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游記之鎮江焦山篇--滾滾長江東逝水

作者: JBQ

導讀滾滾長江東逝水----2008年國慶江蘇游記之鎮江篇 29日下午14點離開徐州後,經連徐高速、京福高速、宿淮高速、京滬高速,在揚州丁伙出口轉入揚溧高速公路,再向南就到達了潤揚長江大橋。潤揚長江大橋是由北面一座長度為750多米的北汊斜拉橋和南面一座長度為2340米的南汊懸索橋共同組成的,於2005年4月建成通車。潤揚長江大橋是由中國人自行設計施工的,創造了多項國內第 ...

滾滾長江東逝水----2008年國慶江蘇游記之鎮江篇

29日下午14點離開徐州後,經連徐高速、京福高速、宿淮高速、京滬高速,在揚州丁伙出口轉入揚溧高速公路,再向南就到達了潤揚長江大橋。潤揚長江大橋是由北面一座長度為750多米的北汊斜拉橋和南面一座長度為2340米的南汊懸索橋共同組成的,於2005年4月建成通車。潤揚長江大橋是由中國人自行設計施工的,創造了多項國內第一,綜合體現了目前我國公路橋梁建設的最高水平。大橋南汊懸索橋主跨度1490米,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三大跨徑懸索橋;懸索橋主塔高215.58米,為國內第一高塔;懸索橋主纜長2600米,為國內第一長纜;大橋鋼箱梁總重34000噸,為國內第一重;鋼橋面鋪裝面積達71400平方米,為國內第一大面積鋼橋面鋪裝;懸索橋錨碇錨體澆鑄混凝土近6萬立方米,為國內第一大錨碇。潤揚長江大橋連接起了揚州、鎮江這兩個南北商業重鎮和歷史名城,真正實現了“天塹變通途”。

通過了潤揚長江大橋,我們來到了蘇南旅游名城----鎮江。鎮江市位於中國經濟最發達、最具潛力的長江三角洲,地處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彙處。鎮江具有3500多年歷史,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江也是一座集港口、工貿、旅游於一體的新興工貿、旅游城市。下了高速轉入長江路,沿著江邊一路前行。這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開了一千多公裡後難免有些疲倦,但鎮江市潔淨的市容和清新的空氣還是讓我們為之一震,清醒了許多。大約在下午六點十五分,我們來到了這次旅游計劃中的第一個下榻處----錦江之星鎮江大西路店。自從去年國慶開車去西安住過錦江之星後,錦江之星成為了我們在自費旅行計劃中首選的住宿旅店。除了其新、淨、簡、廉的風格很對我們的胃口之外,錦江之星標准間的標配是雙床,一個寬1.35米,另一個寬1.1米,這正好可以滿足我們這類兩大帶一小家庭的需求。

從昨天晚上七點出家門,到現在已經近二十四個小時沒有完整的休息了。雖然腦袋有些發懵,但初到異地的新鮮感還是讓我感到很興奮。進到房間洗了個澡後,感覺旅途疲勞緩解了不少。再簡單地收拾了一下,我們全家按照計劃去離旅店不遠的老宴春酒樓用晚餐。

出了旅店,我們沿著大西路向西走出一站地後,就來到了這座在鎮江最具人氣,最負盛名的老宴春酒樓。酒樓內的家具很古樸,方方的八仙桌與長長的條凳體現了這座百年老店的晚清風韻。但對於我們這樣開了一天多車的游客來說,坐在長條凳上,脊椎還是感覺到一些酸痛。整座酒樓沒有多少外窗,大廳裡的燈具配也少,在暗紅色家具的映襯下顯得有些黯淡,給人一種淡淡的懷舊之感。雖然已經快八點了,但酒樓裡還是有不少賓客,門外也陸陸續續的有背包客進來用餐。可能是一天工作太過勞累,那些看上去有四十多歲的女服務員們一個個懶洋洋的,面對賓客愛答不理,早早地就把擺在門口的酒樓招牌收了回來,典型的老國營店的做派。入座後先點了該店的鎮店名菜,水晶肴蹄、蟹粉豆腐、蟹粉獅子頭、一籠鮮肉湯包,再加上白果山藥和一瓶啤酒,痛快地飽了頓嘴福。說實在的,雖然這家百年老店的服務態度不敢恭維,就餐環境略顯一般,但菜品質量卻絕對上乘。特別是名冠天下的水晶肴蹄,真是入口酥軟,唇齒留香。“風光無限數金焦,更愛京江肉食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肴。”這是近代詩人對鎮江肴肉的一首贊美詩

酒足飯飽後我們走在街道上,這時天色已晚,昏暗的路燈下,行人寥寥無幾,很多店鋪也在打烊,准備關門。除了一個街心小廣場上有一些人在跳舞之外,似乎感覺不到這座中型城市的人氣。當然,作為我們這種長期在喧鬧城市中生活的人們,偶然來到這種清靜的環境中,倒也感覺到輕松和解脫。

晚上九點鐘回到旅店後,找前台要了張錦江之星免費提供的鎮江市地圖。這時大腦已經有點兒不聽使喚了。按照習慣,躺在床上默想一下今天的旅程,再看一看旅游計劃,盤算一下明天的行程。眼皮終於撐不住了,關燈。

今天行得好累,今夜睡得很香。夢中好像有人在耳邊輕聲吟訟著:“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是辛棄疾嗎?唉,不多想了,管他什麼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陽草樹、尋常巷陌,明天睡醒了再說吧。也許是平時養成的習慣,也許是這個年齡對睡眠的欲望不那麼強烈,盡管昨天很累、很困,但30日一早六點剛過就醒來了。拉開窗簾、打開窗戶,外面清新涼爽的空氣破窗而入。街道邊靠近路口處,幾個水果小販騎著小三輪車,車上新鮮的水果透著誘人的色澤。幾個擺攤買早點的大姐在輕聲吆喝著,旁邊滾開的湯鍋中冒出滾滾白霧,鴨血粉絲湯的香氣隨著輕霧彌漫。抬頭望天,太陽剛剛出來,在濃厚的雲層中穿行,時不時將其金色的光芒投射到人間,又是一個好天。回望房內,妻女還在酣睡。回到床上,打開台燈,抱著電腦上網讀一讀其他驢友的游記。八點多,女兒醒來了。也許是昨天晚上吃得太飽,誰都不感覺餓。全家人盤算了一下,決定不吃早飯,簡單收拾一下直接出門。鎮江市整體並不大,作為知名旅游景點的京口三山有序地排列在長江南岸。三山的山與長江的水相得益彰,共同繪就了一幅秀麗壯美的山水畫卷。我們出門打的,用了不到一刻鐘的工夫就來到了三山中位於最東面的焦山。焦山系“京口三山”名勝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樸幽雅聞名於世。焦山巋然聳峙於揚子江心,與對岸像山夾江對峙,是三山中唯一的“江上奇峰”,也是萬裡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游覽島嶼。焦山高七十余米,周圍方圓數裡,因東漢焦光不奉漢詔隱居山中而得名。焦山四周碧波環抱,林木蓊郁,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有“江南水上公園”之美譽。焦山公園的大門在長江邊上的像山腳下,購買門票(50元/人)後,我們約在九點半進入了公園。雖然已到秋天,但江南依然是鮮花盛開、春色滿園。地上的鮮花綠草滴翠飄紅,艷麗無比。濕潤的空氣隨著微風輕輕拂過,恰似給園林做了一次清洗,使得園中的山石、樹木、花草看上去異常的潔淨清新。向前走了三、四百米,路邊的纜車站旁有幾個人在勸說游客花20元錢乘纜車越江登山。我看了看旁邊的公園游覽示意圖,又問了幾個當地的游客,決定還是向前再走100米乘坐擺渡的免費游船過到對面的焦山。游船碼頭的人流不很長,我們等了十幾分鐘就上了船。兩個碼頭之間的距離也就是六、七百米,不到十分鐘,游船就穩穩地停靠在了焦山一側的碼頭邊。棄舟登岸後走過一座仿古石橋,迎面是一座四柱三門的漢白玉牌坊,牌額正面鍍金篆刻了四個大字----焦山勝境,背面也是四個字----漢晉遺風。石牌坊後面是一面磚砌屏風,上書是四個字----莊嚴國土。繞過磚屏風,就是焦山的主體建築----定慧寺。定慧寺原名普濟寺,始建於東漢末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歷史,是江南,乃至全國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至鎮江時,賜名定慧寺。定慧寺在歷史上數度興毀,現今的定慧寺和焦山頂上的萬佛塔是在前任住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茗山法師四處奔走、大聲疾呼之下,募集民間資金,於本世紀初建成的。可惜的是茗山法師在寺院奠基後就架鶴西去了,沒有能最終看到寺院的完工。定慧寺與中原佛寺的規制基本相同,中線主體建築也是由山門、前殿和大雄寶殿構成,鐘鼓樓分列前殿左右。所不同的是在山門後、前殿前,並排建有三座拱形石橋,左右兩邊的石橋中間建有兩個亭閣,東側為焦公亭,用以紀念東漢焦光,西側為茗公亭,用以紀念茗山法師。焦公亭再向東的鐘樓是建在水面之上,沿著鐘樓的石欄走上一圈,別有一番情趣。定慧寺西牆外是焦公祠,堂前有一個小的石牌坊,上書“三詔坊”三個字。焦公祠西側是羅漢洞,傳說與西面半山腰的三詔洞一樣,是當年焦光躲詔隱居的所在。定慧寺東牆外是一個小院落,正中的一座四方形殿堂正是茗山法師紀念堂,內中展出了茗山法師的照片、用物和生平事跡。參觀完茗山法師紀念堂,再向東行,就是被譽為江南第一碑林的焦山碑林的寶墨軒和乾隆行宮了。焦山在歷代都是文人墨客趨之若騖的地方,山上的摩崖石刻上留下了眾多的前人墨跡,碑刻數量僅次於西安碑林。焦山碑林保存著六朝至民國時期的歷代碑刻,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摩崖石刻,它們分布於焦山西麓一百余米的懸崖峭壁之上,主要集中在浮玉岩,觀音岩,羅漢岩,雷轟岩,棧道岩,巨公岩上,現存一百二十余方。二是位於焦山東麓的寶墨軒。寶墨軒原名寶墨亭,始建於北宋慶歷十一年(1048年),明代改建為寶墨軒,聲名日隆。建國後,多次修建擴建,碑刻館藏一增再增。隨著2002年擴建工程的完工,碑藏及面積增加了一倍,其中碑刻達四百六十多方。重建後焦山碑林的與西安碑林不同,不是在平地上立起一方方石碑,而是建起了殿、亭、廊,把碑刻置於牆壁、廊壁之上和亭閣之下。雖然沒有了“林”的感覺,但這對於保護文物還是有利的。盡管焦山碑林鮮有王羲之、顏真卿、趙孟頫那樣的頂尖大書法家的墨寶,但其中也有兩個兩點值得人們流連顧盼。一個是置於寶墨軒中心殿堂中的《瘞鶴銘》碑,該石碑鐫刻的是一篇哀悼家鶴的紀念文章,署名為“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正書。”碑中內容雖不足道,而其書法藝術誠然可貴。北宋黃庭堅認為“大字無過《瘞鶴銘》”、“其勝乃不可貌”,譽之為“大字之祖”。宋曹士冕則推崇其“筆法之妙,書家冠冕”;另一個是置於蘭亭中的北宋大書法家米芾臨的《蘭亭序》碑,這兩者均為稀世之寶。雖然有些介紹材料上說焦山碑林中藏有王羲之的《破邪論序》、黃庭堅的《蓄狸說》、米芾的《城市山林》,但筆者眼拙,沒有找到。焦山碑林不僅充滿了古文化氛圍,整個寶墨軒院落內的構設也是錯落有致。亭台樓閣、水石花木都可用精致秀美來形容。來到這裡不僅能夠感觸到中國古文化的博大精深,還能夠充分欣賞到江南園林的美景風情。穿過寶墨軒的院落,走過一個小巷,就是焦山古炮台遺址。古炮台建於清代,是用黃土、石灰、細沙和糯米汁混合夯築而成的(這種三合土也經常用在明清帝後陵寢地宮以及貴族墓穴的外層),表面異常堅硬。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人的船隊朔江而上,打到鎮江。在焦山炮台遭到了守軍英勇的抵抗和沉重的打擊。在副都統海齡的率領下,兵民奮力抵抗,面對80余艘敵艦,猛烈炮擊,但因寡不敵眾,炮台失守,守焦山軍民1500多人全部捐軀,海齡也自焚殉國。今天游人們來到焦山炮台,不僅是觀賞古跡,也是在緬懷先人們不屈的民族精神。炮台後側是一條登山小道,直通山頂的萬佛塔。在半山腰的一個拐彎處,我看到一座水泥碉堡,射擊孔朝北面向長江。依筆者個人判斷,這應該是國民黨時期建築的江防工事。1949年3月,解放軍發動了渡江戰役,東起江陰,西到九江,百萬雄師在幾天內渡過了長江,號稱固若金湯的國民黨江防工事在一夜之間土崩瓦解。站在碉堡前,面對滾滾東去的長江,我仿佛聽到了轟鳴的炮聲,看到了那波瀾壯闊的渡江場面。接近山頂處,有一座兩層的六角小樓,叫做“吸江樓”,據說是仿金山寺的“吞海亭”而建。小樓西側就是又被稱為板橋書屋的別峰庵。雍正十三年(1735年)鄭板橋在此潛心苦讀並研習書畫。他深愛焦山滿山修竹,經常身臨其境,心察其情,每值“影落碧紗窗子上,便拈毫素筆將來”。據說其畫(指竹石)得益於焦山之竹,其六分半書得益於《瘞鶴銘》,並因此留下不少詩畫,其中別峰庵上的“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成為千古名聯。如今,板橋已去,而書屋尚存,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思。再向上約二十米,就來到了焦山的最高處----萬佛塔。萬佛塔並非古跡,其歷史不到十年,是一座明清樣式具有江南風格的仿古塔。塔高42米,七級八面,上有天宮,下有地宮。塔內設兩套樓梯上下分流,外有欄杆相倚。每層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憑欄遠眺,江天景色,盡收眼底。萬佛塔塔院設前後門廳、左右碑廊、廂房,與塔相映成趣。前後大門兩側牆上嵌有“海不揚波”、“中流砥柱”八個蒼勁有力的石刻大字,體現了萬佛塔莊嚴盛瑞的英姿。萬佛塔雖然宏偉壯觀,但看到它心裡總是隱隱感覺有些別扭,一是總覺得它是在刻意地模仿金山寺慈壽塔,二是因為它終歸是個“贗品”。我剛走進塔院的門口,就被工作人員攔住,“同志,要買票”。我扭頭一看,旁邊售票處的窗口上寫著“門票----15元”。我沒有去買票,當然也沒有登塔,這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雖然萬佛塔談不上“偽劣”,但總有“假冒”的嫌疑,所以不登也罷。雖然沒有登塔,但在山頂俯瞰著山下掩映在叢林中的定慧寺,綠樹、黃牆、灰瓦、紅窗,卻是別有一番情趣。再拿出自帶的望遠鏡,遠眺長江中淘盡千古英雄的滾滾浪花,心境仿佛豁然開朗,人間多少煩心事,片刻“都付笑談中“。

沿著西側山脊的小路走下山,在山腳處就可看到焦山碑林的另一部分----摩崖石刻。想當初宋元之前,如鯽過江的達官貴人和文人騷客都願到此一試風流,江壁上留下了數不清的詩文辭賦。但後來因為地震,山岩崩塌,石刻落入江中,崖壁上僅是十留一二。雖然後人從江中又撈出一些,但大都移至寶墨軒。雖然留刻不多,但也有一些珍品,如陸游與游人踏雪尋訪《瘞鶴銘》的題名石刻真跡,頗引人注目。全文為:“陸務觀、何德器、張玉伸、韓無咎,隆興甲申閏月二十九日,踏雪觀《瘞鶴銘》,置灑上方,烽火一未息,望風檣戰艦在煙靄間,慨然盡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歸。明年二月壬午,圜禪師刻之石,務觀書。”詞文壯麗,書法剛勁有力,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附近的一塊石壁上,有北宋大書法家米芾在觀看《瘞鶴銘》後留下的題名石刻:“仲宣、法藝分別是北宋時甘露寺和金山寺的和尚”亦很有名。繞過定慧寺,再次坐渡船回到江岸邊已是中午時分,未進早餐的肚子早已嗡嗡作響。走出公園大門,走進對面公交車站旁邊的一個小餐館,點了魚香茄子、茭白抄肉片,再要了兩碗被稱作鎮江三大怪之一的鍋蓋面。午餐後坐上104路公共汽車直奔金山。(待續)


精選遊記: 揚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