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一日之魯迅故居與王羲之蘭亭懷古

作者: 水色山光

導讀紹興一日之魯迅故裡與王羲之蘭亭懷古 五月春日的江南大地,正是繁花似錦,鶯歌燕舞的時節,田野裡、山坡上宛如披紅掛綠一般,滿目如翡翠般耀眼的綠色植被,間或點綴著紅的、黃的、粉紅的、紫的、白的五顏六色的花朵,似乎造物主要在這一美麗的季節將他的所有珍寶呈現於人類的眼前,江南的春天真的是很美,美得讓人心醉。怎能辜負如此美好的季節呢,趁五一節假 ...

紹興一日之魯迅故裡與王羲之蘭亭懷古

五月春日的江南大地,正是繁花似錦,鶯歌燕舞的時節,田野裡、山坡上宛如披紅掛綠一般,滿目如翡翠般耀眼的綠色植被,間或點綴著紅的、黃的、粉紅的、紫的、白的五顏六色的花朵,似乎造物主要在這一美麗的季節將他的所有珍寶呈現於人類的眼前,江南的春天真的是很美,美得讓人心醉。怎能辜負如此美好的季節呢,趁五一節假期,我們一家不失時機地開始了我們的江南之旅,紹興是我們的這趟行程的重要一站。對於像我這樣在六十年代末期出生的一代人來說,提起紹興,首先想到的必然是這是大文豪魯迅先生的故居,很多耳熟能詳的故事都是在這裡發生的呢,小說、雜文裡面提到的很多人物、場景都在這裡可以尋到其足跡啊。殊不知,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也曾在此留下墨寶不朽傳說。我們是上午抵達紹興城的,從嘉興出發,走滬杭湧高速,經過杭州,過錢塘江大橋,往寧波方向行駛。約莫走了百多公裡,順著路標所指,駛入紹興市區。剛剛下過一場雨,春雨之後的紹興顯得格外的清新醒目,河流兩岸的楊柳舒展其婀娜多姿的枝葉,仿佛沐浴之後在熱情迎接各方游人人。紹興雖然是一座古城,但很多新建的充滿現代風格情調的高樓大廈又為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一絲特別的韻味。車輛在繁華的市區街道裡穿行,不一會就到達了魯迅故裡景點。我們的運氣真是不賴,從今年五月一日起,該景區開始免費對公眾開放,上面的門票標牌尚未來得及撤下,可以看到以前一張門票是要80元的。隨著國力的逐漸增加,國家開始更多的注重投入於民生了,越來越多的公園、景點對民眾免費開放不正是其中的一個縮影嗎?這是國家發展進步的一個多麼可喜的跡像啊。


(魯迅故裡的街巷)這是一片灰磚碧瓦,到處充滿江南水鄉特色的低矮建築群,因為是節假日的緣故,游客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小小的街巷擠滿了人群,用摩肩接踵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了。跟隨著人流,我們首先進入了魯迅紀念館。紀念管是在周家廳堂的基礎上改建而成,房間、客廳、主人臥房、客房都是按照原樣擺設,古色古香,一派大家宅院的氣派豪華。書房的書櫃尤其扎眼,四書五經,二十四史,林林總總清晰的標記在每個貯藏格子上。以前的人們總要讀很多的典籍,從諸子百家的著作中吸取思想計劃,為自己的修身養性,也為治國齊家治天下積攢資本。這對於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無疑是起到很多作用的。但是如果以我們今天的視界回過頭去看歷史,這種文化的傳承方式毋庸置疑是產生了很多的副作用的。數千年來,我們所倡導,所專注的只是社會科學的一個側面,而從封建帝王到尋常百姓從來所重視的概括起來無非是四個字,那就是“文治武功”。對於自然科學,對於社會科學的其它更多的方面,我們的祖先是無暇顧及,或者是無意顧及的。“廢黜百家,獨尊儒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有的這些格言警句在我們代代祖先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讀書只是為了治人,讀書只是研究古人文化及思想的行為,至於要積累知識來改造社會,改造自然,那只是雕蟲小技,無恥於士大夫的。這種教育方式和體系很重要,它傳承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這種教育方式和體系很不足,它束縛了中華國民的創造性,它使我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落後於東西方列強,飽受屈辱。上世紀初開始,在有識之士的奔走呼號下,現代教育體制的逐漸創立,使中國的發展拉開了新的篇章。教育要和國際接軌漸漸成了我們的共識,但也不要走上另外一個極端,將傳統文化教育拋棄了,這樣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積攢將會無以為繼,這是我們要極力避免的。紀念館裡的蠟像是那樣的栩栩如生,生動再現了當年的一些生活場景抑或文章所描繪的場面。少年閏土是魯迅散文描寫少年時代生活所常常著濃墨描繪的一個人物,展館中制作了一組蠟像,似乎是他們在下雪天用簡單的工具制作機關捕獲麻雀的情形,真的是很生動。

(三味書屋門前小河上的烏篷船)從展覽管出來,我們選擇了參觀三味書屋。這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庭院,門前橫著一條小河,河上停了一排的烏篷船,這種船也因魯迅頻頻在其雜文小說中提及而為人們所熟知。這裡當年曾經是紹興城裡一所最負盛名的私塾,魯迅從12歲開始在此讀書,前後約有五年時光。三味書屋的廣為人知,是由於魯迅先生在一篇著名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書屋及這段學習生活的出色描繪。書屋的“教室”及後花園,還保留了當年一樣的布置,使我們很容易就可以領略到魯迅文章所描述的意境。參觀完三味書屋,我們沿著魯迅家門前的街巷跟隨眾多游人,瀏覽了兩旁的店鋪和一些景點。這裡的店鋪都是仿照當年的布局,包括因“孔乙己”而出名的鹹亨酒店,店鋪多是賣些本地特色食品和旅游紀念品之類的東西。這是已是晌午時分,大家肚子都有點餓了,我們選擇了靠近鹹亨酒店的一個飯館就餐,點了幾道紹興特色的菜點,總之味道還是不錯的。在吃飯的閑暇,我們對紹興的旅游景點進行了仔細的研究,以計劃我們的行程。猛然間發現,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傳世之作“蘭亭序”所提的蘭亭居然就在紹興郊外,這當之無愧就是我們的下一個要游覽的景點了。大約下午兩點,我們離開了魯迅故裡景區,驅車前往蘭亭。蘭亭離市區有二十來公裡,不一會就到達了景區門口。景區的入口掩映在一片竹子和樹林的綠蔭中,顯得不是很起眼,如果不是路旁一塊石碑上醒目的刻著“蘭亭”兩個大字,這地方還真不好找。蘭亭的門票是每人四十元,就其景點的規模來說是有點偏貴了。蘭亭之所以得名,是因為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曾經在此地種植蘭花,得稱為蘭渚,也就是蘭花盛開的河邊的意思。到漢代,在這裡建立了驛站,也就稱為蘭亭,一直沿用至今。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在書法上的造詣是歷代為世人所稱頌的,尤其是王羲之更是被冠以書聖之名。今天能夠身臨其境,親身體驗其當年練字場所以及創作“蘭亭序”這一書法界傳世之作的此情此景,無疑是人生一快事啊。蘭亭序在書法藝術上的地位自然無須評說,其文筆之優美,意境之深邃,抒情之貼切而於人生充滿啟迪更是使人為之神往,這是一篇值得細細品味的文章。

(蘭亭序的典故)我們隨著導游的講解,逐一參觀了蘭亭景區內的各個景點。曲水流觴,當年41位才子圍坐在會稷山下蘭亭的這一溪流旁邊,飲酒歡慶吟作賦,寫下了蘭亭序這一千古絕唱。鵝塘,相傳是王羲之觀鵝舉止而練就書法的地方。鵝碑庭、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都是不錯的去處。王右軍祠內展出了王羲之的各個時期的書法作品,還有後人的一些臨摹稿件,也是很值得一看的。

(王羲之及41賓客當年曲水流觴吟詩處)下午四點左右,我們結束了在蘭亭的參觀,准備駕車返回杭州。但是無論如何我們的車卻無法啟動,幸好得到我們在紹興的朋友梁先生的鼎力相助,費盡千辛萬苦,從紹興城內請來修車師傅方才使我們得以成行。這次紹興之旅,時間不長,只是短短的一天,但我們卻得以領略自東晉到近代的一段歷史,從不同的側面了解了紹興,感受了這座有著25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的深刻內涵和無窮的魅力。將來如有機會,我還會再來紹興,希望能更加細致地品味悠遠吳越文化。


(康熙御書蘭亭序全文)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