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南京——仲秋湯山南京游之二

作者: dhj158lg

導讀上午吃完早餐,巴士從頤尚賓館出發,駛往南京城,此時才得以空暇閱讀賓館裡關於湯山的旅游宣傳資料。原來,湯山歷史久遠,從古至今一直流傳著英雄後羿射日落湯山而形成四季噴湧之溫泉的神話故事,在考古發掘中這裡曾發現不少原始先民的遺存,被確定為距今4000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的文化。而1993年在湯山葫蘆洞出土的“南京猿人”頭骨化石,則將湯山地區的人類 ...

上午吃完早餐,巴士從頤尚賓館出發,駛往南京城,此時才得以空暇閱讀賓館裡關於湯山的旅游宣傳資料。原來,湯山歷史久遠,從古至今一直流傳著英雄後羿射日落湯山而形成四季噴湧之溫泉的神話故事,在考古發掘中這裡曾發現不少原始先民的遺存,被確定為距今4000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的文化。而1993年在湯山葫蘆洞出土的“南京猿人”頭骨化石,則將湯山地區的人類活動的歷史推向60萬年前。湯山地處南京東郊,因溫泉和青山而得名。“寒泉詩所詠,獨此沸如蒸。一氣無冬夏,諸陽有廢興。人游不附火,蟲出亦疑冰。更憶驪山下,乘然雪滿塍。”此詩乃宋代王安石所題。其實由溫泉而得名的“湯山”這一名稱早在晉代以前甚至秦漢時期就可能已經出現了。晉人張勃在所撰寫的《吳錄》中記載:“丹陽江乘縣有湯山,出溫泉三所”。南朝劉宋江夏王劉義恭來此游覽,見山下有溫泉出露,遂取名為“湯山”,此後湯山便聞名於世,歷代皇家貴族、名人墨客多來此沐浴療養,留下了許多動人的篇章。現代科學地質考察說明,湯山溫泉是在一億多年前的晚侏紀末期,由於地質斷層的作用,使雨水滲入地下深處,經地熱加溫,又沿地層裂隙上升而流出地表,這就是湯山溫泉的成因。目前溫泉的日出水量達數千噸,水溫一直保持在55℃—60℃之間,水質清淨,含有鈣、鎂、硫等30余種礦物質,還有微量氡氟等放射性元素,因此,溫泉的全稱應為“含氡的硫酸鹽中溫鈣鎂泉”,具有健身、益體、治病的效能,被我國醫藥衛生界權威人士推崇列為“全國四大療養溫泉”之一。 公元2008年1月1日,中國礦業聯合會授予湯山“全國溫泉開發利用示範區”稱號,泡此“千年聖湯”的好去處其檔次依次為“香樟華蘋酒店”、“頤尚溫泉”、“錦尚金和國際溫泉會所”、“聖泉”、“巴釐·原墅”會所、湯山工人療養院等,湯山附近的旅游景點除了昨天去過的陽山碑材之外,還有湯山佛窟、蔣介石溫泉別墅、安基湖、湯山古猿人洞、寶華寺、茅山風景區等等。這些景區看來得以後有機會泡泉的時候再一游覽了。帶著一身的輕松和微微的疲乏(沒睡好覺的緣故),昏昏欲睡中於9點半來到了南京總統府,車子停在了總統府前家樂福超市的地下停車場。我們乘坐2元錢的旅游一線(請司機到了雞鳴寺站叫我們一聲,結果得來冷愣的幾個字“會自動報站的”,發現這司機和20年前的售票員一樣說話很衝),大概三、四站的路程,我們在雞鳴寺下車,原以為很快就會到,結果下車後詢問路人,才發現還要穿過市民廣場。既來之則安之,沿著市民廣場,一路往雞鳴寺方向走去,看見一座從下而上呈斜立式,小巧玲瓏的“還都塔,因此而了解了一段汪偽政府的歷史。想當年汪精衛舍身行刺清廷親王,“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贏得舉國敬仰。哪想到1940年不知他哪根筋不對,走了極端,叛國投敵,在3月30日成立南京偽國民政府,並將其投敵行徑詭稱是為撤離南京的國民政府“還都”,此塔於1941年落成,三層高17米,在南京名塔中被列為最小的塔。至於汪精衛投敵叛國的原因分析,眾說紛紜,很復雜。然而,不管他的出發點如何,汪偽政府和這個 “還都塔”成了他叛國投敵的罪證,國、共兩黨都將他釘在恥辱柱上。 沿著廣場繼續往北走,可能是中秋佳節的緣故, 10點鐘還不到的南京城還處於靜謐安詳的狀態,不少市民在這裡練武健身,看到了南京市政府的壯觀外貌,其邊上有座很漂亮的建築,像是檢察院又像是政協委員會,門前樹立著一個大石牌,上面用紅字寫著“武廟遺址”,開始也不認識這個字,問過中文系畢業的老公,才知道原來“廣+朝”不念朝,而是廟,是以前考武術的地方。還看到一對中年夫婦騎著自行車從我們身邊擦身而過,看著後坐的老婆大人挽住前面老公的腰,讓我想起自己18年前懷著大肚子坐在老公自行車後座上班的情景,如今夫妻同一輛自行車的場面已很少見,感嘆光陰流逝,想用相機留住此景,可惜眨眼間疾馳而過。轉眼來到雞鳴寺,門票很便宜,只要5元,門前已排起常常的隊伍,原來今天是八月十五,是上廟燒香的好日子。呵呵,此時算有點領悟攜程網“湯山、南京二日游中介紹來雞鳴寺的用意,我也慶幸自己明智地選擇了攜程得這一安排和建議。想想洗去一身的疲乏,輕松淨身後,上香拜佛,祈求納福,比一般的游山玩水更多一層文化內涵,這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啊!好像並沒有見到收門票(也叫香火錢)的,我倒是對旁邊的一個小院落很有興趣,非常清靜,正在進行圓霖老和尚追思書畫展,進門時的一小池荷塘及那一朵孤寂的小睡蓮引起了我的無限興趣……雞鳴寺是南京著名古寺之一,原名同泰寺,是梁武帝於527年創建的,原寺規模宏大,古史記載梁武帝四次在此“舍身”為僧,再讓群臣用大筆錢為其“贖身”。後來寺遭雷擊燒毀。歷代屢建屢毀,幾易其名。 雞鳴寺內有一口井。傳說陳朝末代皇帝陳後主整日花天酒地,不理朝政,隋兵攻破南京城,陳後主帶著張麗華、孔貴嬪躲避在這口井裡,後被隋兵搜捕。從此這口井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名字----“辱井”,又名胭脂井。現有數十佛門女尼常住雞鳴寺,是我國東南沿海惟—一座尼庵,北臨玄武湖。坐在素齋館裡,挑一個臨窗座位往北眺望,黑瓦黃牆粉花斷垣青湖,湖光山色盡收眼底,風景佳麗賞心悅目。經過雞鳴寺大門向西,保留著一段城牆,這就是台城(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古台城)。據專家考證,台城在今東南大學一帶,本是東晉、南朝皇帝的宮城,是當時政治、軍事和思想文化的統治中心;而後人根據韋莊的詩,將玄武湖畔的楊柳與台城連在一起,並將雞鳴寺後的一段明城牆,皆附會為台城。現台城長約250米,據《上江兩縣志》載:“雞鳴寺後之城,乃是明擴建都城時所造。”朱元璋最初大概是想把城牆蓋在雞鳴寺後,向西經鼓樓崗接石頭城,後來為了把雞鳴山、獅子山、馬鞍山、石頭山等山崗圍進城內,擴大了建築範圍。因此雞鳴寺後這段250米長的城垣,只好棄之不用了。很想到那一段舊城牆走走,便從雞鳴寺後門出去,穿過砌有24孝圖磚雕的長廊,買了15元一張的門票,便來到了明城牆原址——台城段城牆,面對浩瀚玄武湖,背靠繁華金陵城,青磚古剎,這可真是一個引發游人懷古幽思的好去處。下得城牆,才知這一城牆也是“明城垣史博物館”的一部分,博物館裡設有七個陳列廳及接待廳,展出城垣全貌模型、城磚實物、磚銘拓片及城牆牆體結構等,是一個了解南京城牆歷史的好地方。陳列館中最有趣的一件要算一根粗大彎曲的老樹根,它是在1994年維修太平門段城牆時偶然被發現的。由於樹根年復一年緊貼著城磚,並深入牆體夾縫中頑強地生長,樹皮上竟然也清晰地拓出了城磚銘文“甲首金田”等字樣,這讓人不得不為之驚嘆。另一件珍貴的藏品是一塊刻有“洪武元年”的城磚,它為人們考證南京城牆建造史提供了確切的證據。同時,它也隱藏著一個難解之謎:明初避諱,凡文書中遇“元”字,皆以“原”、“宣”代替,而為什麼這塊城磚會赫然出現在朝陽門上呢?現在仍不得而知。還有一個展品就是磚土笑面小人頭像。它是1957年在拆城工地上被發現的,當時有一塊刻有“懷寧縣”字樣的城磚被跌斷,其間出現了這個似笑非笑、神情古怪的人頭像,它夾在城磚中究竟包含了什麼意義呢?這似乎又是一個難解之謎。明城牆也稱漿園明城,其粘合劑的成分,正史不載,野史難信,以致朱元璋糯米築城的傳說成為口碑,代代相傳,迄今仍是未解之謎。出了明城垣史博物館(南京解放門8號),就有出售“玄武湖”門票的亭子,30元一張門票,忒貴(5元、15元、30元以及後來的乘車觀湖,感覺游玄武湖的代價不菲)。偌大的玄武湖周長約15公裡,面積約5平方公裡, 期間有菱洲、櫻洲、翠洲等幾個小島嶼組成,我們進去觀看了門票中規定的鳥園,那是孩子們的樂園,只是為什麼連抱在手裡的孩子也要門票呢?收票的老頭為此解釋這個鳥園就是專門為小孩開設的(言下之意就是專門賺小孩錢的),可惜該園鳥糞味太重,不宜久留,公園管理收拾得不干淨!唯一感到有點樂趣的是喂鳥食之前的那些不知名的鳥(可能是鵜鶘之類的鳥類)一動不動,怵立在水中,開始我們都以為是假的,哪知一個小女孩扔了一些小魚到湖中,那些瘦骨嶙峋的鳥即刻飛舞生動起來。走出鳥園,找個地,小憩一會,看到有賣涼粉的,記得第一次吃涼粉還是87年國慶來南京時吃的,後來就愛上了涼粉,可惜在上海很難吃到正宗的民間涼粉,如今21年過去,邊吃涼粉和自己帶來的月餅,邊讓我想起了21年前的種種往事……唏噓光陰如水流逝。公園太大,走了一會就走不動了,我們想坐車直接去情侶園,15元一個人,兩人30元,真是比打的還貴。 為了節省時間和體力,我們一咬牙還是上了觀光車,期間經過門票上提供的免費觀看冰雕展,想想也不過如此,就沒有下車直接來到情侶園。情侶園很大也很漂亮,就像上海的植物園,有各種植物的介紹,還有很多拍婚紗照的,此景讓我想起了去年在成都的浣溪沙公園,是一個開放的五星級免費公園,非常漂亮,相比之下進情侶園要收費就要比成都遜色多了。看看時間快接近12點半,大半個玄武湖逛了下來,管中見豹,覺得再呆下去沒什麼意思,就從情侶園出來,直接叫了“差頭”前往夫子廟。開車的司機開著速度很快,有種飆車的感覺,問其關於南京小吃的話題,短短的“我不知道”四個字就把我們打發了,一路無語,車費倒才18元,比起在玄武湖到情侶園兩人30元的車費真是便宜多了。從沒有來過夫子廟,很多人說猶如上海的城隍廟,確實如此,唯一感到有些不同的是那裡的街巷稍微比城隍廟的寬直,所以當我走進夫子廟往江南貢院方向走的時候,迎面而來的黑壓壓人群,密密麻麻猶如排了螞蟻陣似的軍隊,讓人感到逼仄,相反,上海的城隍廟雖然地方小人也多,但是在彎彎曲曲中疏散了人群,沒有夫子廟那種排山倒海讓人恐慌的感覺,也許真的是老了,不再愛熱鬧了。我們沒有在外面的大街小巷逗留,我們直接前往江南貢院。江南貢院,20元一張門票,是夫子廟地區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始建於南宋1169年,是縣、府學考試場所。朱元璋定都南京後,鄉試、會試都集中在南京舉行。明成祖1421年遷都北京,但南京仍為陪都,而江南又是人文薈萃之地,考試仍在此按期舉行。這時成祖又繼續派人建造江南貢院。明清兩代均有擴建,到清光緒年間,貢院占地達數萬平方米,其規模龐大,為當時全國23個行省的貢院之最。至同治年間,已建供考試用的“號舍”20644間。清末廢科舉興學校,貢院也隨之失去作用。1919年開始拆除貢院,除留下貢院內的明遠樓、衡鑒堂和一部分號舍作為歷史義物外,余下部分全部拆除,辟為市場。

明遠樓是貢院內棟宇之一,樓凡三層,作四方形,四面皆窗,位於貢院中心, “明遠”是“慎終迫遠,明德歸原”的意思。樓下南面曾是有楹聯,系清康熙年間名士李漁所撰並題:“矩令若霜嚴,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囂盡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覽無余。”從聯中也可看出明遠樓設置的目的和作用。大門上懸有橫額“明遠樓”三個金字,外牆嵌《金陵貢院遺跡碑》,記述了貢院的興衰歷史,碑文最後嘆道:“今則數百年文戰之場,一巳盡歸商戰,君子與此,可以觀世變矣!”如今這裡攤販櫛比,行人熙攘,十分熱鬧。 從江南貢院出來,就近在一家大商號的點心店吃了南京著名的鴨血粉絲湯,鴨血嫩嫩的,滿滿一碗綴滿香菜才六元真是便宜,味道也確實不錯。出來,繼續往前漫無目的地走,人確實很多,又是午後剛“酒足飯飽”,感覺有些疲乏了,正好遇見“天福茗茶”,便想進去歇腳喝茶提神,聽完營業員的熱情介紹,綠茶、普洱、烏龍、鐵觀音各喝了一種,最終還是買了當地產的雨花綠茶還有直接從台灣進口來的人參烏龍。出得茶店,一看,哎呀,時間不對,趕緊走出夫子廟,攔了一輛出租,准時於2點55分回到停車場。說起攔差頭的過程,那又是一個故事,是整個南京二日游的唯一讓人遺憾的經歷,這裡不再贅述。但是出了夫子廟20鐘內我們竟然攔不到車,被拒載N次,還是不得不讓我要在這裡大發感慨。南京集“山、水、城、林”於一體,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遺存,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旅游城市。然而,不可否認,無論是民國歷史還是南京大屠殺,回憶那些沉重的歷史總是讓人感覺壓抑,我不知道那樣的歷史對南京市民的性格、脾氣等等有沒有或多或少地帶來什麼影響,20年前的第一次國慶南京游感覺是“髒亂差”,20多年過去,南京城總體感覺真的變美了(我想30年的改革開放,各大城市應該都在發展吧),但是玄武湖鳥園的髒臭(包括公園的廁所)、玄武湖收費的不合理,尤其是與代表城市形像的司機的三次交往,和同樣是省會的四川成都相比,不得不說南京讓我感到遺憾。三點整車子准時出發,再見了,南京!



(武廟乃明代十廟之一,祀武夫子關羽,清為江寧府學……)



(還都塔”成了汪精衛叛國投敵的罪證,國、共兩黨都將他釘在恥辱柱上。)



(小院落很清靜,正在進行圓霖老和尚追思書畫展,進門時還有一池小荷……)



(台城段城牆背靠繁華金陵,面對浩瀚玄武湖,青磚古剎,湖光山色,引發游人懷古幽思)



(江南貢院的大門上懸有橫額“明遠樓”三個金字,“明遠”是“慎終迫遠,明德歸原”的意思。)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