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眼風光北固樓----2008年國慶江蘇游記之鎮江篇昨夜睡得好香,一覺醒來已約七時。拉開窗簾,推開小窗,迎面還是輕柔的秋風,路邊還是昨日的小攤,熟悉的鴨血粉絲。遠處隱約傳來一曲熟悉的歌聲,“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國,清晨我放飛一群白鴿!”對了,今天是國慶節,是中國人值得自豪、值得祝賀的日子。
老婆也已醒來,簡單地商量了一下,走,去吃鎮江風味的早茶。穿衣洗漱之後,拽著睡眼惺忪的小女兒走出了錦江之星的大門。向西走了十多分鐘,就來到了鎮江的百年老店----老宴春酒樓。前天晚上初到鎮江,來這裡吃晚飯時,天已半黑,加之肚中飢渴,未及仔細觀賞這座酒樓的外貌。今天正好是清晨,可以好好看看這座“鎮江第一酒樓”了。老宴春酒樓位於一條叫做人民街的小巷中,是一座朱梁畫棟、飛椽鬥拱的兩層青磚小樓。正門二樓的窗眉上掛著一個黑底金字的匾額,上書“老宴春”三字,兩邊各掛著一串大紅燈籠。一樓大門的兩側是清代名儒吳季衡的一副嵌頭對聯,上聯是:宴開桃李園中一觴一詠;下聯是:春在金焦山畔宜雨宜晴;兩聯的首字恰好是“宴春”二字。北京是帝王之都,天子腳下,到處可以見到專屬皇家做派的黃色琉璃瓦建築,但在江南,這種建築卻很少見。即使是在焦山公園裡的乾隆行宮,金山公園裡的御碼頭前的牌坊,也都是用普通的灰瓦覆頂,而這座老宴春酒樓的頂上卻是黃色的琉璃瓦。這使得它在街道中顯得非常的與眾不同。不知是酒樓曾經得過御封,還是後人逾制自行蓋上去的。老宴春酒樓始建於1890年,迄今已有近120年的歷史了。老宴春酒樓以供應鎮江地方特色菜肴、特色早點而聞名遐邇,特別是鎮江地方特色產品水晶肴蹄、蟹黃湯包,更是名揚天下,在海外僑胞、港澳同胞中都享有盛譽。老宴春酒樓作為知名老字號企業,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均有記載。剛剛七點半,酒樓裡已經快坐滿了。與晚餐坐下點菜的方式不同,在找到座位後,食客先要到門口的服務台,按照牆邊的招牌先點好所要的食品,再在服務台買好相應的餐票,然後回到座位上把餐票交給服務員。也有一些急性子的客人拿著餐票直接到窗口端回自己的食品。我們要了一份水晶肴蹄、一籠蟹粉湯包、一碗鮮肉餛飩、一碗雞汁餃面,好好地享受一把。吃飽後將早茶與前天在這裡用的晚餐相比,同樣的菜肴、點心、小吃,感覺早茶的價格更實惠一些。之前,筆者曾經在廣州生活過幾年,對廣東早茶有比較多的了解。兩者相比,各有特色。但若就“早茶”二字來說,廣東早茶更符合其名。其一,廣式早茶中的點心、小菜,基本上只在早茶時提供,中、晚正餐時鮮有上席,而淮揚風格的早茶是以帶餡點心為主線,灌湯包、燒賣、松毛包子、蟹黃湯包、三丁包子,這些點心同樣也經常作為中晚餐上的主食,而早茶中人們常點的水晶肴蹄和大煮干絲也經常是中晚餐上的主角。其二,在廣東坐下後,服務員首先問的一句話是“要什麼茶”,可以說享用廣東早茶是絕不可無茶,而淮揚風格的早茶中“茶”的含義似乎並不重要。從點心的種類上來看,廣東早茶的種類更豐富一些,而淮揚風格早茶中的點心雖然比較單一,但一只只一籠籠,也同樣串起了數千年積澱的“淮揚”飲食文化。雖不像廣東早茶、廣式點心講究的那種“細”字,卻透露出一個“爽”字。走出老宴春酒樓,邊上是一個很大的菜市場,挎著籃子、拎著塑料袋的大爺、大媽們在各個攤位前穿行。帶有當地口音的叫賣聲、討價還價聲不絕於耳。攤位上擺的蔬菜種類比北京的早市多多了,怎麼看怎麼覺得水靈、新鮮。
穿過菜市場,沿著大西路往旅店走。大西路是鎮江的一條很有獨特風格和歷史文化氛圍的街道。其東起北固山前的解放路,西接鎮江博物館,與被稱為鎮江歷史文化名城“文脈”的西津古渡街相連。沿途的老宴春酒樓、謝馥春雜品店、福音堂教堂都有上百年的歷史。
這時已是八點多鐘了,不知是不是假期的原因,街道上的行人很少。清晨的空氣很清新,氣候非常涼爽宜人,偶爾從樹上掉下一片落頁,似乎在提醒著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秋季。大西路街道不寬,兩側的法國梧桐和二十世紀初的古式小樓似乎在靜靜地訴說著它的歷史。路邊分布著好多家服裝店,每個店門口都立著少則數十,多則上百,穿戴著各式各樣服裝的木制模特,而且排列整齊,整個一個現代兵馬俑方陣。這也成為了鎮江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爸爸,新娘子車”,女兒叫喊著向前跑去。路邊的一個花店前停著兩輛奧迪,兩個女孩和一個老頭正在往車上裝飾鮮花。帶著露珠的鮮花絢麗多彩,似乎在告訴我們今天是個喜慶的日子。
回到旅店的房間後,和家人商量一下今天的行程,決定上午我帶女兒去北固山,老婆自己去逛街。中午集合後一起開車去吃午飯,然後離開鎮江去揚州。
大約九點鐘出了旅店,女兒嚷嚷著要做人力三輪車。旅店的路口上恰好有兩輛人力車,兩個車夫中一個六十歲左右,一個大約三四十歲。我不忍心讓一個六十歲的老人拉著我們,就想上另一輛車。但老婆提醒我,人家這麼大歲數攬生意也不容易,你們就照顧他的生意吧。一想,老婆說的也對,而且上年歲的人應該比較實誠,就找他吧。
和女兒上了車,那位大叔蹬起車向北固山騎了過去。從旅店到北固山很近,也就三公裡左右,打的也就七元的起步價,人力車基本上也是這個價。但這一路都是上坡,蹬起三輪車還是挺費勁的。那位大叔一面蹬車,一面給我們介紹沿途的情況。雖然坐著不如出租車舒服,而且還比出租車慢,但可以領略沿途的風光,也算是給這次旅途增加一些特殊的感受吧。
九點半不到,我們就來到了北固山風景區。
京口三山中,北固山無論是位置還是高度都是居中。按照現在的地勢來看,焦山在水中,金山在岸上,北固山則是在水邊,登頂觀景各有所長。鎮江的這三座山都有一座寺院,而且寺院與山都密切相關。焦山是山裹寺,金山是寺包山,而北固山則是寺鎮山或寺冠山。北固山的甘露寺位於山頂,猶如山冠,鎮懾群峰。雖然規模上比焦山的定慧寺和金山的江天禪寺小很多,而且香火遠不如那兩家寺院旺盛,但甘露寺的名聲比起另兩家卻又過之而無不及。其原因與《三國演義》中一段引人入勝的精彩描述密切相關。除了甘露寺外,北固山風景區內還有很多與三國相關的歷史遺跡,北固山也因此被稱為了三國山。所以,游客在游覽北固山之前,一定要重溫一下《三國演義》。如果時間不夠,就花個二十分鐘看一下第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就可以了。
從小就愛看以謀略見長的《三國演義》,特別是從火燒新野到三氣周瑜這幾十回。這一段的描寫跌宕起伏,懸念不斷,把諸葛亮的智慧和謀略演繹得淋漓盡致,真是到了“智極近妖”的程度了。其中第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的故事就發生在北固山上的甘露寺。《三國演義》已經成為了世界名著,其中的精彩故事已經是家喻戶曉、童叟皆知,在此就沒必要多談了。需要說明一句的是這個精彩故事是有原無實。所謂“有原”就是劉備招親確有其事,陳壽《三國志》上記載“建安十四年劉備牧荊州,婚吳如京”,所謂“無實”則是說所謂“喬國老上殿說媒、吳國太寺中相婿、孫尚香洞房驚偶、諸葛亮錦囊救險”則完全是羅(貫中)大師根據民間傳說所做的藝術加工。但不管怎麼說,《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實在是太精彩了,人們已經樂於接受這些編造出來的故事。在經過戲曲、評書的作者和表演藝術家的發揮,特別是京劇《龍鳳呈祥》,更是給這些故事和人物賦予了新的生命力,達到了雅俗共賞的程度。北固山風景區可以說是景點遍布,而每個景點的背後都有一個精彩、經典的歷史故事。花40元買門票進入公園後,左側是鳳凰池,池後一塊聳立的巨石上刻著“文天祥鎮江脫險渡口遺址”,右側的小池子中立有兩塊高約一米的巨石,每塊石頭中間很整齊地裂為兩半,好似被利器劈成的模樣,小池邊雕刻著劉備、孫權持劍相向的塑像,這就是傳說中的孫權和劉備許願劈石的試劍石,又名恨石。這個故事在《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中有詳細的描寫,最終兩人全都如願,劉備安全返回了荊州,而孫權最終也殺掉了關羽,奪回了荊州。只不過現在景點中的“恨石”與《三國演義》小說中的“恨石”還是有些不同,景點上是兩塊石頭各被劈成兩半,而小說中則是一塊石頭被兩劍交叉所劈,小說中寫明“至今有十字紋‘恨石。’尚存”。不管怎麼說,觀此勝跡,再吟訟羅大師的詩贊,肯定別有一番感受。詩曰:寶劍落時山石斷,金環響處火光生,兩朝旺氣皆天數。從此乾坤鼎足成。向前四五百米,一堵峭壁立於面前,甘露禪寺則坐落在峭壁頂端。沿著峭壁下方一條被稱為“東吳古道”的石階路向東而上就到了清暉亭。在東吳古道的中間,有一個小門樓,匾額上書“朱文公祠”,但門樓裡面的建築都沒有了,只剩下一片翠綠的竹林。不知這是不是紀念宋代理學大師朱熹的祠堂?清暉亭東側是宋代鐵塔,還有阿倍仲麻呂望月望鄉詩碑。阿倍仲麻呂是日本奈良時代入唐的留學生,來到大唐後曾取漢名為“仲滿”(哈哈,與我們的奧運冠軍同名),後改為朝衡、晁衡。後數次返鄉未成,滯留唐朝五十四年,最終七十三歲客死長安。阿倍仲麻呂生前與李白、王維為友,留下很多詩作,後錄存於《全唐詩》中。李白曾作七絕《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清暉亭北側是一長廊,向上通至“天下第一江山”碑刻處,《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中“呂範曰:‘何不令賈華部領三百刀斧手,伏於兩廊;若國太不喜時,一聲號舉,兩邊齊出,將他拿下。’權遂喚賈華,分付預先准備,只看國太舉動。”傳說當年賈華部領三百刀斧手正是埋伏於此廊。穿過長廊就是景區中的重點景點“天下第一江山”碑刻處,關於碑刻的介紹很多,在此只把《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中的相關描述列出:孫權送出寺前,二人並立,觀江山之景。玄德曰:“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至今甘露寺牌上雲:“天下第一江山”。後人有詩贊曰:“江山雨霽擁青螺,境界無憂樂最多。昔日英雄凝目處,岩崖依舊抵風波。”在時任鎮安軍節度使的南宋著名書法家吳琚手書的、橫嵌在甘露寺東邊牆壁上的“天下第一江山”碑刻的對面,就是古甘露寺的寺門了,青磚門樓兩側是清末著名書畫家蘇澗寬用篆書所寫的一副楹聯:“地窄天寬江山雄楚越,漚浮浪卷棟宇自孫吳”,既表達了北固山的雄秀氣勢,又點出了甘露寺的建築年代,其上的橫批則為“南徐淨域”。穿過青磚門樓,就是古甘露禪寺。寺院規模很小,裡面供奉著三世佛,沒什麼特點。但佛殿西側的一個小院落有一個小水池,池水與岸邊的山石、綠樹、翠竹、朱亭相映成趣,與北固山整體上雄渾大氣的風格相比,倒是別有一番風景。
從小院西側沿著石階上行,有三間展室,裡面用彩塑的人物雕像來描述《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中故事。這些塑像制作粗糙,顯得有點滑稽。站在孫尚香的像前,我在想劉備的這個孫夫人到底有多漂亮,是潑婦還是列女。我想她肯定不是淑女,也肯定不像趙薇。但其“兩國和親,匹女有責”的責任感,和敢作敢為、甚至能夠為夫殉節的氣節還是不讓須眉的。
從三間展室向東就是祭江亭,傳說三國時孫劉聯盟破裂後,彝陵大戰,劉備兵敗,孫夫人聽到劉備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絕,便登上此亭,設奠望西遙祭,後投江自盡,故名祭江亭。當然這也只是古人為了宣揚三綱五常、節婦列女的所編的傳說而已。想那劉備與孫夫人的婚事,本就是歷史上無數次政治性聯姻之一。而且是孫夫人去荊州,並不是劉備跑到東吳去娶親。二人成婚之時,劉備已年近半百,而孫夫人不過二十上下,年齡相差約三十多歲..一個是貪圖皇位的梟雄,另一個是任性而為的驕女,彼此互不信任,何來歡愛?所以,劉備入益州不久,孫權就大遣舟船迎妹回吳,而孫夫人也毫不猶豫地回了娘家,還差點帶走了劉備的寶貝兒子阿鬥。從此,她一去不返,杳無音信,與劉備恩斷情絕。而劉備呢?占據益州之後馬上娶了寡居的吳氏(吳懿之妹,劉璋之嫂),也看不出對孫夫人有什麼留戀之情。正因為這樣,在《三國志·蜀書·二主妃子傳》中竟沒有一句話提到孫夫人!史書上沒有記載孫夫人的最後結局,但基本上可以肯定,她為了劉備殉情自盡的可能性不大。不管孫夫人投江是真是假,站在祭江亭四下一望,山光水色盡收眼底,確是一處觀景勝地。
從祭江亭向西穿過一個小門亭(好像叫頭頭是道亭),就是觀賞“天下第一江山”的所在地----多景樓。多景樓古稱北固樓,古時曾與洞庭湖畔的岳陽樓,武漢的黃鶴樓一齊被稱為“萬裡長江三大名樓”。至今多景樓一層的門楣上還懸掛著米芾題書“天下江山第一樓”的匾額。多景樓創建於唐代,樓名取自唐朝宰相李德裕《臨江亭》“多景懸窗牖”詩句。與多景樓相關的有許多傳說,相傳三國時劉備甘露寺招親,吳國太曾在此相親,所以又稱相婿樓。孫權的妹妹孫尚香出嫁前在此梳妝,故又名梳妝樓。現今的多景樓為兩層建築,回廊四通,面面皆景。登上多景樓,極目遠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飛翔之感。雖然與多景樓相關的很多故事皆為傳說,但多景樓卻與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一個偉大的民族義士相聯系,他就是宋代文武雙全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提起辛棄疾,大家都知道他是宋詞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與李煜、秦觀、柳永的婉約風格相比,辛棄疾的詞風雄渾大氣,充滿了英雄氣概,當然這也與當時外虜入侵民亂國危的歷史背景相關。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期間,經常登上多景樓,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的壯麗詩篇。特別是《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前者上闋寫景,下闋論人,前後呼應,蕩氣回腸。而後者上闋憶古,下闋諷今,抒發了憂國憂民的節義肝膽,道出了報國無門的悲愴和憤慨。以往每當讀起這兩首詞,我都感到熱血沸騰。如今站在樓上,面對著千古江山無限風光,一股英雄豪氣似乎也在油然而升。但想到自己年已不惑但事業無成,也不免感慨愴然。盡管大家都熟悉這兩首詞,但在這裡還是想把這兩首詞錄下,再次與大家共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下樓後向西看過有點像羊的狠石,再沿樓梯下去,就來到一個小穿堂。穿堂東面一個月亮門洞,上書“千古江山”,與甘露寺佛堂相連。南面的月亮門洞上用篆書寫著“古走馬澗” ,西牆上又是六個字“天下第一江山”,雖然字體沒有剛才看到的那麼大氣,但也顯得很有功底。仔細看看,這六個字旁邊還有一些小字,再仔細找找,卻發現刻有一個“劉墉”的印章。穿過南面的月亮門洞再向前走就是“走馬澗”,又稱“溜馬澗”、“駐馬坡”。這是一條坡度極陡的小路,在其懸崖石壁上留有明代所刻“勒馬”二字。這也與《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中的一段故事相關:(孫劉)二人共覽之次,江風浩蕩,洪波滾雪,白浪掀天。忽見波上一葉小舟,行於江面上,如行平地。玄德嘆曰:“南人駕船,北人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聞言自思曰:“劉備此言,戲我不慣乘馬耳。”乃令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驟下山,復加鞭上嶺,笑謂玄德曰:“南人不能乘馬乎?”玄德聞言,撩衣一躍,躍上馬背,飛走下山,復馳騁而上。二人立馬於山坡之上,揚鞭大笑。至今此處名為“駐馬坡”。後人有詩曰:“馳驟龍駒氣概多,二人並轡望山河。東吳西蜀成王霸,千古猶存駐馬坡。”當日二人並轡而回。南徐之民,無不稱賀。沿著走馬澗下到山下,看過漣滄觀和兩匹據說是東吳年間的石馬後,我們沿著山邊的小路回到公園正門處。離開前,我們又到位於大門東側一百米處的兩處古墓,一處石碑上書“東吳橫江將軍魯肅之墓”,另一處石碑上寫著“東萊太史慈之墓”。這兩座古墓外表沒什麼可看的,但對於喜愛三國文化的人來說,肯定還是願意到這裡來看看。大約十一點半,我們走出了公園。在來公園之前我心裡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很多人更喜歡焦山和金山,甚至有些導游也不願意帶客人來北固山。游覽之後細細想來,卻恍然大悟。游北固山關鍵在於兩點,一是形勢,二是魂魄。首先,登上山頂,必須懂得覽形察勢,方可領略這“天下第一江山”之含義。其次,三國文化與辛棄疾等先人構成了北固山的魂魄,不了解這些,則難以感受到其魅力所在。
登上出租車之前,我再次回首望一眼山頂上的多景樓和甘露寺,又憶起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七絕《永王東巡歌》: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台雲水間;千岩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回到旅店的房間與老婆會合,十二點結房後,開車離開了錦江之星。老婆一上午的收獲也很豐富,床罩、羊毛衫、理發剪刀、小手電筒,還買了一套五斤重的棉花套子,一問價格,確實比北京便宜多了。好在自己開車,後備箱也大,不怕拿不了。離開旅店後,我們在鎮江市朱方路上的一個加油站給汽車加滿了油,然後又再次開到江鮮一條街的姚記江鮮館午餐,點了兩斤多重的鮰魚燉湯70元,點了個昂(魚字邊加個昂)刺豆腐40元,水芹菜5元,1.25L可樂5元,總共花了120元。最後魚湯沒喝完,從車上拿來樂扣的茶杯,把茶倒掉,裝上魚湯。
吃飽上車後,加足馬力駛向揚州。路過潤揚長江大橋時,我再一次凝望鎮江,再看一眼這天下第一江山!(待續)