10公裡處,東西走向,長98公裡,寬9公裡,主峰海拔831.7米。每當盛夏,山體在烈日照射下,熾熱氣流滾滾上升,赭紅色的山體看似烈火在燃燒。因為《西游記》裡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撲滅火焰山烈火的故事,使得火焰山聞名天下。我們 沒有去他們幾個人的雕像前拜會,而是到了一個最佳攝影點。陰天,小風,天氣涼爽是吐魯番難得的好天氣,偶爾還有幾滴小雨點,但是因為吐魯番的天氣燥熱,一般是不會下雨的,果然看見天空中烏雲翻滾,但就沒見雨了。但因此火焰山也顯得灰蒙蒙一片,沒有充分顯示它的氣勢

參觀完火焰山,行程安排應該是葡萄溝,但是因為季節不對,而且在敦煌到哈密的路上都看到了葡萄架,我們就不是很感興趣了,都拒絕入內,所以轉道坎爾井博物館。我們一邊聽取講解員的介紹,一邊觀看著模型。坎兒井,與萬裡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古稱"井渠",是當地人們吸收內地"井渠法"創造的,把盆地豐富的地下潛流水,通過人工開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坎兒井由立井、暗渠、明渠三個部分組成,在盆地邊緣由高向低打若干口立井,再將立井逐次從地下挖通連接成串,經過一道道向外引水,水便引到地面。現在坎兒井仍然發揮著作用,是中國獨特的灌溉系統。我們還現場參觀了坎兒井,坎兒井非常的狹窄,外面是酷熱的,但裡面卻是陰涼的,上面還蓋著維吾爾族的房子。一路走著,一路觀看清水流淌,還可以看到上面吊著一口桶下來,我們立刻模擬打水狀。井外搭著葡萄架子,可以看到綠葉覆蓋,珍珠樣大小的葡萄掛在上面,綠瑩瑩的,可惜還沒成熟,要不可以大朵快頤。新鮮的葡萄是嘗不了了,但是美味的葡萄干在向我們招手,什麼紅玫瑰,金皇後,金王子,品種不勝枚舉,熱情的新疆人請我們免費品嘗,直到我們覺得滿意才買。而且這裡的東西都是以公斤計算的,每斤是每公斤。

在如此惡劣的天氣下,聰明勤勞的新疆人與環境做著不屈不撓的鬥爭,竟然創造出如此的奇跡,真是不勝感嘆,人的生命力是多麼頑強啊。


精選遊記: 吐魯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