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知道這個名字是否恰當。只是今天在網上溜達,偶爾看到幾篇關於墮落的陽朔的帖子,勾起一些沉澱許久的回憶。1997,不知道算不算很久以前。那時候我還是個窮學生,那時候也沒有“黃金周”,至於背包客、野驢、自助游這些名詞還蟄伏在少數人的生活裡。那時候的桂林和陽朔非常非常的干淨...煦暖春風吹的草長鶯飛,也吹的我蠢蠢欲動。老夫子在講台上搖頭晃腦的吟吟中,窗外的明媚春光在不停的誘惑我:怎可浪費如此春光?去桂林?!年輕的好處就是無所羈絆。於是7個小時後我和死黨阿麻已經背著包,哼著“我想去桂林,我想去桂林…”登上了西去的列車,開始了我們未知的旅行。一個星期,我們徒步桂林,路遇種種有趣的人、善良的人、同行的人、擦肩而過的人。那是我迄今為止最為懷念的旅行之一。因為窮,卻獲得了很多意外的快樂。每每看見網上寫桂林,寫陽朔,就有想重記當時的衝動。但今天只說說陽朔。
我們是順漓江而下陽朔的,去時,正逢雨季,沒有游客的桂林幾乎是一座空城。而陽朔,卻比桂林紛繁很多。剛下船,滿眼都是金發碧眼。招攬生意的不論老小男女都能操著蹩腳的英語和鬼子們周旋一二,令我們頓時想起毛主席他老人家說的:“…陷入人民戰爭的海洋…”。
熱情的當地人介紹,最值得去的景點是烏龍洞,而最便宜的交通工具就是公共汽車了。細細柔柔的雨一直在微風裡清清悠悠的飄,下了車的我們完全迷失在煙雨迷朦的陽朔了。不知道哪裡是景點,因為處處都是風景,恍惚走進綠野仙蹤的童話裡:四周雲霧迷離的山綿延秀麗,似坐僧、似仕女、似臥佛、似蟾蜍、似龜、似雄雞,看似什麼像是什麼。不需人告訴你那是什麼或那像什麼,你的心會回應自然的奇異瑰麗。也不需要導游的那些所謂典故由來,默默靜立的山似乎都藏著一個由來已久的傳說。雨也輕輕柔柔的,像是怕驚醒了誰的夢,一切的交流便在這無言的靜默中。路邊綠油油的田野蔓延到不知盡頭的天邊,清涼如絲的細雨將郁郁蔥蔥的綠色慢慢研開,幻化成一幅淡淡盈盈的水墨畫,深深呼吸的空氣是清涼的、清甜的、清澈的、仿佛也是綠色的。我們漫無目的的游走,被視野所及的風景迷惑,早已遠離城市,走在了不知所在的所在。(至今我也不知道我們當時是走到了哪裡。)
漸暗的天色提醒我們該回到正途。隨便轉進一家路邊小店,幾個當地農民正在聊天。見我們打聽路,一個中年模樣的人站起來說:“跟我走,我帶你們去。”“那…要錢嗎?我們是學生,沒錢哦。”“不用,我家就住那附近,順路而已。”憨厚的笑容讓我們愧疚了半天。於是我們有了一位免費的導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